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打俄国输了,希特勒不信邪也输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乱搞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1 13:34 1

摘要:1941年6月的莫斯科街头,边缘有警卫匆匆的身影。斯大林藏在办公室里,一个星期没有对外说话,这事其实太突然了——希特勒出手,比情报推测的还早一点!窗外,阴沉低云,看不清共产党高层谁在发愣。大家都知道一级战备已经拉响。广播里传出斯大林的声音,他居然讲到库图佐夫?

1941年6月的莫斯科街头,边缘有警卫匆匆的身影。斯大林藏在办公室里,一个星期没有对外说话,这事其实太突然了——希特勒出手,比情报推测的还早一点!窗外,阴沉低云,看不清共产党高层谁在发愣。大家都知道一级战备已经拉响。广播里传出斯大林的声音,他居然讲到库图佐夫?不是搞史诗么?可谁也没意识到,历史的机杼,是冷漠并重复的。

又是东欧平原,又是西方强人试图拿下俄罗斯。历史书里反复讲,拿破仑和希特勒不谋而合,都试图靠闪电般的铁流把俄国再造。这么一想,他们的结局都不算新鲜。但俄国那层厚厚的土地和战争的根本矛盾,真有那么简单吗?斯大林不会想到,仅隔半年,德国士兵却缺手套、面包也难得,补给线像一根被拉扯到极限的橡皮筋,随时可能断裂!希特勒的国防军用的是最新战术,但补给困难,和当初的拿破仑倒是像极了。

1812年的事大家都知道点儿。拿破仑自信地带着68万欧洲各地军队,跨过涅曼河。俄国人其实还没反应过来,沙皇亚历山大干脆把指挥权交给陆军大臣巴克莱,自己跑去彼得堡。俄军不是没兵,只是真的拼不过,慢慢退。两支集团军一口气撤了六百多公里,这么算下来也算豪赌?很多基层军官骂巴克莱是缩头乌龟,士兵更是怨声载道。但巴克莱很清醒:拉长法军战线,他们就吃不消了。

俄国高层开始内斗,沙皇最终让巴克莱背锅,换上老将库图佐夫。这一出军政权斗,谁都不愿多搭理。后来的事,和巴克莱想的还是一样:继续撤退,哪怕莫斯科都不要了。拿破仑进城,城里已经没人,甚至大火蔓延,粮食烧得精光。城市在战争里没什么特别意义,主力才是重点。这时候,法军分军驻守,68万变成13.5万,库图佐夫反攻时已是兵力逆转。

俄国地理太怪,一个首都都不保却不影响动员。法军补给彻底拉垮。想和沙皇谈议和,被拒了。法军只能在空荡荡的莫斯科守着,不断给游击队骚扰。粮草又被毁,援军难到。最后拿破仑只撤了一个月不到。 分兵太多、补给吃紧,全线士气都在下滑。

一百多年后,希特勒号称进攻苏联三个月就能收工。其实,德国坦克和装甲车是快,但补给是靠马队。战线拉到上千公里,士兵袜子都拿不到新,弹药也缺。分三路推进,兵力很快就感觉不够。德军每场战役俘虏苏军几十万,可苏军怎么打都打不完?这一幕跟1812年俄军一样,有点匪夷所思。

其实这里的“无穷无尽”未必真实。德国人困在战线太长,却以为每补给一次士气能回升。但事实是,红军持续补充兵力,每一场都像能从后面再生几十万部队。仅半年间苏联步兵师从98个涨到198个,总兵力暴涨。军费也是连翻倍,1941年拨给海军的就达830亿卢布。这些数字,连德国外交人员都看傻了眼!

苏联军工量产了T-34坦克,1941年半年就产了1110辆。飞机厂如雨后春笋,半年间生产各类飞机超6000架。城市里平民也卷入了战争——妇女挖反坦克壕沟,城市建筑一夜之间成了军事堡垒。苏联比起沙俄时代,动员方式更彻底。

希特勒和拿破仑其实都高估了自己。后来据中国学者整理,苏德战争刚开始不久,苏联军队经历了“全线重大损失”,但依然能源源不断地补充兵力。德军对俄战前期俘虏数达到200万之多,仿佛红军怎么也杀不完。再后来,从莫斯科到斯大林格勒,苏联不止靠单纯武器,还是靠“系统性消耗战”,德军主力持续流血。

有一种说法说,俄国土地太辽阔,永远打不穿。其实这个观点不对。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等多次败于西方,北风和冬季不是无敌盾牌。但碰上全社会动员,那就是另一回事。苏联政府下令全城开挖壕沟,铁轨一夜搬迁,工厂则能分秒生产,城市是战场,但更像“产房”。而兵员补充也凶猛,前线士兵死伤,后方随时能补。

不过德军攻势初期不可否认——速度很快,苏军大量被包围。德国空军和装甲兵确实在战术层面远超红军,战略上的差距却被拉长的补给线和系统动员不断消耗。希特勒相信一击必胜、总参谋部也如此,却始终没破解苏联后备军的“自增”机制。这种机制,其实是高压和全面动员后的结果。有一说一,苏联后期的士兵战斗意志并不特别强,但机制里“人海”搭配“高产武器”,完全可以把德军优越战术消耗为零。

历史学者孔捷生曾写,拿破仑其实也不是白白失败。1812年之前他多次对俄作战取胜,只是当路线拉到太长,补给和动员能力彻底被国土消灭。结果变成:主力皆空,受困莫斯科,撤退路上冻饿病亡。希特勒呢?斯大林格勒战役时,德军被包围,靠空投勉强支撑,但补给不足。士兵开始喊“希特勒见鬼去吧”,最终只能投降。

战争是场浪漫的灾难,它让历史人物在错误的自信和盲目的估计中反复掉进圈套,哪怕他们读过前人的教训。德国国防军数据超过四百万,最后能走回去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其实早在闪击初期,德军就发现,每前进一步,消耗的不是苏军主力,而是自家后勤。补给线拖到一千公里,苏军游击队和破坏分队随时能捣毁铁轨。

1941年斯大林格勒泥泞荒原上,德军士兵靠捡拾尸体衣物御寒,补给空中投下来,很多都落在苏军阵地。希特勒想靠战争激情坚持到底?前线其实早就不信这些了。到末了,每个投降的德国兵都带着一颗恨意和一身寒霜。拿破仑最终也只靠着几名亲信雪夜逃亡。

如果只看地理和人口,俄国的确是难啃的骨头。可是失败者往往不是被气候打败,而是在系统动员和补给枯竭中耗尽信心。希特勒和拿破仑,一个靠闪击技战术,一个靠欧洲联盟,却都在“全面消耗”的陷阱里跌倒。德军武装精锐,可惜后方财政和动员能力不敌苏联,法军欧洲混编部队,分局太多,主力无法集中。在东欧泥泞和严寒里,一个补给断了,一个士气崩了。

有人说俄国无敌,其实没那么夸张。库图佐夫能赢,是有战略纵深和国民动员的底气,斯大林则靠体制高压和工业爆发力。东欧平原不是失败的命运,而是检验系统性战争的照妖镜。

每一次战争,总有人想用极短的时间改变命运。可历史反复表明,主动和被动之间,总有一条漫长的消耗线。 拿破仑也好,希特勒也罢,最终都是在巨型国土和全民协同反击中露出败相。道理听起来简单,可等到下一次,未必没人重复犯错——谁能保证历史不再重演?这事,到底谁说得清。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