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延续了1300多年,进士作为科举里的最高功名群体,他们的时空变化背后藏着不少社会门道。今天咱们就用数据和地图,好好唠唠从唐到清的科举情况。
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延续了1300多年,进士作为科举里的最高功名群体,他们的时空变化背后藏着不少社会门道。今天咱们就用数据和地图,好好唠唠从唐到清的科举情况。
看数据,进士数量在唐宋的时候不断增加,元代突然减少,到了明清又变得很多。这和每个朝代的政策、政权变化有关。唐朝开始重视文化,宋朝更是“重文轻武”,所以科举发展得好,进士数量就多。元代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科举没那么看重,进士数量就大幅下降。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成熟了,社会也比较稳定,进士数量又涨起来了。
从空间分布看,浙江、福建、江西、江苏这些地方是进士的核心区。因为沿海和中原地区经济更发达,有钱办教育,学校、书院也多,教育资源丰富。比如两宋时期的四川,当时经济繁荣,文化也发展得好,进士数量就激增。而边疆地区,交通不方便,经济落后,能读书的人少,进士数量自然就少。
南宋之后,经济重心移到南方,南方的教育也跟着更发达,科举的重心也到了南方。到了明清,实行“分卷取仕”,就是不同地区用不同的试卷,这样偏远地区的人也有机会考中进士,让科举更均衡了。
在社会网络里,朱熹因为理学的地位,成了核心人物。唐宋八大家里,像韩愈、欧阳修这些人,很多都是进士出身,他们的影响力很大,也能看出科举出身的文人在社会上的重要性。现在,用数字人文的方法,能更好地分析这些规律,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科举的演变。
科举制度就像一面镜子,能反映出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情况。从进士的时空分布,我们能看到不同朝代的特点,也能明白地区发展不一样对教育的影响。现在通过这些数据和地图,我们能更清楚地了解古代科举,也能从中学到一些关于教育发展的道理。
来源:保姐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