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果发现,不少患者在生活方式、身体特征、甚至心理状态上,都有一些惊人相似的地方。这些相同之处,可能就是乳腺癌悄悄上门的“前奏”。
乳腺癌到底为什么找上了她?这是不少患者和家属最想知道的问题。
某科研团队解剖分析了600位乳腺癌死者的病例,试图寻找共同点。
结果发现,不少患者在生活方式、身体特征、甚至心理状态上,都有一些惊人相似的地方。这些相同之处,可能就是乳腺癌悄悄上门的“前奏”。
这6个共同点到底是什么?它们是否也出现在你我身边的生活中?
在被解剖的病例中,高达七成患者有一个共同习惯:长期睡眠不规律。不少人是夜班工作,也有些是睡眠质量差,常年凌晨才入睡。
研究表明,熬夜会打乱人体的昼夜节律,干扰褪黑素的分泌。而褪黑素恰恰有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的作用。一旦它减少,乳腺组织的“自我保护”能力也会跟着降低。
尤其是在更年期前后的女性,体内激素波动大,长期熬夜会让内分泌更加混乱,进一步推高乳腺癌的风险。
在这600例中,有大量患者的饮食习惯也非常相似:日常偏爱红肉、油炸和高脂餐,蔬菜水果摄入极少。高脂饮食会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脂肪本身还会促进炎症因子的释放,这是一种慢性刺激,会让乳腺细胞更容易发生病变。
而缺乏膳食纤维,则让肠道无法有效代谢多余的雌激素,进一步增加乳腺癌风险。研究发现,每天摄入至少30克膳食纤维的人,乳腺癌发病率明显更低。
需要注意的是,油炸鸡翅、动物内脏、腊肉香肠这些加工类肉制品,往往含有较多致癌物质,还是少吃为好。
在许多病例中,患者曾有长时间情绪低落、焦虑、甚至抑郁的经历。有些人是因为家庭压力,有些人则是工作挫败感强烈,长年累月地压抑情绪,身体也在“默默记账”。
情绪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其实非常大。人在长期处于压力状态时,体内的免疫细胞活性会下降,癌细胞更容易趁虚而入。
有一位被解剖的乳腺癌死者,在生前曾遭遇亲人离世,之后长达两年不愿社交,睡眠差、饮食乱,乳腺癌在她体内悄无声息地发展了三年才被发现。
持续压抑的情绪,就像一颗藏在身体里的“定时炸弹”。
肥胖是最被低估的乳腺癌高危因素之一。在这600例中,超过一半患者在患病前就属于BMI超标人群。尤其是更年期后的女性,脂肪组织会成为体内雌激素的重要来源。
腹部肥胖是最危险的类型。腹部脂肪不仅容易引发胰岛素抵抗,还会促进炎症反应,加快乳腺癌细胞的生长速度。即便是体重不重,但腰围过大,也属于高危群体。
减肥不只是为了美观,而是实打实地在“减癌”。
在分析中发现,未哺乳或哺乳时间小于3个月的女性,乳腺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哺乳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女性。哺乳期乳腺导管会大量排空,细胞也会频繁更新,癌变几率较低。
而未经过哺乳的乳腺组织,长期处于“储奶”状态,细胞代谢活跃却缺乏释放的过程,容易发生异常增殖。
很多女性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选择不哺乳,但这至少会让乳腺组织失去一次自我“清洗”的机会。
不少乳腺癌患者其实在很久以前就出现了乳腺增生、囊肿、小叶增生等问题,但因为没有明显不适,便一直未做处理。
这类乳腺良性病变虽然不一定直接演变为癌症,但它们是乳腺组织异常的信号。如果忽视了这些“求救信号”,癌变的可能性不容小觑。
一位40岁出头的女性死者,曾在三年前检查出乳腺增生,医生建议每半年复查一次。但她因工作忙碌一直拖延,等到症状明显再就医时,已是乳腺癌晚期。
乳腺癌不是一夜之间长出来的,而是一次次“视而不见”后的结果。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张佩佩,刘璐,周晓燕.熬夜与乳腺癌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国际肿瘤学杂志,2023,50(6):456-460.
[2]李雪,孙莉,王晓丹.饮食脂肪摄入与乳腺癌风险关系的Meta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4,45(3):301-307.
[3]陈思,黄云峰,赵琳.哺乳行为对乳腺癌发病影响的系统评价[J].中国妇幼保健,2022,37(5):1023-1026.
来源:亲亲我的睿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