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9年9月2日,胡志明去世。苏联大使带着运输机方案匆匆赶到,信誓旦旦地承诺将遗体送往莫斯科,用最先进的技术保存这位革命领袖。
1969年9月2日,胡志明去世。苏联大使带着运输机方案匆匆赶到,信誓旦旦地承诺将遗体送往莫斯科,用最先进的技术保存这位革命领袖。
时任越南领导人黎笋当场拍桌,扔下一句硬邦邦的话:“就算火化,也不能让胡伯伯离开祖国!”
越南明明没有高端防腐设备,湿热的气候更是保存遗体的天敌,他们哪来的底气敢放这样的狠话?
1911年,胡志明21岁,他给自己取了个化名“阮爱国”,带着一身简单行囊,登上了一艘法国货轮。那艘船是跑货运的,脏兮兮的甲板上堆满了货物,他混在船员里,干的是锅炉工的活。
他不是为了讨生活,而是要离开被法国殖民者踩在脚下的越南,出去找一条救国的路。
到了巴黎,胡志明挤在贫民窟里。房子破旧不堪,墙皮剥落,街上满是泥泞和嘈杂。他白天给人打零工,晚上回到那间窄得转不开身的小屋,他点起一盏昏黄的油灯,摊开马克思的书。
那时候的巴黎,革命思想正悄悄传开,胡志明连吃饭的钱都舍不得多花,全攒下来干了一件大事——买了台印刷机。他藏在屋里,晚上把一张张反殖民的传单印出来。
他一张张叠好,偷偷塞给越南来的同胞,或者托人带回国。
在巴黎混了几年,他碰到了周恩来等革命者。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可那份对殖民统治的恨和对民族独立的盼头,把他们连在了一起。
1930年,胡志明辗转到了香港九龙。他在那租了个不起眼的小楼,建立了印度支那共产党。
香港也不太平,殖民政府盯着紧,危险无处不在。关键时刻,中共地下党站了出来,冒着被抓被杀的风险给他打掩护。有人帮着放风,有人偷偷送情报,甚至连开会的地方都是他们找的。
一次紧急撤离中,胡志明带着几个人翻墙跑路,身后就是巡警,多亏了地下党的人引开注意力,他才躲过一劫。
1942年,胡志明在广西活动,打算联络中国方面的支持,却不料落入了国民党手里。被抓之后,他像货物一样在广西各地监狱之间辗转押送,整整18个月。
后来局势紧张,他又被转移到柳州。到柳州后,牢房条件更差,每天只能睡在水泥地上,冬天冷得骨头缝里都透风,夏天闷热得喘不上气。
可胡志明没被这些折腾打垮,他在牢里弄到了一支破笔和几张皱巴巴的纸,开始写《狱中日记》。
胡志明用诗把日子记下来。比如“身囚铁锁心犹在,志在山河气不衰”,“铁窗风冷夜难眠,壮志凌云破雾天”,字里行间全是硬气。
这些诗后来传出去,成了越南革命者的精神支柱,也被收进了《狱中日记》里,成了越南革命文学的宝贝。
18个月的牢狱生涯,胡志明被折腾得瘦了一大圈,头发也白了不少,可每次提审,他还是站得直直的,回答问题时声音不大但字字清楚。
1943年8月,国民党迫于各方压力,终于放了他。他出狱那天,穿着一身破旧的布衣,拄着根棍子走出监狱大门,没多停留就赶回了越南。
回到越南后,他立刻召集同志开会,讲起狱里的经历,。后来他跟人说起这段日子,只提了一句:“牢里也能磨意志。”
1967年,胡志明年纪大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越南领导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悄悄启动了一个代号“75A”的计划,就是要在他去世后把遗体保存下来。
他们先挑了三个医生,派去苏联学防腐技术。到了莫斯科,三个医生跟着苏联专家学怎么用化学药剂处理遗体,还看了列宁遗体保存的全套流程,记了一堆笔记。
可1968年初他们回国一试,发现苏联那套高纬度的技术在越南根本不灵。
苏联冷,药剂配方和设备都是按低温设计的,可越南热,湿气又重,遗体刚放没两天就出问题。
于是他们在河内郊外找了个隐秘地方,建了个实验室,开始自己摸索。
实验室里堆满了瓶瓶罐罐,地上摆着从苏联带回来的甘油和甲醛,他们不光照着苏联的配方试,还找来越南本地的草药,比如一种叫“山柚”的植物,晒干磨碎后混进溶液里,试着防潮防腐。
设备也得改,苏联的温控机扛不住越南的高温,他们就拆开机器,自己焊零件,硬是把冷却系统改得能跑起来。
折腾了大半年,1968年底实验室终于建好,里面装上了一套特制的温控系统,能把温度误差控制在0.2℃以内,湿度稳在75%。
苏联专家过来检查时,带了测温仪一量,结果比他们预想的还准,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说没想到热带国家能干出这么细致的活儿。越南人打定主意,不管多难,都要把“胡伯伯”的遗体留在国内。
1969年9月2日,胡志明去世的消息传开。当天,苏联驻越南大使带着一队人赶到巴亭广场,提出了一套方案:用运输机把胡志明的遗体送到莫斯科,由苏联专家处理保存。
他们拿出一堆文件,讲得头头是道,说莫斯科有最好的设备和技术,能确保遗体万无一失。
可这话刚说完,黎笋就站出来,直接打断:“甭管咋样,就算火化,也不能让胡伯伯离开越南!”态度硬得像块石头,没一点商量余地。
苏联人只好收起方案走人。黎笋这话听着干脆,可背后藏着越南人几十年的痛。
从1885年开始,法国殖民者把阮氏王朝拆得七零八落,强行把越南变成了他们的殖民地,后来1954年日内瓦会议又来了个南北分治,把国家硬生生分成两半。
百年的屈辱堆在心里,独立对越南人来说不是口号,是命根子。
胡志明活着的时候,反复跟人讲:“越南的江河可以枯竭,山岳可以崩塌,但民族独立精神永不消亡。”去世后,越南人铁了心要把他的遗体留在国内,哪怕条件再难也要自己干。
美军那几年正轰炸河内,市区不安全,他们就把水晶棺转移到了热带雨林里的K84山洞。转移路上,工兵部队一边修路一边炸路,弄出一堆假痕迹,专门迷惑美军的侦察机。
1970年有一次转移,装甲车开到半路突然抛锚,发动机冒着黑烟动不了。
没办法,士兵们跳下来,把水晶棺抬上肩,硬是步行穿过一片雷区。
棺材上放了个水杯,里面装的水离杯口就3厘米,抬了一路愣是没洒出去。这份小心劲儿,不是随便来的,而是从胡志明生前学来的。
他活着的时候特别讲究细节,有一次发现工作人员浪费了半张信纸,立马写了《节约倡议书》,连篇幅都算得清清楚楚。这习惯传下来,成了士兵们抬棺材时的一股子倔强。
1975年,越战终于打完了,越南迎来了统一。胡志明的遗体也在那年被正式安放在巴亭广场的水晶棺里。从K84山洞转移回来的路上,沿途的棕榈树林里站满了人,红旗飘得到处都是。
棺材放进巴亭广场的纪念堂后,苏联专家被请来检查。他们带了仪器一测,发现遗体的保存状态好得超乎想象,眉毛胡子都根根分明,比莫斯科的列宁遗体还完整。
胡志明一辈子没结过婚,写文章赚的稿费全捐给了孤儿院,连一分钱都没留给自己。
当上国家主席后,他还是穿着那双磨得发白的橡胶凉鞋下乡调研,走村串户跟农民聊收成。晚年病重的时候,中国送来的援助药品堆在他床边,他却让人先分给前线的伤员,自己硬扛着不吃。
他去世前留了遗嘱,说死后要把骨灰撒在越南南北三地,让自己看着祖国统一。这遗嘱后来因为政治原因没完全照办,但那份对民族统一的执念,深深烙在了越南人心里。
参考资料:
[1]黄铮.越南八月革命前胡志明在广西的革命活动[J].学术论坛,1985,9(10):41-45
来源:阿呆不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