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传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8 00:42 2

摘要:(山东经济广播记者董建华 明如月 张悦强 刘亚超)“小时候光看我爷爷有时候从他这个匣子拿这本书来。从(19)72年以后,我初中毕业,岁数大了,他才让我动。”今年69岁的刘洪业老人从小常听爷爷刘世厚讲过去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爷爷珍藏着一个小木匣子,里边有一本小

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27日讯 (山东经济广播记者董建华 明如月 张悦强 刘亚超)“小时候光看我爷爷有时候从他这个匣子拿这本书来。从(19)72年以后,我初中毕业,岁数大了,他才让我动。”今年69岁的刘洪业老人从小常听爷爷刘世厚讲过去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爷爷珍藏着一个小木匣子,里边有一本小册子。这本小册子正是中国农村保存下来的唯一一本中文首译本《共产党宣言》。

刘洪业:“当时我就问我爷爷,爷爷你为什么有时候拿出这本书看呢?他就说,一是对老战友们的怀念,第二是作为对自己的一种激励。1975年,他跟我说,我把这本《共产党宣言》捐献给了国家,虽然是舍不得,但是考虑到国家需要我就捐给了国家。”

这样一本珍贵的册子,是如何在这个山东的小村庄流传下来的呢?

那是1926年的正月,共产党员刘雨辉回乡省亲,带来了这本《共产党宣言》,她把这本册子郑重交给村党支部书记刘良才。刘良才像收到了“宝贝”,带领党员群众如饥似渴地学,努力吃透书中的理念,转换成大众、朴素的语言,并开办农民夜校讲习班,紧密结合老百姓生活实际讲授、传播。

《共产党宣言》陈列馆讲解员艾雪倩:“《共产党宣言》的封面上印有马克思的半身像,被这里的人们亲切地称为‘大胡子’。照‘大胡子’说的去做就不会错,就有饭吃,有地种,有衣穿,成为这里人们的共识。”

仿佛平地一声惊雷,这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就此无声地点燃了沉沉黑夜里的村子。饱受压抑的村里人看到黑暗撕开一道裂口,那里有光明和温暖。小小的村庄在这本册子的指导下,开展了“砸木行”“吃坡掐谷穗”运动,成了远近闻名的“小莫斯科”。

刘洪业:“因为我们这个村百分之八九十的是木工,当时木工苛捐杂税特别多,除去成本以后,木工的收入几乎没有。广饶县委根据这个情况,就组织了一次大的运动就是‘砸木行’,震撼了全县,鼓舞了人民,打击了反动当局的气焰。”

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为了保住这本革命的“火种”,这个小村庄里的人们“接力”,用生命守护多年。

1931年,为保护在广饶身份暴露的刘良才,上级党组织委派其担任潍县中心县委书记。临行前,他将这本改变了村庄命运的“大胡子书”委托给了党支部委员刘考文。1932年8月,博兴暴动失败,意识到自己随时可能被捕的刘考文,又把《共产党宣言》交到了为人忠厚低调的共产党员刘世厚手中。随后,两人先后就义。刘世厚明白,这本改变命运的册子,不能落在敌人手里。

刘洪业:“我就问我爷爷这个情况,他就说道,刘考文被捕前交待他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危险,一定要保护好这本书,还有其他党的资料。所以他在那个战争年代,宁肯牺牲也要保护好这本书。”

1933年,刘世厚带着《共产党宣言》义无反顾地离开故土,沿路乞讨为生,一去就是4年零8个月,直到抗战爆发,才回到村子。 1941年的一个雪夜,日伪军血洗村子,从床底到粮囤,炕洞到墙眼,刘世厚在危难中几经辗转,保住了《共产党宣言》。1945年1月的一个拂晓,日军再次对刘集“扫荡”,全村吞没在火海中。

艾雪倩:“据幸存的老人们回忆说,这场大火放了整整三天,日本鬼子就没想让刘集村活着出去一个人。那个时候,刘世厚已经逃出村庄了,又突然想起这本《共产党宣言》还藏在村里的房屋雀眼中,便冒着生命危险又返回村里。从房屋雀眼中将这本《共产党宣言》抢救了出来。现在这本小册子的左下方依然有被火烧过的痕迹。刘世厚老党员保存《共产党宣言》的故事,虽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也真实地反映了一位党员对信仰最真挚的忠诚。”

后来,刘世厚做了一个木匣,把《共产党宣言》装起来,埋在地窖里,静静等待光明的到来。新中国成立后,刘世厚小心翼翼地把它取出,郑重交给政府。这一簇用生命接力的星火,在点燃一座村子的希望、燃起一片燎原之势后,终于重归党的怀抱。

99年前,革命志士把《共产党宣言》带到了刘集,为这片土地点燃了革命的火种。如今,在乡村振兴大潮中,这股红色精神仍在刘集这片热土上燃烧着。

刘洪业:“我们这个村的土地都流转了,农民都是在村办工厂、企业都上班,流转土地以后,土地作为一块收入,在厂子上班又一块收入,相比来说我们村经济效益相当好,村民的幸福感也相当好。村支部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依托红色资源,村里成立了红色刘集旅游开发公司,把红色元素融入村容村貌建设,让一个红色村庄迎来八方游客。“红色”产业打造完成,“绿色”产业随后上马,打造了花卉产业旅游休闲观光基地,建设了生态采摘园,打造“红色游+特色农业发展+乡村采摘旅游”精品农文旅线路……经济发展了,又建立了“一元餐厅”、实施雨污分流工程……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人们正在过着幸福的日子。

刘洪业:“我们村的发展与《共产党宣言》精神是离不开的。老一辈学习《共产党宣言》,为了祖国的解放,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历代共产党人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不懈努力,继承了《共产党宣言》的精神,一代一代地为我们村的发展做出了不懈地努力,使人民年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这本书的时候,曾流传出“真理的味道是甜的”。我们相信,在那些期待光明的日子里,即便四周仍是黑暗,这些靠近过它的人们,都感受过它甘甜的味道。这是真理的力量,是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

刘洪业:“我们期望的就是在《共产党宣言》精神的指引下,把我们村的工作做得更好,使村民的生活得到更好地改善,我们村里沿着《共产党宣言》指引的道路,再创辉煌。”

溯流徂源,鉴往知来。从《共产党宣言》中那星星之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变的是时代面貌,不变的是那份执着的信念与精神。这盏永不熄灭的明灯,将继续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引领着新的征程。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