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躲避镜头的动作,当事人就冲上了热搜,太古里牵手重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6 15:05 1

摘要:3月23日,无锡马拉松开跑,在比赛期间,一对举止亲密的男女被拍到后,引发外界热议。

据媒体报道,3月23日,无锡马拉松开跑,在比赛期间,一对举止亲密的男女被拍到后,引发外界热议。

笔者非常认真地观看了视频,这对举止密切的男女,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好奇和关注,原来是男同志属于年龄大的老同志了,而女性却非常年轻漂亮,一老一少不搭配呀!还有一个动作,老同志看到镜头后,本能地躲到一边去了。这个动作也是个是非热点,令人浮想联翩……

拍摄者自称,本意是想展现参赛选手的热情,把视频发出来只是为了分享生活,同时也是一种自我调侃。

并没有恶意。

但是视频发布后,网友们却不这么看,因为非正常的男女接触引发了太多的好奇心。

有的网友说,如果是合法夫妻,秀恩爱没什么问题吧!合法夫妻这样很正常啊。

有的网友说,想起了去年的太古里街拍了,那可是人山人海,浩浩荡荡啊!

还有的网友笑着说:你拍前应该喊一句“我要拍视频了,不能见人的都让让”,哈哈哈……

这个视频的热度,在笔者看到时,处于某平台热搜第一位,真是让人想不到的景象。

这个事件,该怎么解释?

年龄差别大,加上一个躲闪的动作,就让该视频成为了网络关注的事件。

下面,笔者尝试着对此事进行解读,希望能够带给大家正确的观念认识。

01

为什么我们总爱盯着别人的私事好奇?

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的人越来越爱看热闹了?你是否察觉到,在当下这个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人们似乎越来越热衷于围观他人的生活,一段几秒钟的短视频,一个下意识的躲镜头动作,就能让陌生人瞬间登上热搜,被千万网友评论。无锡街头那对男女,仅仅因为被拍到后“突然分开”,就被贴上各种标签,甚至有人开始破案式分析他们的关系。

这背后,就是现代人的吃瓜心理学,或者叫八卦心理学。

其实,这种“八卦心理”早就刻在人类基因里了。对他人私事的好奇与关注,并非现代社会的产物,它深深根植于人类的基因之中。

回溯到遥远的原始社会,在那个充满未知与危险的时代,部落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密且微妙。每个人都需要时刻留意谁和谁关系亲密,谁和谁发生了矛盾冲突,这些看似琐碎的人际关系动态,实则关乎整个部落的生存与发展。

到了现代,虽然我们不再靠八卦保命,但大脑依然对这类信息特别敏感。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曾深刻指出:“人们对他人私生活的兴趣,往往源于对自身生活的焦虑。”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当我们看到年龄差距较大的情侣走在一起时,不少人会忍不住心生疑虑:“他们是不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交易?” 这种无端的猜测,并非毫无缘由。

它实际上反映了我们内心深处对婚恋、金钱或社会地位的焦虑。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人们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对自身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看到与自己认知中常规婚恋模式不同的情侣时,便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焦虑投射到他人身上,试图从他人的特殊情况中找到一些关于生活的答案或者安慰。

就拿 2023 年成都太古里 “牵手门” 事件来说,网友们仅仅凭借一张牵手照,便开始了丰富的想象,自行脑补出 “国企领导出轨” 这样极具戏剧性的剧情。

在这个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舆论如同汹涌的潮水,瞬间淹没了一切。

而当事人其实只是普通情侣,当他们试图澄清时,却发现舆论早已失控,澄清的声音在铺天盖地的谣言面前显得无比微弱。

这一事件充分展示了人们在面对他人情感生活相关信息时,那种不加思索的八卦心理以及由此引发的严重后果。

人们往往在没有核实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就轻易地相信并传播各种猜测,给当事人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伤害。

02

为什么躲镜头反而更让人猜测?

短视频时代,在人人举着手机的时代,一个下意识的动作,可能比真相更有传播力。

在如今镜头仿佛无处不在,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走在大街小巷,你会发现,只要有人举起手机,周围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躲避。

这是因为在网络信息快速传播的环境下,谁都不想因为一个偶然的瞬间,莫名其妙地成为网络焦点,陷入不必要的麻烦之中。

毕竟,一旦在网络上 “走红”,就可能面临来自四面八方的审视和评判,而这些评价并不总是善意的。

有趣的是,当事人越是躲避镜头,网友们就越是兴奋,对事件的关注度也就越高。

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的 “印象管理” 理论,恰好可以解释这一现象。

他认为,人在公共场合会刻意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塑造某种期望的形象。在镜头面前,人们往往会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试图展现出一个完美的形象。而一旦被发现这种 “表演痕迹” 出现破绽,比如无锡街头那对男女突然松开搂肩的手,或者像某明星被拍到和异性朋友吃饭时突然压低帽子的情况,观众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怀疑心理。

他们会觉得:“他们肯定有问题!否则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种怀疑一旦产生,就会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引发更多人的关注和猜测。

2022 年某明星被拍到和异性朋友吃饭时,突然压低帽子。当时这一画面被曝光后,全网瞬间沸腾,秘密恋情的传闻不胫而走。网友们纷纷开始深挖该明星的过往,试图寻找更多证据 来证实自己的猜测。

事实却是该明星只是单纯地怕被粉丝围堵,影响自己和朋友的用餐体验。

但在那个时候,谣言已经在网络上疯狂传播,几乎跑遍了全网的每一个角落。

即使后来真相大白,也难以完全消除谣言对该明星造成的负面影响。

这一事件清晰地展现了在短视频时代,一个简单的躲避镜头动作是如何被网友们过度解读,进而引发大规模的舆论风波的。

所以在公共场合,任何人都要谨言慎行,才不会冲上热搜。

03

为什么网友都喜欢当“网络侦探”?

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当事件的真相模糊不清的时候,人们往往更喜欢自己化身网络侦探,去寻找所谓的真相。

短视频的出现,更是加剧了这种现象。

短视频具有碎片化的特性,它所呈现的内容往往只是事件的一个片段,有 “开头” 却没有 “结局”。

这种不完整性,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面对有限的信息,网友们会自动发挥想象力,补全剧情,甚至享受这个推理的过程。

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为这种现象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他指出,当人们接收到的信息不完整时,内心会产生一种不协调的感觉,为了消除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不适感,人们会自行编造故事来使整个事件变得合理。比如,在看到男女躲避镜头的场景时,有人就会理所当然地想:“如果没问题,为什么要躲?” 这种简单的逻辑推理,促使他们进一步挖掘事件背后的所谓 “真相”。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往往会越挖越深,甚至翻出当事人过去的各种旧账,试图从中找到证据 来支持自己的猜测。

2021 年,某网红在直播中因为表情不自然,便被网友们怀疑出轨。

这本是一个毫无根据的猜测,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侦探们” 纷纷行动起来。

他们仔细分析该网红直播中的每一个细节,列出了所谓的 “十大可疑点”。

更有甚者,还去扒她半年前的动态,试图从过去的信息中找到更多线索。

事实却是该网红那天只是牙疼,导致表情有些不自然。

但在谣言传播的过程中,真相被抛在了脑后,网友们沉浸在自己的推理游戏中,给该网红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伤害。

这一事件深刻地反映了在网络环境下,人们在面对不完整信息时,容易陷入自我编造的故事中,失去对真相的理性判断。

04

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这类事件?

吃瓜可以,但别让好奇心变成伤害。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吃瓜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娱乐方式。适当吃瓜可以缓解生活压力,丰富谈资。但是,我们必须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要让好奇心演变成对他人的伤害。

在面对各类热点事件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要被情绪左右。此时,不妨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1.信息完整吗? 我们所看到的往往只是事件的片段,这些片段可能经过了剪辑、筛选,无法代表事件的全貌。就像无锡街头那对男女被拍事件,仅仅一个突然分开的动作,并不能说明他们之间存在什么特殊关系。

我们不能仅凭这一个片段就对整个事件下结论。

2.我的猜测有证据吗? 很多时候,我们在看到一些热点事件时,会不自觉地进行猜测。

但是,这些猜测往往只是基于我们的主观臆想,并没有实际的证据支持。

比如在成都太古里 “牵手门” 事件中,网友们仅凭一张牵手照就脑补出 “国企领导出轨” 的剧情,这显然是缺乏证据的。

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避免轻易相信和传播这些猜测。

3.传播这件事,会对别人造成伤害吗? 网络传播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条未经证实的消息可能在短时间内传遍全网,给当事人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无锡街头事件中,那对男女因为被网友们无端猜测和评判,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干扰。我们在传播信息之前,应该设身处地地为当事人着想,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对他人造成伤害。

我们还应在真相尚未明晰的时候,先假设当事人是无辜的。

哲学家伏尔泰曾说过:“不确定的话,宁可沉默,也不要伤害。”

这一原则提醒我们,在面对未知的事情时,不要轻易地对他人进行指责和评判。

当我们看到男女躲避镜头这样的场景时,不要立刻就往不好的方面想,也许他们只是有一些个人的原因,比如不想被打扰、不想暴露自己的隐私等。

在没有了解清楚事情的真相之前,保持沉默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修养。

如今,各大网络平台都依靠算法来推送内容。

平台为了吸引用户的注意力,获取更多的流量,往往喜欢推送那些具有争议性的内容。

这些内容容易引发网友们的讨论和争吵,从而增加平台的活跃度。

作为用户,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警惕这种 “算法投喂” 的陷阱。

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平台推送了某条热点事件,就盲目地参与其中,进行恶意揣测和传播。

我们可以选择不参与那些没有意义的争论,用理性的思维去看待热点事件,让谣言止于智者。

结语:

在这个信息传播迅速、网络社交发达的时代,热点事件层出不穷,我们每个人都很容易成为吃瓜群众。

当我们在享受吃瓜带来的乐趣时,也应该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

下一次,当你又刷到 “某地街头惊现可疑情侣” 之类的热搜时,不妨先停一停,不要急于发表评论,更不要盲目传播。

真正的文明,不是对别人的生活指指点点,随意评判,而是学会尊重未知的真相。

我们应该用理性和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他人的生活,在满足自己好奇心的同时,也要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营造一个更加和谐、文明的网络环境和社会环境。

你认为以上内容有帮助吗?请在评论区留言,参与讨论。

作者声明:文章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需要联系删除。

资料来源:

1.卡尔·荣格《心理学与宗教》

2.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3.费斯廷格《认知失调理论》

4.社交媒体舆情分析报告(2023)

来源:王俞重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