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户小麦亩产1400斤以上的基本做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1 22:16 1

摘要:前几天去邻村串亲戚,刚到村口就看见老周蹲在麦场边乐呵,手里攥着个空粮袋还一个劲摩挲。我凑过去打趣:“周叔,这麦子都卖完了,您还跟这儿回味呢?”他一抬头眼睛亮得很:“可不是嘛!今年我那三亩地,平均一亩打了1420斤,比去年多收了快三百斤,你说我能不乐吗?”

前几天去邻村串亲戚,刚到村口就看见老周蹲在麦场边乐呵,手里攥着个空粮袋还一个劲摩挲。我凑过去打趣:“周叔,这麦子都卖完了,您还跟这儿回味呢?”他一抬头眼睛亮得很:“可不是嘛!今年我那三亩地,平均一亩打了1420斤,比去年多收了快三百斤,你说我能不乐吗?”

我记得去年这时候,老周还愁眉苦脸的,麦子长得稀稀拉拉,穗子也小,最后一亩地才刚过千斤。追问之下才知道,这一年他没少下功夫,从选种到收割,每一步都跟着农技员学了新法子。其实像老周这样的情况不是个例,很多种植户总觉得亩产过千斤就到顶了,可只要找对方法,1400斤以上真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

先说选种,这可是种小麦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老周去年就吃了选种的亏,随便在集市上买了些种子,结果遇上倒春寒,一半的麦苗都冻坏了。今年他专门去镇上的农技站,根据自家土地的情况选了“济麦44”——这种品种抗倒伏、耐低温,还不容易得锈病。选种的时候可不能跟风,别人种着高产的品种,不一定适合你家的地。得先看看自家土地是沙壤土还是黏土地,排水好不好,再问问农技员当地近几年的气候特点,比如有没有经常出现干旱或者连阴雨,选最适配的品种,这才能给高产打个好底子。

选好种子还不算完,播前处理也得跟上。老周今年播麦前,把种子摊在院子里晒了两天,说是能杀菌还能提高发芽率。晒完之后,他又用拌种剂拌了种,不是随便买的普通拌种剂,是含吡虫啉和戊唑醇的复合拌种剂,既能防地下害虫,又能预防苗期的根腐病。我问他为啥这么细致,他说去年没拌种,麦出苗后地里的蛴螬把根咬了不少,苗长得东倒西歪,后期怎么补都补不上来。其实很多种植户容易忽略这一步,觉得拌种麻烦又花钱,可实际上,花几块钱拌种,能少操很多心,苗齐苗壮了,后续管理才能省心。

接下来就是播种时间和密度了,这俩得配合好才行。老周所在的地区,往年大家都习惯寒露前后播种,可今年他听农技员说,适当晚播能减少冬前旺长,避免冻害。他就比往年推迟了五天,霜降前三天播的种。密度方面,他也调整了,以前一亩地播30斤种子,觉得播得多长得密,产量就高,结果麦子长得太挤,通风不好,还容易生病。今年他一亩地播了25斤,行距控制在25厘米,麦苗长出来又匀又壮,通风透光都好。其实播种时间得根据当地的积温来定,一般冬小麦冬前要长够五六片叶,这样抗冻性才强;密度则要看品种特性,分蘖能力强的品种可以少播点,分蘖弱的就适当多播点,不是越多越好。

麦子出苗后,水肥管理就是重头戏了。老周今年在浇水上特别有讲究,冬灌的时候他没像往年那样大水漫灌,而是用了喷灌,浇得匀还不积水。开春返青后,他追了一遍尿素,一亩地撒了20斤,说是能促进分蘖。到了拔节期,他又追了一次肥,这次加了钾肥,一亩地15斤尿素配10斤氯化钾,说这样能让茎秆长得壮,抗倒伏。以前他总觉得施肥越多越好,去年一亩地撒了40斤尿素,结果麦子长得倒是旺,可后期全倒伏了,收的时候损失一大半。其实水肥管理得看麦子的生长期,不同阶段需要的养分不一样,返青期缺氮,拔节期缺钾,灌浆期需要磷,按需施肥才有效。浇水也得看天看地,地里不旱就别浇,尤其是灌浆期,浇多了容易贪青晚熟,还可能导致穗发芽。

最后就是病虫害防治了,这可是保产的关键。老周今年从开春就没闲着,清明前后发现有蚜虫,他没等虫多了再打药,而是及时喷了吡虫啉,一亩地用了20克,很快就控制住了。到了五月初,他又喷了一次戊唑醇,预防白粉病和锈病。以前他总觉得病虫害不严重就不用管,等看见叶子上有斑点了再打药,结果药没少用,效果还不好。其实防治病虫害得提前预防,根据当地的病虫害发生规律,在高发期前喷药,比发病后再治效果好得多,还能减少农药用量,降低成本。

老周的经历其实告诉我们,小麦亩产1400斤以上,不是靠运气,而是靠科学的管理。从选种到收获,每一步都得用心,不能凭老经验办事。现在农技推广越来越普及,镇上有农技站,村里有科技特派员,遇到问题多问问,多学习新方法,把每一个管理细节做到位,高产自然就来了。希望明年有更多的种植户,能像老周一样,在麦场边笑着说:“今年我的麦子,一亩也打了1400多斤!”

来源:魅力农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