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中国债券市场以79.3万亿元的发行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1.7%;到今年1月,中国债券市场托管余额已突破178万亿元。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的宝座,中国稳坐。
债券市场续扩容,头部机构“马太效应”凸显。
作者 | 吴勇
来源 | 债市观察
2024年,中国债券市场以79.3万亿元的发行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1.7%;到今年1月,中国债券市场托管余额已突破178万亿元。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的宝座,中国稳坐。
这不仅是规模的扩张,更是债券市场功能从“补血”向“造血”转型的深刻变革——从满足企业短期融资需求,转向深度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双循环”战略与“十四五”规划的引领下,债券市场已成为实体经济融资的核心渠道。科创票据、转型债券等创新品种加速落地,债券市场正以精准滴灌的方式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薄弱环节。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纵深推进,促使债券市场成为跨境资本流动与项目融资的重要载体。国泰君安、兴业银行等机构通过跨境并购、离岸债承销等业务,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助力中资企业“走出去”。在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债券市场也在实现着自身的高质量跃迁。
01
债券市场续扩容
头部机构“马太效应”凸显
中国债券市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央行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债券市场规模稳定增长,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79.3万亿元,同比增长11.7%。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券70.4万亿元,交易所市场发行债券8.9万亿元。另外,2025年1月,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5.1万亿元,托管余额已突破178万亿元。这一增长背后,头部机构凭借资源优势与创新能力,正加速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图源:罐头图库
今年2月,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2024年度证券公司债券(含企业债券)承销业务专项统计》显示,券商在科技创新债券和民营企业债券方面的承销金额增长显著。从细分的承销排名来看,综合实力较强的头部券商包揽多项榜单的榜首,部分中小券商则深耕细分领域,打造特色优势。另一方面,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债券市场总存量达176.01万亿,较年初增加20.32万亿。其中利率债107.7万亿、信用债48.88万亿和同业存单19.44万亿。
从具体的债券承销机构来看,行业人士指出,头部主承销商一般拥有高素质团队和成熟的风险管理体系,能够精准评估企业信用风险并定制发行方案;另外,其覆盖全国及全球的销售网络,为其获取优质项目提供保障。
例如,中国证券业协会《2024年度证券公司债券承销业务专项统计》显示,中信证券在绿色债券、低碳转型债券、科技创新债券、民营企业债券等多个细分领域的承销家数或金额上位居行业第一,展现了其全链条服务能力;中信建投证券在绿色债券承销方面位居行业第一;国信证券在乡村振兴债券领域承销家数和金额均排名第一;华泰证券在地方政府债券中标金额和中标地区数上位列第一。
图源:罐头图库
银行类承销机构亦有类似现象,头部银行凭借长期积累的对公业务资源,能够精准对接企业融资需求;通过专业化团队和高效承销流程提升竞争力;还可以通过创新产品抢占细分市场份额。例如,兴业银行以“商行+投行”为核心战略,整合商行资源与投行服务能力,形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2024年度,其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规模突破8800亿元、只数1959只,承销规模、承销只数排名市场前二,业务规模增长率(21%)大幅跑赢市场水平(15%)。
02
高质量发展转型
债务融资工具重要性提升
中国债券市场持续扩容背后,中国经济正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企业对债券融资的依赖度显著提升。尤其是制造业作为经济支柱,其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需求催生了“两新债券”等创新品种。例如,2025年1月,三一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在上交所成功设立智能装备第1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发行规模10.1亿元,其基础资产对应的承租人全部为工程机械行业下游的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其中民营企业共695家。这类产品不仅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还通过资产信用替代主体信用,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路径。
从国家层面,对于企业使用债务融资工具来拓宽融资渠道,持支持态度。国家发改委持续出台政策放宽企业债务融资限制,2015年将企业债券募集资金占项目总投资比例也放宽至不超过70%,并鼓励用于重点领域PPP项目;2018年对信用优良民企实行“一次核准额度、分期自主发行”模式,并明确债券资金用途的“正负面清单”,引导资金投向实体经济。
图源:罐头图库
2018年,为化解民营企业、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困难,央行会同有关部门,推出“三支箭”的政策组合,分别为“第一支箭”信贷支持、“第二支箭”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第三支箭”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支持工具。
尤其是“第二支箭”,其由央行再贷款提供资金支持,委托专业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通过担保增信、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直接购买债券等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发债融资。行业人士指出,自其创设以来,在改善民企融资环境、提振市场信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央行的指导下,交易商协会通过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担保增信等方式扩大民企债券融资覆盖面,惠及更多中低信用等级企业。同时,其鼓励发行科创票据、绿色债券、转型债券等,引导资金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资产支持票据(ABN)等证券化产品,盘活民企应收账款、知识产权等资产。
今年2月,央行、证监会等5部门联合召开的《金融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还提出,强化债券市场制度建设和产品创新,持续发挥“第二支箭”的撬动引领作用。
东财Choice数据显示,2024年民营企业发债融资规模约为3.34万亿元,较2023年增长超13%。同时,2024年民营企业发债净融资超2400亿元,成为2020年以来首次实现净融资额转正。行业人士指出,债券融资渠道越来越畅通,有望在为民企融资提供支持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此进程中,我国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在账户体系、结算机制等方面已达到或超越国际水平(如DVP结算、T+0结算),为我国债券市场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甚至吸引了全球投资者连续增持人民币债券。央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末,境外机构在中国债券市场的托管余额已达到4.2万亿元,占中国债券市场托管余额的比重为2.3%。
图源:罐头图库
有需求,有政策,有基础设施,头部机构乘风而起。比如兴业银行对交易商协会2024年推出宣传的创新品种实现市场首批/首单品种全覆盖,承销只数占比约30%。
03
服务国家战略
乘风而起
“未来,随着“双循环”战略深化和“十四五”规划推进,债券市场需进一步优化结构、提升包容性,为实体经济提供更精准的金融支持。”行业分析人士指出,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唯有紧跟政策导向、强化科技赋能,方能在万亿级市场中把握先机。
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持续增长,对外经贸活动不断增多,中国债券市场的覆盖范围已经不局限于国内,而是辐射向整个世界。尤其是自2013年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被提出以来,十多年时间里,成果已经惠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引领世界走出了一条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路。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资金需求量大、回报周期长,传统股权融资难以完全覆盖。债券市场作为直接融资渠道,能够提供低成本、长久期的资金支持。
去年7月,国家发改委还印发《关于支持优质企业借用中长期外债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允许优质企业通过境内债券置换境外债务,降低融资成本。从国家层面对优质企业发行境外债进行鼓励和支持。
在此背景下,中国债券市场开放与“一带一路”倡议形成协同效应。国内金融机构正通过科技赋能、产品创新与流程优化,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坚实金融后盾。
图源:罐头图库
券商如国泰君安,以“商行+投行”模式深化跨境业务布局,为客户海外“一带一路”项目提供债权、股权、并购重组等投融资综合金融服务。其通过收购越南投资证券股份公司,成为首家进入越南市场的中资券商,为当地企业提供证券经纪、投行等综合服务。在DMI(中证信用科技有限公司)发布的2024年度中资离岸债主承销总排行-券商(非合并口径)中,国泰君安国际以18.58亿美元的承销额位居第二,市场份额达到10.44%。
银行如兴业银行,自2016年底正式获得香港证监会授予相关牌照以来,境外债承销业务持续蓬勃发展,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境内外一体化服务支持。2024年度,兴业银行共参与304笔境外债发行,参与发行金额590亿美元(等值)。根据DMI中资离岸市场债券统计口径,兴业银行已累计参与发行离岸债券1339笔,发行规模 3501亿美元(等值),笔数和金额市场占比均为22% ,且连续四年在中资离岸债券排名中资股份行第一。
追本溯源,服务实体经济是债券市场的根本宗旨,而高质量发展则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债券市场的蓬勃发展和结构优化,既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产物,也是响应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体现。在行业人士看来,从“补血”到“造血”,债券市场正从单纯的融资工具转变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未来,服务国家战略中,债券市场也将进一步强化功能定位。一方面,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债务融资合作,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聚焦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通过结构性政策工具引导资源高效配置。”行业人士指出,与此同时,也需平衡市场扩容与风险防控,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和跨境监管协同,筑牢金融安全防线。唯有如此,债券市场才能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更坚实的金融支撑。
你对于债券市场还有哪些了解?评论区聊聊吧。
来源:债市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