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感觉像我这些曾生活在农村的人,小时候大概率都有被鹅追过的经历,那个时候因为身高还很矮,有时候甚至都没有挺起来的鹅高,导致留下阴影,长大后看到鹅就也不是太敢靠近。
信息来源于PETA,Psychology Today,Wild Goose Chasers,naturesrights。
感觉像我这些曾生活在农村的人,小时候大概率都有被鹅追过的经历,那个时候因为身高还很矮,有时候甚至都没有挺起来的鹅高,导致留下阴影,长大后看到鹅就也不是太敢靠近。
但其实鹅是非常高度社会化的物种,并不是只会追小孩的“凶兽”。刚好最近就看到了一个案例可以作为佐证。
近日,广西贺州农户陆先生发布了几则视频,展示的是自己家一只14斤的雄鹅朝着自己撒娇的画面。
是不是感觉很反差?
这只鹅体型很大,但却非常“黏人”,它会主动钻到陆先生的怀里,肥美的身体贴着陆先生,用自己的头和脖颈去蹭主人,并且任由主人去抚摸它,显然非常乖巧安静。陆先生表示这只鹅来找自己抱抱后,就会相当冷静,甚至不愿意去找自己的鹅伙伴玩耍。
会撒娇的大鹅确实不一般,尤其是这只大鹅天天都这样,搞得陆先生完全把它当成了宠物,对其感情非常深厚。陆先生表示曾有人看到视频后找到他家,想要以1万元的价格来收购这只鹅。如果是普通鹅,这个价钱堪称天价了,但是陆先生果断拒绝了。
他坚定地表示这只鹅,他“绝不卖、也不杀”,打算就这么养一辈子了。
有网友瞎搞,他们开玩笑表示这只大鹅是爱上了陆先生!“鹅:我此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给你生一儿半女!”“说好的来生一起做对鹅,你却脱胎做了人!”
笑死了,虽然很逆天,但没有恶意的,大家就爱看这种有趣又温暖的视频,更多人是有感而发讲述了自己的跟自家大鹅的故事,由此我们才知道原来很多大鹅都对主人相当友好!其实简单的说,这样的行为就是它们将主人视为了群体的一员。
虽然我们对鹅的印象是“五禽之首”、“东北炖大鹅”、“凶兽”之类的,都是人类给予的定义,但其实科学研究发现鹅是高度社会化且聪明的鸟类,它们能够识别群体内的不同鹅、还能记住图案和环境。
它们能够在鹅群中建立牢固的联系,展现出其明显的社交和认知智力。
鹅能直接通过视觉来识别群体成员和家庭成员,这个技能对雏鹅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利用大小、形状和动作等视觉线索来识别母亲,由此能够紧跟母亲,获得食物和保护。鹅会跟配偶、后代以及群体成员之间会建立了牢固的情感纽带。它们通过持续的交流和互动来识别并维持这些关系。
鹅还能通过视觉线索去识别其他鸟类,确定这些鸟类是否有威胁。
除了视觉之外,鹅还能通过叫声相互识别,虽然咱们听起来都一个样,但每只鹅都是有独特叫声的,就算是在几百只的大群体中,父母和后代也能保持联系。
它们甚至还能群体内部的社会结构。它们知道自己在等级制度中的位置,并理解其他个体的角色和主导地位。这种认知有助于维持秩序,减少冲突。
因为这样的社会化能力,鹅也就能识别出不同的人类,特别是那些经常与它们互动的人。与陌生人相比,经常喂食或照顾它们的人,鹅肯定是会更友好的对待的,甚至明知人类不是鹅,也依然将其当成种群的成员,并且是跟自己比较关系好的,或者是比自己级别高的。
我们知道野生的大雁对栖息地的忠诚度是很高的,它们会年复一年地返回相同的筑巢区域。它们能够识别特定的地标和环境特征,从而引导它们返回熟悉的领地。家鹅虽然不用迁徙,但也有这样的倾向,放着到处跑的鹅是能记住外面那里食物多的,从而有效地为自己和后代采集资源。
我觉得最厉害的是:鹅群能够识别出群体中压力或寻求安慰的信号。它们会聚集在个体周围,以此来回应求助者的求救声,或者是识别这只鹅是否对潜在的威胁害怕。
这完全就是“同理心”。
好好照顾鹅因为鹅拥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因此想要养好鹅就得懂得去尊重它们,避免做出可能被鹅视为威胁的行为。养鹅的人可以利用鹅能识别人类的能力来建立信任,通过规律的喂食时间、平静友好的态度来帮助鹅感到安全和舒适。
只要让鹅适应了主人,并接纳了主人,那像陆先生那样情况的出现就不会那么罕见了。只是大家养鹅基本上还是当成普通家禽饲料,不会养得那么精细。
这当然是很正常的,我只是想解释陆先生的那只黏人大鹅的出现并不意外,但也不简单。
来源:狸猫之一的动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