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会想到,在冷战的余温还没散尽的那个夏天,有人敢拿着“鸡蛋”去碰俄罗斯这块“石头”?世上的大人物,骨子里有种拧巴——既想让人记住他的名字,又怕这名字只成了一页尘封的笑谈。可偏偏就是这样的人,萨卡什维利,敢在北京奥运开幕那会儿,带着小格鲁吉亚碰了老毛子的霉头。
谁会想到,在冷战的余温还没散尽的那个夏天,有人敢拿着“鸡蛋”去碰俄罗斯这块“石头”?世上的大人物,骨子里有种拧巴——既想让人记住他的名字,又怕这名字只成了一页尘封的笑谈。可偏偏就是这样的人,萨卡什维利,敢在北京奥运开幕那会儿,带着小格鲁吉亚碰了老毛子的霉头。
其实说到底,这种人,现在看着怪,彼时倒也应景。萨卡什维利,说全名,米哈伊尔·萨卡什维利。2004年,他刚37岁,正是人少年得志的风头。那年头,他站在格鲁吉亚的讲台上,衣服笔挺地拍胸脯保证:“这片地界,要完整。”怎么个完整法呢?说白了,就是不许别人来分这摊粥,尤其是别人还拿着大勺子。可他心里大概也明白,这种话好说,办起来,比登天难。
这“南奥塞梯”三个字,在高加索山里头,从金帐汗国时期就混出来的民族剪不断理还乱。早些年,不管南还是北,反正大家都是“苏联的人”,谁跟谁都省事。可等到1991年,苏联一哗啦散了场,邻里之间的小算盘就弹了出来——俄罗斯巴不得南奥塞梯甩开格鲁吉亚,那样自个儿胳膊伸得再长点;而格鲁吉亚,紧紧攥着,谁也不给。
情形有点像拆家产,亲戚间明明撕破脸还要端着架势走面子工程。于是三方搭台:格鲁吉亚、南奥塞梯、俄罗斯,仨杠子搅局。表面说是维和,说白了是“各管一块”,点到为止不算完。只要格鲁吉亚想往前迈一步,莫斯科那头铁定翻脸。
萨卡什维利不傻,他知道要拼命的时候,最好找个后盾。手里那副牌,他打得西方味挺浓。靠着美国人、欧洲人撑腰,米哈伊尔以为,只要头铁一回、把南奥塞梯捞回来,入北约也不是没戏。轻飘飘地做了打算,可见过大场面的都明白:碰俄罗斯,哪有容易便宜可捡?
他选了个在别人看来时机极妙的日子。2008年8月7日,北京奥运会点火那天,萨卡什维利也点火了——炮轰南奥塞梯,想着趁世界目光都盯着中国,这一仗可以蒙混过关。你看,这人有时就是这么想的:觉得自己赶上了“天时”。
起初还真“蒙”了点效果。头一阵,格军打进去了,气势汹汹,南奥塞梯似乎是囊中之物。只不过,高兴劲还没过去,俄罗斯那头就回过味儿来。
这时的俄罗斯,怎么也瘦得比格鲁吉亚壮。一纸命令,梅德韦杰夫让钢铁洪流一路轧进格鲁吉亚。军队开动,是那种不废话、不做戏的节奏。格鲁吉亚根本顶不住,很快就只剩下认输的分儿。打到12号,双方签字停火,格鲁吉亚把自己的“硬气”咽了下去。俄罗斯反客为主,不仅多安插了维和兵,还往格鲁吉亚地头划了一片“安全区”。说白了,主家在自家院子还能被邻居管事,换谁谁窝火。
这一仗,萨卡什维利算是栽了个响头。国内原先的爱国呼声变成骂声。他再想跟俄罗斯笑脸相迎,已经晚了。一不如意,他想出个招:2012年,开放给俄罗斯人免签,让你来格鲁吉亚耍90天。这招不算高明,还落得个自讨没趣。俄罗斯那边根本不买账,明着说萨卡什维利不受欢迎,脸都懒得给。
政治路上走到这,换一般人可能就搬个板凳歇了。偏偏萨卡什维利是那种,哪怕头破血流还要拉别人下水的主。在格鲁吉亚混不下,他一扭身,直奔乌克兰。2015年,风头正劲的马戏团来了头“新兽”,萨卡什维利不是总统了,他摇身变成乌克兰的敖德萨州州长。这事在当时乌克兰,既稀奇又不稀奇——谁让他们迷信“外来的和尚”。
州长干得好不好说实在的,不光格鲁吉亚人看着新鲜,乌克兰人心里也是打鼓。萨卡什维利喜欢大刀阔斧,说是一年翻天覆地。可遇上事,他又脾气火爆。没多久,网上就嚷嚷着跟内务部长对骂的视频。翻脸翻得快,波罗申科总统也不接他的茬。2016年11月,他一摔袖子撂挑子——嘴上说受不了腐败,其实明白人都心里有数,这活干不成,道不同不相为谋。
可惜啊,萨卡什维利这人,不是退场就甘愿当群众的命。他组织党派“新力量”,摆明了要跟乌克兰当局过不去。结果波罗申科一气之下,让移民局翻材料,说他弄虚作假,把国籍也收了。流离失所的滋味,算是让这位前总统尝了遍。2017年,难民身份都申请不下来。
这头北奔、那头南折,回头一看,萨卡什维利的身世简直像俄罗斯套娃,只不过每开一层都更狼狈一点。总统、州长、反对派,身份是有了,站脚的地方是越来越小。玩世不恭的命,换来落魄漂泊。你要说他是投机还是倔强,这里头多少带点自不量力的憋屈。
但细想下,他也不是孤例。那会儿的乌克兰,政治乱象本就乱七八糟。外来的干部一个比一个能混,“美国的财政部长”“立陶宛来的部长”,甚至还有格鲁吉亚自家那一套“人才输出”。“外国的月亮圆”这句话放那里,没什么不对——只不过圆的不是自己家的天。
历史总是喜欢找两个极端做比较。乌克兰的“招贤纳士”,和中国唐朝的“用人自信”并不是一路人。你比如李光弼,契丹人,在唐朝做到高官,打仗有成绩,没人把他当外人。那是文化自足到骨子里的洒脱。乌克兰的却更像求人心切,怎么轻易托付了家底,还没捂热就出岔子。
话说回来,萨卡什维利这一路跌跌撞撞,倒也成了活生生的教材——想在世界版图上写自己名的,多少得掂量掂量,自己能不能撑得住。最后一无所有,碰了一鼻子灰,身上那点“总统”的荣耀,变成了多少带点讽刺的谈资罢了。
人这一生,大概就怕“只顾低头拉车,不问抬头看路”,本以为能改写命运,回头却成了自己下的绊马索。萨卡什维利往后还会有怎样的折腾?没人敢打包票,只是隔着新闻页我们的目光,忽然有点复杂——同情?不屑?还是那种见怪不怪的事后诸葛亮的洒脱。
也许哪天他又改头换面出现在别处,身份牌子又多一张。真是世事难料,人生还是热闹——哪怕热闹到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撑场。
来源:渝鲜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