争夺童颜针:两万一针的青春生意搅动万亿医美赛道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2 11:19 1

摘要:如果说战场赋予 PLLA 的是“生存”的意义,那么进入医美领域后,它承载的则是“青春”的想象。 头豹研究院预测, 2027 年中国大陆医美再生注射剂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115.2 亿元,其中的主力产品正是以 PLLA 为核心成分的童颜针。 这种材料在上世纪 30

如果二战时期用 PLLA 缝线的 受伤 士兵能穿越到今天,他大概难以理解:同一种成分已经不再是救命的工具, 而是 成为动辄上万元的青春秘药 。

如果说战场赋予 PLLA 的是“生存”的意义,那么进入医美领域后,它承载的则是“青春”的想象。 头豹研究院预测, 2027 年中国大陆医美再生注射剂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115.2 亿元,其中的主力产品正是以 PLLA 为核心成分的童颜针。 这种材料在上世纪 30 年代刚被化学家卡罗瑟斯合成时, 做过 纺织物 , 缝合过 伤口 , 打 过 骨钉 。 兜兜转转 近 一个 世纪 ,它 终于 在 医美 诊所里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这背后,是消费升级与行业周期调整的叠加。美团数据显示 2024 年抗衰类需求占比高达 84% , 抗衰 正成为 市场 的 主力 需求 。 一方面 , 童颜针 满足人群对抗衰的深层次需求;另一方面,其利润空间和品牌溢价,让上游药企与渠道平台纷纷下场。 自 2021 年首款国产童颜针获批后,爱美客、江苏吴中、乐普医疗、华东医药等药企相继入局;平台端,新氧、京东、美团也纷纷切入赛道,试图用定价与渠道优势撬动市场。

但与热度并行的,是复杂性与风险。童颜针的延迟效果带来体验分化;价格差异让部分消费者选择出境;低价战则搅动行业秩序。与此同时,上游龙头的财报显示,增长与下滑并存,行业周期正在切换。

“医美赛道的新品大多由供给端周期性更新。童颜针不仅在机构端利润水平较高,性能上也优于玻尿酸和肉毒素,具备一定护城河。”华源 证券 新消费 首席分析师 丁一指出。童颜针究竟会是医美产业的“下一个黄金时代”,还是风口上的幻影,仍待市场检验。

医美针剂界的爱马仕

童颜针不该追求“性价比”?

冷白的灯打下来,周若琳仰面躺在诊疗椅上, 心里还隐隐有些紧张。 随着第一支童颜针缓缓推入皮肤,她本能地一颤,却发现痛感比想象中轻。这支钝针是她术前的选择,同样由她挑选的还有操刀的台湾医生。注射前,他细致地做好了麻醉和疼痛管理,动作沉稳。

在医学上,“童颜针”对应的是聚左乳酸注射剂( PLLA )。这个听上去近乎魔法的名字,是 传入 国内 后 商业的再造。它 天然 是一则广告语,直指人类最普遍的欲望——青春不老。从古至今,这种执念从未消退。 上一次被如此大肆渲染的“青春秘方”,或许还要追溯到文学作品中的“唐僧肉”。而对于这一稀缺资源的争夺,足足够写出一本《西游记》。

如今“青春”离开神话,已经被清晰地明码标价。湖南省人民医院整形激光美容科主治医生方曼介绍,童颜针的官方指导价大约在 1.8 万元左右,但在实际市场中,价格跨度颇大,从 5000 元到 2 万元不等。背后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市面上仍存在一定数量的仿制产品;其二,不同医生的技术水平和临床经验,也会直接影响定价。

在价格浮动的市场中,消费者的选择也各不相同。周若琳 接触 的 方案 基本落在 1.5 万到 2 万元之间 。 她 分 3 个 疗程 开展 ,每次间隔一到两个月,每次注射 1 到 3 瓶。相比之下, 另一位 求美者 胡岚溪的规划更为长期,她倾向于以一年为周期 购入 10 瓶左右,用于填充、提升或胶原复配等多种需求 。

三个月前 , 周若琳 完成了 童颜针 的 首次 注射 , 她 是 一名 9 0 后 。 湖南省人民医院整形激光美容科主治医生方曼介绍,目前童颜针依旧以 30 至 40 岁女性为主要人群,但值得注意的是, 20 多岁的年轻群体正在快速增加,男性的加入也使需求结构更为多元。与女性不同,男性更看重下颌缘等轮廓线条的紧致与立体。

这一临床观察也得到了行业数据的印证。根据《“精耕致新,审需度势”——中国医美行业 2025 年度洞悉报告》,消费者的关注点正在从基础型项目,逐步转向更精细化的抗衰与个性化塑形。而美团平台 2024 年数据显示,抗衰类需求占比已高达 84% ,成为驱动医美市场增长的核心力量。

在医美针剂市场中,童颜针作为新兴需求,正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分析,再生类针剂受到资本与市场青睐的原因在于其与传统产品的逻辑差异。 一方面,它通过刺激胶原蛋白再生,实现更长效的抗衰功能,相较玻尿酸的“填充”思路可视作一次功能升级;另一方面,临床反馈显示,再生类产品的满意度和复购率都优于传统针剂。在轻医美消费周期延长的趋势下, 再生类产品有望凭借更高的客单价和利润空间,逐步成为行业新的增长引擎。

但 与 热度和增长的 相伴的 , 是体验上的复杂性。湖南省人民医院整形激光美容科主治医生方曼提醒,相比玻尿酸“填充即见效”、肉毒素“放松立竿见影”的方式,童颜针走的是“慢工出细活”的路径。它依靠刺激自身胶原蛋白新生,让肌肤逐渐恢复紧致与饱满,同时兼顾肤质改善。 这种延迟带来了两极化的体验,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讨论。有消费者吐槽:“ 想拉提紧致,却发现只是局部小填充,整体松弛还没改善。 ”

作为亲身体验者,周若琳也承认童颜针并不一针见效,“玻尿酸打完鼻梁立马就高了,但童颜针不是,它更像是长期的抗衰保养。”对她而言,童颜针是一笔面向未来的投资,而不是立刻见效的“速食方案”。但这种心态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有人花费上万金额,是希望瞬间拥有“刘亦菲的脸”,结果只看到细微变化,失望也随之而来。

胡岚溪则把童颜针类比为奢侈品消费。“你要先搞清楚自己是谁,需要什么,为什么要做。”她解释道,最终能否持续消费,取决于经济实力。“你在选择童颜针的同时,童颜针也在选择你”。

童颜针争夺战,驶上低价竞速的赛道?

周若琳对着镜子,看见的还是一张饱满的脸。 她从小 就 是婴儿肥,在同龄人里总显得年轻,带着股元气。可近几年 , 她开始注意到脸部软组织的松弛 。 得知童颜针 中 的 艾维岚 主打紧致提升后,她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咬牙付出高价,买下一个完整的疗程。

胡岚溪则更早走进了这个市场。 作为 医美品牌方的 从业人员 ,她在 2022 年就听医生推荐过童颜针 。 不同于普通消费者的直观感受, 她 还能 如数家珍 核心成分 PLLA 的 “ 前世今生 ” : 最早是外科手术里常用的可吸收缝合线,后来 用于艾滋病患者的面部脂肪萎缩填充 ,再延伸至医美抗衰领域。

童颜针真正进入中国市场是在 2021 年。彼时,长春圣博玛的“艾维岚”率先获批,成为国内第一款聚左旋乳酸填充剂。同年 6 月,爱美客的“濡白天使”紧随其后。到了 2024 年,进口通道逐步打开, 4 月艾塑菲登陆中国, 9 月 30 日高德美的“塑妍萃”获批。至此,中国市场上累计已有 7 款童颜针产品获得批准。

童颜针并 非 一针走天下, 不同品牌在功能侧重点上各有差异。方曼介绍,国产品牌艾维岚更强调肤质改善与紧致,适合面部外轮廓的收紧;艾塑菲则偏向于结构性支撑,适用于需要“撑起来”的部位;而塑妍萃临床应用时间更长,常用于面颊凹陷等大面积填充。 在 琳琅满目 的 产品中 , 周若琳最终选择了艾维岚 , “ 我 的 审美 是 时下 流行 的 ‘ 皮 贴 骨 ’ , 想要 的 是 紧致 感 ” 。

行业数据印证了上述品牌的市场接受度。德勤等机构的调研显示, 77% 的机构认为欧美品牌仍是微整营收的主力。与此同时,国产品牌凭借定价优势和更快的上新节奏,正在不断蚕食韩系市场份额。 一线 诊室 的 反馈 与之呼应 , 方曼 观察到, 最受消费者青睐的童颜针集中在艾维岚、艾塑菲和塑妍萃,其中前两者因具备Ⅲ类医疗器械认证,获得了更高的信任度。

同一品牌在境内外的定价差异,也让出境成为部分消费者的选项。周若琳 建议 ,如果未来 要 注射艾塑菲, 可以 考虑 去韩国,因为价格更为优惠。胡岚溪则经常选择在曼谷的诊所注射塑妍萃,理由同样是“境内外差价过大”。 数据 显示 , 出境医美热度仍在升温, 2025 年计划出境的比例进一步提升,主要目的地集中在韩国、港澳和日本。不过,复购率普遍偏低,语言障碍与售后服务问题依然突出,这使得出境医美的持续性存在不确定性。

目前,注射童颜针的主要渠道分为公立医院和私人机构。但市场的变化远不止于此。新氧正布局线下机构,美团、京东等互联网巨头也先后切入医美赛道。不同玩家的进入,使得行业生态迅速扩张,市场规模正在被推向更大的空间。

周若琳和胡岚溪都更倾向于在私人诊所注射童颜针。在周若琳看来,医生的水平至关重要,私人诊所能够提供更个性化的方案,而公立医院整形美容科的重点仍以疑难修复为主。胡岚溪则通常选择北上广深的一线精品诊所。在筛选时,她会考量机构的经营年限、品牌价值主张,以及医生的稳定性和从业背景,“我甚至会去查医生的教育背景和持牌经历,确保信息真实。”实际上,童颜针在公立医院的供给确实有限。腾讯财经向上海九院方面求证,对方表示尚未引入童颜针项目。

医美市场的低价风潮正在被平台巨头推向新一轮高潮。 6 月初,新氧在其轻医美连锁“新氧青春诊所”推出“奇迹童颜”水光针,单针售价 5999 元,仅为艾维岚童颜针均价的三分之一 , 消息迅速引爆资本市场。 7 月 14 日,京东健康开出首家线下自营医美诊所,大部分产品的定价压低至千元以下。仅过两天,美团医美便上线“上游品牌顾问委员会”,在其平台上部分套餐的价格,甚至比京东自营还要低。

丁一分析,若京东以突出价格优势、主打性价比为核心战略,很可能引发行业端价格体系的重新洗牌。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也指出,京东的模式在于供应链优势 , 通过透明定价和正品保障吸引客户,并以规模化采购压缩中间利润,倒逼传统渠道降价。若再叠加保险与分期金融,或将推动“价格 + 信任 + 体验”三位一体的新定价模式,重塑行业格局。

再生针剂高景气

行业财报却揭示医美的“冷热交替”

市场分化的背后,是医美行业正在经历的新一轮周期调整。最直观的体现,来自于 近期 集中 发布 的 上游公司财报。

龙头爱美客在 2025 年上半年交出的成绩单并不轻松 。 营收 12.99 亿元,同比下降 21.59% ;归母净利润 7.89 亿元,同比下滑 29.57% 。 溶液类注射产品收入 7.44 亿元,同比下降 23.79% ;凝胶类注射产品收入 4.93 亿元,同比下降 23.99% ,两者仍是公司营收主体,却成为业绩下滑的直接来源。 与此同时 , 研发费用率则升至 12.05% ,同比提升 4.46 个百分点,显示公司在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以应对未来增长的不确定性。

寻找新增长点,成为爱美客不得不走的路径。上半年,公司以 85% 股权控股韩国 REGEN ,其核心产品艾塑菲不仅补强了再生医美板块,也让公司借机迈出国际化的第一步。但这场收购也埋下了新的矛盾。 7 月 21 日,江苏吴中公开发声,称其控股孙公司达透医疗自 2021 年起即拥有艾塑菲在中国大陆的独家经销权,却遭爱美客子公司 Regen 单方面解约,意图剥夺代理资格。爱美客随即回应,称江苏吴中存在重大违约。 这场争夺的背后,是对未来市场空间的不同押注。

“医美赛道的新品大多由供给端周期性更新。童颜针作为新兴产品,不仅在机构端利润水平较高,性能上也优于玻尿酸和肉毒素,具备一定护城河。”丁一表示。 正因如此,它的上市与推广被寄望于撬动自费医疗的新空间。眼下,除爱美客与江苏吴中外,乐普医疗、华东医药等企业也纷纷下场。

从财务表现来看,乐普医疗整体业绩保持相对平稳, 2025 年上半年营收 33.69 亿元,归母净利润 6.91 亿元,波动幅度不大。其中, PLLA 产品被公司视为消费医疗的新增长点,含 PLLA 的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 已获得上市批准并进入商业化推广阶段 。 华东医药 2025 年上半年整体营收保持稳健,同比增长 3.39% 。 不过 , 医美板块上半年收入 11.12 亿元,同比下滑约一成,但二季度环比已回升超过一成,显示出调整迹象。公司在国内主推再生材料注射产品 PCL “伊妍仕”,合作医院已超过 1000 家;旗下 Sinclair 的 PLLA 产品 Lanluma 已在欧洲上市,中国区临床入组完成,正在推进注册。若童颜针产品最终获批,将成为其医美产品线的新增补充。

行业整体承压之下,华熙生物和锦波生物却交出了一份相对“好看”的成绩单。

二季度,华熙生物单季营收 11.83 亿元,同比下降 18.44% ,但归母净利润逆势增长 20.89% 至 1.19 亿元。得益于费用收紧和投放优化,公司在承压下实现边际改善。同时,其医药级透明质酸原料和注射用透明质酸凝胶毛利率仍维持在 85%-90% 之间,显示出核心业务的高盈利壁垒。 锦波生物延续高速增长。 2025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 8.59 亿元,同比增长 42.43% ;归母净利润 3.92 亿元,同比增长 26.65% 。增长背后,是以 A 型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为核心的产品迭代。

青春不能永驻,但 医美 行业 总要 为 增长 寻找下一支“童颜针”。 童颜针的崛起,折射出医美行业供给端与消费端的双重变化。一方面,它以再生材料的逻辑,为抗衰市场提供了新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它也暴露出行业在周期切换中的阵痛。 繁荣与风险并存,真正的赢家终将取决于谁能穿越周期。

*版权声明:腾讯新闻出品内容,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究法律责任。

来源:商财洞察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