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富榜揭晓:美首富造火箭,印度首富搞能源,中国首富在干啥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6 18:42 1

摘要:美国的埃隆·马斯克又一次霸榜,SpaceX的星舰第六次试飞刚在得克萨斯荒漠刷屏,超重型助推器被机械臂稳稳接住,火箭回收技术玩得像太空杂技,星链卫星更是铺满天空,连南美雨林都能直播。

2024年的全球首富榜单一出炉,名字还是那几个熟悉的老面孔。

美国的埃隆·马斯克又一次霸榜,SpaceX的星舰第六次试飞刚在得克萨斯荒漠刷屏,超重型助推器被机械臂稳稳接住,火箭回收技术玩得像太空杂技,星链卫星更是铺满天空,连南美雨林都能直播。

而印度的穆克什·安巴尼紧随其后,Jamnagar炼油厂每天吞吐120万桶原油,古吉拉特邦的沙漠里光伏矩阵亮得刺眼,750亿美元的清洁能源计划正把他的帝国推向新高度。

轮到中国的钟睒睒,事情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首富榜背后,到底谁在悄悄改写未来?

2002年,埃隆·马斯克在硅谷拉起了一支研发团队,这帮人全是顶尖高手,眼里盯着一个目标——打造能多次回收的猎鹰系列火箭。

那年头,航天这块儿全是政府和国企的地盘,私人公司想插一脚,简直跟做梦差不多。

马斯克偏不认这个理,带着团队埋头干,从零开始折腾火箭设计。

整整六年,磕磕绊绊无数次,到了2008年9月28日,猎鹰1号终于从太平洋上的夸贾林环礁发射升空,稳稳进入轨道。

SpaceX直接跟美国政府签下了一份正式商业合同,1.6亿美元的订单到手,负责给国际空间站送货。

时间快进到2025年3月,SpaceX的星舰项目迎来了第六次试飞。

这回场景选在了得克萨斯州南部的博卡奇卡,那片荒漠被围得水泄不通,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在这儿。

当天,星舰的超重型助推器——一个高70米、重达几百吨的庞然大物——从发射塔冲天而起,完成任务后垂直降落。

就在它接近地面时,两根巨大的机械臂从发射塔伸出来,像夹娃娃机一样,精准无比地一把抓住助推器,把它稳稳放回原位。

整个过程流畅得像表演杂技,直播画面传遍全球,网上瞬间炸了锅。

助推器回收成功意味着发射成本能砍掉一大截,SpaceX彻底把“可重复使用”这招玩出花儿了。

说起马斯克这个人,很多人不知道他12岁那年就不是省油的灯。

1983年,他在南非用BASIC语言敲出了一款叫《Blastar》的太空射击游戏,代码也就200多行,但愣是卖给了杂志社,赚了500美元。

后来,他从南非辗转到加拿大,又跑到美国闯荡,靠着Zip2和PayPal赚了大钱。

可这家伙不满足,2002年创立SpaceX时,手头资金不够,他直接拿特斯拉的股票去质押贷款,硬生生凑钱把公司撑起来。

2004年,电动车在汽车圈里还是个不起眼的小角色,续航短、充电慢、技术不靠谱,几乎没人觉得这玩意儿能成气候。

那一年,埃隆·马斯克却带着一腔热血挤进了特斯拉这家快要倒闭的小公司。

当时的特斯拉只是硅谷一对工程师——马丁·艾伯哈德和马克·塔彭宁——在2003年弄出来的初创企业,资金烧得差不多了,连个像样的原型车都没搞定。

马斯克投了630万美元进去,还拉来其他投资,直接当上了董事长,开始掌舵这艘破船。

传统车企那会儿压根儿没把电动车放眼里,通用、福特这些巨头还在忙着推油老虎,觉得电池车就是个笑话。

接下来的几年,特斯拉的日子可不好过。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砸下来,特斯拉的Roadster跑车刚上市没多久,订单是有了,可生产跟不上,供应链乱成一团,资金链眼看着就要断。

马斯克把自己从PayPal和SpaceX赚来的钱往里砸,2008年底直接掏了4000万美元救急,连房子都卖了。

那段时间,特斯拉的口碑也不怎么样,Roadster虽然开了电动跑车的先河,但老被吐槽质量问题,媒体报道铺天盖地全是负面。

马斯克咬牙撑着,硬是把团队拧成一股绳,2012年Model S横空出世。

这款车续航能到400公里,百公里加速不到5秒,直接把电动车的性能拉到了新高度。

2015年,Model X带着 falcon wing门亮相,2017年,Model 3推出来,主打平价路线,订单一下堆到50万辆,生产线忙得冒烟。

到了2020年,特斯拉在上海建了超级工厂,当年就交车50万辆,成了中国电动车市场的硬核玩家。

2021年,Cybertruck的亮相又掀起波澜,这台全电动的装甲车造型硬朗,预订量几天就破了25万。

资金链慢慢稳住,产能也爬上去了,特斯拉从当初那个差点关门的小作坊,变成了2025年全球电动车行业的头牌,年交付量逼近200万辆。

马斯克的身家跟着水涨船高,2021年就靠特斯拉股票市值暴涨冲上全球首富,之后几年是稳坐榜单前列。

2002年,穆克什·安巴尼站在印度Jamnagar炼油厂的控制室里,盯着屏幕上每天120万桶原油的处理数据。

这座炼油厂是1999年他父亲迪鲁巴伊·安巴尼一手建起来的,号称全球最大单体炼油厂,日吞吐量能顶得上印度石油需求的三分之一。

可那年老安巴尼去世,留下的信实工业集团成了两个儿子争抢的肥肉。

穆克什和弟弟阿尼尔撕破脸,遗产分割的官司从董事会打到法庭,报纸头条天天盯着这出家族大戏。

2005年,兄弟俩终于分家,穆克什拿下炼油和石化业务,阿尼尔分走电信和电力,各自单干。

分家之后,穆克什没闲着。他先稳住炼油厂这块基本盘,2008年又扩建了一座新厂,日处理量再加60万桶,彻底把信实打造成印度能源界的巨无霸。

2016年,他杀进电信市场,推出Jio品牌,靠着免费流量和超低套餐横扫印度,短短几年用户破4亿,直接把竞争对手逼得喘不过气。

能源和通信两手抓还不够,2020年他宣布砸750亿美元搞清洁能源,目标是到2035年让信实彻底转型。

这钱没白花,古吉拉特邦的沙漠里很快冒出个光伏矩阵,占地几万亩,装机容量达到5吉瓦,2025年初正式投产后,每晚发电量能点亮整个邦的灯,连周边农村都通了电。

1977年,中国高考制度刚恢复,钟睒睒满怀希望地报了名,想通过考试改变命运。

可惜那年他没考上,第二年再试一次,还是落榜,两次失利让他彻底断了念想,只能收拾行囊走进社会谋生。

没多久,他找到一份在浙江日报社当记者的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但这份差事让他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

那时候,他跑遍杭州的大街小巷,采访过官员、企业家、普通工人,笔记本上记满了各种见闻和电话号码。

到了1988年,钟睒睒觉得光靠记者的死工资混不出什么名堂,索性辞职下海,打算自己干点事儿。

他第一次创业选了农业,带着攒下的钱跑到海南承包土地种地。那会儿海南刚被划成经济特区,机会多但风险也大。

钟睒睒没什么经验,种的东西卖不出去,资金链很快就断了,最后连本带利赔了个精光。几年后,他缓过劲来,决定再试一次。

这回他瞄准了饮料市场,1993年在杭州创立了养生堂公司,专门做龟鳖丸和保健品生意。产品卖得还不错,慢慢站稳了脚跟。

1996年,他又把目光转向瓶装水,带着团队跑去千岛湖考察水源,硬是找到了一块水质过硬的地方,开始生产矿泉水。

到了2001年,公司正式更名叫“农夫山泉”,钟睒睒把全部精力都扑在这上面。

他亲自盯着水源保护,建起了从取水到灌装的全套生产线,还花心思研究市场。那个年代,可乐和雪碧占着饮料柜台的大头,瓶装水压根没人瞧得上眼。

可钟睒睒硬是靠着质量和宣传打开了局面,2000年那场跟纯净水品牌的“水战”打得火热,农夫山泉靠着“天然水”的定位杀出重围。

几年下来,农夫山泉的红色瓶子摆满了超市货架,2003年销量就冲到全国前列。

到2020年,农夫山泉在香港上市,市值一度破4000亿港元,钟睒睒也凭这家水公司登上中国首富的位置。

钟睒睒的办公室里一直放着两件东西:一个是千岛湖深层取水器的初代模型,小小的金属壳子上还有当年的划痕;另一个是万泰生物第一批宫颈癌疫苗的批签发文件,纸边都泛黄了。这两样物件见证了他的两条路。

很少有人知道,钟睒睒对生物科技的兴趣其实早早就埋下了种子。

1993年创立养生堂时,他就拉了个小团队搞保健品,靠着DHA和维生素产品赚了第一桶金。

后来,他把这块业务拆出来,2001年成立了万泰生物公司,专攻疫苗研发。

2002年,万泰推出国内第一个乙肝疫苗检测试剂,2007年又拿下重组乙肝疫苗的生产批文,慢慢在行业里站住了脚。

到了2010年,钟睒睒把重心转向宫颈癌疫苗。

那会儿,HPV疫苗在全球刚起步,国内全靠进口,价格贵得离谱。

万泰生物从零开始搞研发,2012年拿到二价HPV疫苗的临床批件,2019年正式上市,成了中国第一个自主研发的宫颈癌疫苗。

2021年,他们又推出九价疫苗,价格比进口货低了一大截,上市第一年就卖出几百万支。

到2025年,万泰的疫苗车间已经能做到每小时灌装3万支,全程自动化,连空气洁净度都比农夫山泉的灌装线高十倍。

参考资料:

[1]岳蕾.钟睒睒:大腿就是大腿,不要联想到其他[J].新食品,2007(6):22-23

来源:山腰的西西弗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