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靖远人祖先吃盐史,是个沉重话题。今日的人们,尤其下一代,对此一定严重疑问:吃盐,还有啥沉重话题?有此一问,恰好反证,笔者写本篇文章的重要性,及意义所在。
靖远人祖先吃盐的苦难史
——《西部黄河文化走笔丛书·专题卷》摘录
武永宝
说起靖远人祖先吃盐史,是个沉重话题。今日的人们,尤其下一代,对此一定严重疑问:吃盐,还有啥沉重话题?有此一问,恰好反证,笔者写本篇文章的重要性,及意义所在。
一、食盐不可动摇的地位
食盐是人类膳食须臾不可或缺的调料品之一。有些调味料可缺,尚不影响人们正常进食。一旦缺盐,食物寡淡难以下咽……靖远民间有“好厨子全凭一把盐”之说。故,人们一日三餐,一顿饭缺盐都不行。盐,乃是妥妥的百味调料之王。
再者,盐和粮食一样,还是人体正常运转的必需品。人若长期不进盐,会产生软骨、乏力等病态。更严重者,甚至会夭亡。由此可见,食盐对于城乡居民生活何等重要。
二、食盐的三个等级与王室专用盐
历史上,食盐曾是国家专控品,也是极其重要的战略物资。国家之间,利用盐为武器,打败敌国的例子甚多。或者,大作盐买卖,获利无数。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就曾号召百姓煮海盐,大发其财,使齐国成春秋五霸之首。《周礼·天官·盐人》记述:“盐人掌盐之政……祭祀供有苦盐、散盐。宾客供形盐……王之膳馐,供饴盐,后及世子亦如之。”这里盐分三等,苦盐、散盐最次,专用于祭祀,以及普通百姓食用。形盐为上等盐,国家来宾可享用。最好的盐为饴盐,又曰:君王盐。为王室专享……汉代,有《盐铁论》的宏文,论述了盐铁与国家命脉息息相关的问题。从历史至今,食盐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一日不可或缺。
三、靖远人的食盐史
靖远人的食盐史,因地理位置与本地产盐之故,有其独特性。
1.本地盐。历史上,靖远本地就产盐。靖远曾有甘盐池、小红沟两大产盐地。甘盐池盐湖,规模庞大,唐代,为全国著名18盐湖之一。小红沟盐池,规模相对较小。靖远人食盐的主要渠道,就来源于此。故,靖远人食盐相对周边不产盐的县区较为便利。当然,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残酷的现实问题是,旧时代,由于靖远广大下层人民极端贫困,食盐就在眼前、身边,往往却无钱购买之,故,大家常常不得不无盐“淡食”。靖远人将这种现象,叫做“甜吃”,或者叫“吃甜饭”。这种情况,笔者幼时就亲历过。由此可知,靖远产盐地人民吃盐尚且如此窘迫,那些不产盐的县区,尤其穷乡避壤的人民,吃盐之困苦,更是不可想象。
甘盐池,历史上曾设盐池乡,一直归靖远辖属,也是靖远的产盐专区。1953年,盐池乡调整划归宁夏海原县。宋夏至民国时期,甘盐池一直设堡寨等机构,固边守土,同时专管盐业经营活动。旧时代,围绕甘盐池,曾经匪徒啸聚,打劫盐商驼队,发生为盐而流血的事件不甚枚数。因此,靖远人祖先吃盐史,曾与战争、匪祸、商供断货,以及税务苛政等严酷历史相伴随。此说,一点都不夸张。
2.外来盐。历史上,靖远人吃盐,还有一种渠道,就是外来盐。常见者,如内蒙阿拉善的雅布赖盐,陇南盐,等等。曾经一度,外来盐在靖远市场所占份额较大,挤压了本地盐的商贸空间。范振绪主编民国版《靖远新志》,对此有记述。
3.两条盐政史料。由于食盐的重要性,历代国家政权都对之实行专控专卖。查阅历史资料可知,清代在甘盐池设“盐茶厅”的机构,为县处级建制,专管之。民国时期在此设盐场机构,隶属于兰州盐务局,由省上直辖。
小红沟盐池,位于靖远县北滩乡境内。历史上,官方也曾在此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民国时期靖远县情录》记述的两条信息,确切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一条:1931年11月曾成立甘肃榷运局靖远小红沟分局,59号委任状,任命袁登济为靖远小红沟榷运局分局局长。11月8日抵达小红沟就任。资料见2003版白银市档案局(馆)编纂的《民国时期县情录》第一集,第21页。
二条:1942年11月4日,西北盐务管理局训令,调张子敏为财政部西北区陇盐场公署(靖远)小红沟场务所主任。资料见2003版白银市档案局(馆)编纂的《民国时期县情录》第一集,第30页。
4.青盐与纸包盐。很久以来,无论靖远本地盐,或是外地来的盐,大家都笼统称之为“青盐”。青盐一般散装,车载麻袋装,均可。其,颗粒粗大,有大拇指头大小,晶体缝隙多藏土垢,往往给人以脏兮兮的感觉。然,此物却是饭炊之用至宝也。约1970年代,笔者幼年,曾亲睹并常年食用此盐。家人说,要去供销社买两斤盐……就是指此盐。秋季,家家户户用柴火烧水,腌制一缸缸过冬的大白菜,所用盐,也是青盐。
1980年代以后,食用盐有所改进。靖远城乡居民吃盐,一般使用一种一斤装的纸包盐,由靖远县食品厂加工制作,销售于城乡供销社。这种纸包盐,记忆中一毛五分钱一斤。呈立体状,外皮是一层薄薄的粗麻纸,拿回家,撕去纸,即可食用。纸上写着某某名称的盐,以及产地等字样。盐体呈粗沫状,较粗粝,有小米粒大小。这种盐质也不纯净,间或有土垢等黑色杂质混其中。与今日极精细、干净之深加工碘盐比,不可同日而语。当年,就是这种粗质的纸包盐,贫困之家,也偶尔短缺,难以为继。
如今,青盐、纸包盐,早已成为历史。今人,已不可见。约1990年代后,靖远人开始食用深加工的精包装的盐,全是外来货。这些盐看上去晶莹剔透,纯净之极。然,据说又掺入了一些有害的添加剂,为世人所诟病。这正应了那句话:有一利必有一弊。这些盐的产地:四川深井盐,浙江海盐,青海盐,漳盐等,都是优质盐……市场供应丰富,且价格极便宜。这,彻底改写了靖远人生活缺盐的历史。今日,要是听说靖远人谁家缺盐,在吃甜饭?肯定感觉有些骇人听闻。
靖远人吃盐的简单历史进程就是如此。
范振绪主编民国版《靖远新志》记述蒙盐(雅布赖盐)在靖远市场占据较大份额,以及对本地盐外销渠道有所挤压的情况。
四、缺碘盐造成大脖子病多发
历史上,靖远甘盐池、小红沟所产之盐,除供应靖远人食用之外,还远销陕、甘、宁、青其它地方。民间耆老口述,清代、民国时期,靖远驼队,如响泉村顾万肇等掌柜,曾组织驼队驮运小红沟、甘盐池之盐,远走宁夏平原和陕西汉中等地换大米、大豆、杂货等。
甘盐池盐与小红沟盐,在品质上,尚有较大差异。史料记载,小红沟盐,土大,品质稍差。而甘盐池盐,硝碱杂质亦多,然,品质较小红沟盐稍好。唐代,此池盐为全国著名18盐湖之一,颇负盛名。1949年建国后,检测机构屡次化验,这两地产盐均严重缺碘,且杂质太多,故,废弃食用。后,只做工业用盐。此,乃基本历史常识。
居民长期食用缺碘盐的后果,就是导致大脖子(甲状腺)病频发。靖远人将大脖子病,民间俗称:樱瓜瓜。患此病者,好似脖子上长出一颗大冬瓜,样子怪异。病人则痛苦不堪,给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笔者幼年所见,家乡碾子湾、糜滩一带人患大脖子病者,较多。本村多见,在大路上玩耍,过路的糜滩人亦多见。患此病,中老年居多,年轻人罕见。自那时起,那一茬儿的七八十岁大脖子病患者去世后,患此病者,竟绝迹。也是一桩奇迹。至今,昔日许多常见病,竟一一消失。高科技医疗威力巨大,历史值得记取这一切。
笔者撰写《1958—1961靖远人走洮河纪事》一书,采访当年亲历者,他们回忆,1958年,洮河流域人民患大脖子病者,更普遍、更恐怖……他们说,都是洮河水“软”,特甜,即缺矿物质,才导致此病大流行。其实,说穿了,还是食盐缺碘惹的祸。鉴此,当时,队医给民工们每人经常发一种药,食用之,以抗大脖子病。
五、硝盐、岩盐、土盐的记忆
旧时,靖远城乡居民生活断盐,乃常态。主因是:贫困、无钱所致。然,吃饭无盐又万万不可,咋办?老百姓只好用土办法解决。1970年代,笔者七八岁年纪,记忆中,奶奶王占莲(1918—1992)无钱购盐,就带笔者前去碾子湾山畔下,用切刀割取一块块“碱土”,用背篼背回来,在二升大的瓷盆(俗称:二升盆)里用水浸泡之……久之,碱土里的盐和碱成分渗入水中,盆水变得苦咸、苦咸。然后,饭炊时就用此盐水调剂饭菜……此,笔者所亲历。可见,当年人民生活之困苦。这种方法所获盐,为土盐。或叫:碱土盐。奶奶所为,笔者印象极为深刻。想必,此乃源自她的前辈代代相传吧……应该说,历史上很长时期,包括明、清、民国,以及1970年代以前,此取盐法,在民间颇盛行,具有普遍性。今兹,笔者将此记录下来,后世人若遇特殊情况,缺盐,完全可以借鉴之。也是一种历史传承吧。
小盐,是学名。俗名:硝盐。这种盐含芒硝、镁、碱等杂质较多。味苦咸。靖远苦水河(祖厉河)畔,糜滩文化村郭家崖湾、彭堡一带,历史上多碱水泥巴,人们将泥巴水过滤收集,然后用大锅熬制,所获盐巴,雪白剔透,称之曰:雪花盐。也叫硝盐。一来自己食用,二来也将此盐拿到偏僻乡下换取粮食、布匹等。
北湾古城一带,后山多石,石缝隙常年有含盐之水渗流之,久之,每每自然分离出一种盐质晶体,凝聚于石头间,品质相对较好。此盐,村民俗称曰:岩盐。当年,缺盐的人家,大人小孩尝一齐出动,于山石间细心找盐、采盐。这种盐,也非多,收集也非易事。外,当地居民还直接用石头熬煮取盐,此法,也颇有效。
六、珍惜当下生活 勿忘历史
总之,旧时,人民生活非常困苦。食盐极度短缺,是其一也。无盐,人们往往不得已吃“甜饭”。同时,人们为解决缺盐问题,只好土法上马,或于盐碱河滩取盐,或于沙河胶泥地取盐,或于山畔碱土块取盐……这些故事,今天的年轻一代听了,无疑如天方夜谭。所以,笔者写就此文,对后世子孙,有教诲意义。劝诫大家,珍惜当下生活,勿忘历史。
2024年7月28日写于陇上平川陋斋
来源:陇上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