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A股“换挡”!CPO退潮后,这四大主线藏着全年最肥的肉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2 10:41 2

摘要:A股投资者最近肯定被CPO搞得心神不宁:8月下旬以来,这个曾经承载“AI算力最后一公里”信仰的板块,先是放量震荡,最后一个交易日更是集体走弱——中际旭创跌超5%,新易盛、天孚通信跟跌。

A股投资者最近肯定被CPO搞得心神不宁:8月下旬以来,这个曾经承载“AI算力最后一公里”信仰的板块,先是放量震荡,最后一个交易日更是集体走弱——中际旭创跌超5%,新易盛、天孚通信跟跌。

有人慌了:“是不是算力逻辑崩了?”也有人窃喜:“终于等到调仓机会!”但在我看来,这不是“崩了”,而是A股典型的“主线切换”信号。

熟悉市场节奏的老股民都知道,每一轮热点退潮,都是新主线崛起的序幕。而9月的A股,已隐隐浮现出四条“接替CPO”的黄金赛道。它们不仅关系到你下半年账户是“翻倍逆袭”还是“站岗被套”,更藏着中国经济转型和全球产业周期共振的大逻辑。接下来,我用深度拆解,让你看清每个赛道的“赚钱密码”。

很多人对有色金属的印象还停留在“周期股,暴涨暴跌”,但2023年的有色金属,早已不是过去的“老周期”,而是绑定了**“新能源+全球货币周期+地缘博弈”的“新主线”。

美联储最新利率决议暗示“加息接近终点”,美元指数近期从105高位回落至103附近。对有色金属来说,这是直接的“估值修复”信号——因为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往往在美元走弱时迎来价格上行。

更关键的是,美国通胀的“粘性”来自服务端,而商品端(尤其是有色金属)的价格已处于历史相对低位。机构测算,若美元指数年内回落至100,LME铜价有望从当前的8300美元/吨反弹至9500美元/吨,涨幅超14%。

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这三大赛道,对有色金属的需求是“刚性且暴增”的。以锂为例,2023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预计突破1400万辆,带动碳酸锂需求同比增长30%以上。而上半年碳酸锂价格从60万元/吨暴跌至15万元/吨,已逼近国内企业平均成本线(约12-15万元/吨),“价格底”基本探明。

再看镍,三元锂电池对高镍的需求,叠加印尼镍铁产能释放节奏变化,使得镍价在7月触底后反弹超20%。光伏领域的铜箔、铝边框,风电领域的稀土永磁材料,都在“以量补价”支撑有色金属企业业绩。

智利(全球最大铜产国)拟修改矿业法提高暴利税、刚果(金)对钴矿征收更高关税……全球主要资源国的**“资源民族主义”**抬头,意味着有色金属供给端将长期受限。

国内企业也在主动“破局”:紫金矿业在海外收购的铜矿项目陆续投产,华友钴业在印尼布局的镍钴产能开始释放。这些“资源自给率”提升的企业,将在这轮周期中获得超额收益。

投资线索:关注“资源自给率高+新能源产业链绑定深”的标的,比如铜领域的紫金矿业、云南铜业;锂领域的天齐锂业、赣锋锂业;稀土领域的北方稀土、盛和资源。

如果说锂电池是“现在时”,那固态电池就是“未来时”。而2023年的固态电池,已从“实验室技术”加速走向“产业化落地”,背后是三重逻辑共振。

固态电池的核心难题是“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和“界面相容性”。但2023年以来,国内外企业在这两个领域接连取得突破:

国内某头部电池企业研发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达到10⁻² S/cm(接近液态电解液水平);

丰田、宝马等车企公布的固态电池原型车,成功解决“充放电循环次数不足”问题,循环寿命突破1000次。

这些突破让固态电池“商业化时间表”大幅提前——原本预计2025年量产,现在多家企业宣布2024年就将推出搭载固态电池的车型。

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押注固态电池:欧盟将其纳入“战略关键技术”,美国能源部提供上亿美元补贴,中国“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支持固态电池研发。

资本层面更疯狂:2023年上半年,固态电池领域融资额超120亿元,是2022年全年的1.5倍。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等企业,都投入超百亿资金建设产线。

机构预测,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市场规模将达1500亿美元,而2023年还不足10亿美元,增长空间超150倍。

从应用端看,新能源车是最大增量市场——搭载固态电池的车型,续航里程可轻松突破1000公里,充电时间缩短至10分钟以内。此外,消费电子(如智能手机、VR设备)、储能领域,也对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的固态电池有迫切需求。

投资线索:关注“技术领先+产能落地快”的企业,比如固态电解质材料的赣锋锂业(布局固态电解质锂盐)、天赐材料(电解液向固态延伸);电池企业的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以及设备端的先导智能、赢合科技。

创新药一直是A股“高景气赛道”,但2023年的关键词是“海外BD”——越来越多的中国创新药,通过“授权许可(License out)”走向全球市场,背后是中国创新药“含金量”的质变。

所谓“海外BD”,是中国药企将自研药物的全球或部分地区权益,授权给海外药企,从而获得“首付款+里程碑付款+销售分成”。

这种模式的魅力是“风险共担,收益共享”:中国药企不需承担海外临床、注册、销售的巨额成本,就能提前锁定收益;海外药企则能以较低成本,获得有潜力的创新药管线。

最典型的案例是2023年6月,某创新药企将一款ADC药物(抗体偶联药物)的海外权益授权给跨国药企,一次性拿到5亿美元首付款,加上里程碑付款,总交易金额超30亿美元——几乎是该企业过去三年营收的总和。

过去,中国创新药“出海”常被质疑“me-too(仿创)”,但2023年,“first-in-class(全球首创)”药物开始批量涌现:

恒瑞医药的PD-1抑制剂,在海外临床中展现出优于国际同类药物的疗效;

百济神州的BTK抑制剂,成为首个获得美国FDA批准的中国原创抗癌药; 康方生物的双抗药物,在全球肿瘤治疗领域掀起关注。

技术层面,中国药企在ADC、双抗、CAR-T等前沿领域的研发实力,已跻身全球第一梯队。政策层面,中美药监互认的推进(如临床数据互认),也让中国创新药“出海”的注册流程大幅简化。

过去,海外药企对中国创新药“冷眼旁观”,但2023年,态度彻底转变为“主动拥抱”。据医药魔方统计,2023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的海外BD交易数量,同比增长超80%,平均单笔交易金额突破2亿美元。

原因很简单:中国创新药**“性价比”太高**——同样的靶点,中国药企的研发成本只有跨国药企的1/3,而临床推进速度更快。对海外药企来说,这是“补充管线、降低成本”的最优解。

投资线索:关注“有海外BD实绩+管线含金量高”的企业,比如百济神州(全球商业化能力强)、康方生物(双抗龙头)、荣昌生物(ADC明星药企)、再鼎医药(BD模式标杆)。

提到“大消费”,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白酒、家电”,但2023年的大消费,是“分化中复苏”——有的赛道高歌猛进,有的赛道仍在筑底,需要精准捕捉“结构性机会”。

白酒是大消费的“晴雨表”。2023年上半年,白酒行业呈现“高端稳、次高端分化、地产酒承压”的格局。而即将到来的“中秋+国庆”双节,将成为检验白酒需求的“试金石”。

从渠道反馈看,高端酒(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的批价稳定,库存处于合理水平,中秋订货会的打款积极性较高;次高端酒(汾酒、今世缘、酒鬼酒)则在“腰部价格带”展开激烈竞争,渠道政策成为关键;地产酒则面临“消费升级+区域竞争”的双重压力。

长期来看,白酒的“消费升级+集中度提升”逻辑未变,高端酒的“社交属性+投资属性”仍将支撑其长期景气。

2023年上半年,国内免税市场呈现“海南离岛免税回暖,机场免税待修复”的格局。海南离岛免税店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增长超30%,其中化妆品、奢侈品箱包是核心增量。

政策层面,海南正在推进“离岛免税邮寄送达”“免税品溯源管理”等新政,进一步提升购物便利性和信任度。此外,出境游的逐步恢复(上半年出境游人次恢复至疫情前的60%),也带动了机场免税店的客流回升(上海浦东机场免税店销售额同比增长超20%)。

长期看,中国居民的“奢侈品消费回流”仍是大趋势,免税行业的“规模效应+渠道优势”将不断强化。

国内家电市场,“以旧换新”政策成为重要驱动力。2023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大力推广新能源车和绿色智能家电”。据测算,“以旧换新”政策将带动家电市场新增需求超1000亿元。

从品类看,空调(更新需求占比超60%)、冰箱(能效升级)、洗衣机(智能化)是主要受益方向。出口方面,随着海外通胀缓解、供应链恢复,家电出口额在7月同比转正,美的、格力等龙头企业的海外营收开始回暖。

食品饮料领域,“大行业、小公司”的细分赛道正在崛起:

预制菜:2023年市场规模突破4000亿元,同比增长25%,味知香、安井食品等企业加速布局C端市场;

功能性食品:胶原蛋白、透明质酸(玻尿酸)食品,瞄准“颜值经济”,华熙生物、汤臣倍健等企业推出相关产品;

中式茶饮:喜茶、奈雪的茶等品牌加速下沉,带动茶叶、乳制品等上游产业增长。

这些细分赛道的共同特点是“精准抓住消费者需求变化”,在巨头林立的食品饮料行业中,走出“差异化增长”路径。

投资线索:白酒关注高端及次高端龙头(贵州茅台、五粮液、山西汾酒);免税关注中国中免;家电关注白电龙头(美的集团、格力电器)及新兴品类(石头科技、科沃斯);食品饮料关注预制菜(味知香)、功能性食品(华熙生物)等细分龙头。

CPO的退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守旧主线,错过新机会”。9月的A股,有色金属、固态电池、创新药(海外BD)、大消费这四条主线,背后分别对应“全球资源周期、技术革命、国产替代、内需复苏”的大逻辑,每一条都足以支撑起“月度级”行情。

当然,投资从来没有“躺赢”的好事。想要在这些赛道里赚钱,还需要把握几个关键:

1. 聚焦龙头:每个赛道里,龙头企业的“资源、技术、渠道”优势最确定,要敢于拥抱行业核心资产;

2. 跟踪数据:密切关注产业链数据(如固态电池的产能落地进度、创新药的临床数据读出、大消费的终端动销);

3. 控制节奏:市场短期可能有波动,要结合技术面和资金面,把握“低吸”时机。

最后,想问问屏幕前的你:9月你最看好哪个方向?或者你手里已经布局了哪些赛道? 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我会从点赞最高的评论里,抽取3位朋友,送上我整理的《9月行业深度研报包》(包含本文提到的所有赛道的核心数据和标的分析)。

关注我,后续还会更新更深度的行业拆解,带你在A股里“找对方向,拿住红利”~

来源:星愈情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