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第一次见到“大白”,是在那个春天刚到、楼下玉兰才含苞的傍晚。
我第一次见到“大白”,是在那个春天刚到、楼下玉兰才含苞的傍晚。
彼时,家门口满是身穿白色防护服的志愿者,他们头戴面罩、双眼炯炯有神,看起来既疲惫又坚定。
那段时间,似乎整个世界都按下了暂停键,每个人的生活,都围着防疫和封控转。
邻居阿姨总喜欢在阳台上悄悄打量那些“大白”们,有时还凑上来跟我小声嘀咕:
“你说他们不怕吗?都不回家的啊?”
说实话,我当初也只是抱着好奇与敬佩的心态;
觉得“大白”就是广义的平民英雄。
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对“大白”这个词,有了完全不同的体会。
故事要从我“阳”了以后说起。
那天清晨,队长一早就打电话让我去小区里做全员核酸,说要统计每家每户情况。
我已经咳得不成样子,只能穿着笨重的棉衣,下楼排队。
门口的“大白”拿着名单,一个个对着信息核查,忙得脚不沾地。
我靠在休息区,那名负责我们这一幢的“大白”,突然摘下面罩,轻声叹气。
“你也顶不住啊?”我忍不住和他搭话。
他扯了扯嘴角,苦笑道:
“早三天发烧,还不是得硬撑。有人顶着消息不敢请假,大伙都一样。”
一瞬间,我愣住了。原来这些“大白”也是普通人,也发烧生病,也要咬牙坚持。
我顿时对“大白”的崇拜,添了一抹难以言喻的心疼。
可是,那阵子风声紧,小区偶尔总有谣言传出来。
有人说:“大白们看着挺辛苦,其实收入可高了!”
还有人偷偷议论:“上面派来的大白,是不是过来监控我们的?”
说实话,那会儿大家是真的紧绷。
连续隔离、物资抢购、孩子上网课信号都卡,好多人情绪都崩溃的边缘。
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每天衣裳汗透还要被误解的“大白”,其实身后各有各的故事。
有的是辞职的医护,为了派遣补助养家,有的是刚毕业的小青年,纯粹是想尽点微薄之力。
直到有一天,最善良的陈奶奶突然晕倒在电梯口,是值班的“大白”第一时间将她背到了医务室。
可谁料,有人却借机在业主群里散播“小区配合太差,大白救人不过是作秀”的言论,还配了模糊的照片。
那一刻,好几个同楼栋的“大白”眼眶都红了,噙着泪水,但什么都没说。
那天深夜,我又去丢垃圾时碰巧撞见了那位“大白”。
他正倚在墙角擦眼睛。
他低声说:“其实我们也想早点正常生活,没有人乐意天天穿着这身衣服,被当成异类。”
说着,还指给我看了手机后台,那是无数份加班通知和“绩效考核”表,每一条都像无形的压力。
所谓的“阴谋”,一点也不伟大,不过是一群普通人在非常时期,为生活、为家人、为责任硬着头皮往前走罢了。
夜风吹来,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很多事情。
“大白”的背后,看起来确实有各种“不为人知”的东西,有压力、有誓言、也有不得已。
有人选择相信温情,也有人质疑阴谋。
但所有真实都包裹在那层白色防护服下,既冰冷又炽热。
日子终于慢慢恢复了平静。
这座城市的“大白”逐渐消失在人群里,他们换回了便装,也只是茫茫人海中某个普通人。
但我的心里,从此多了一个温柔的角落:
记住了那些穿着白色防护服的人,他们不是神,也不是坏人,只是努力生活着的我们自己。
所以如果再有人谈论“大白”,我想温和地说一句:“他们没有阴谋,只有和我们一样的生活。”
.
来源:陈琛•心海寻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