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杜盛明出生于1920年,老家在山东省宁津县杜集乡。童年记忆中,祖传的三亩土地供养一家人,一旦有个旱涝之灾,全家人就要饿肚子。杜盛明6岁那年,父母不得不带孩子们闯关东来到辽宁营口。在关东生活的几年,不但日子照常难过,还遭受地主欺压剥削。无奈之下,父亲又携妻带子返
追忆·通化抗战老兵
杜盛明:从老六团走出的粮秣官
杜盛明出生于1920年,老家在山东省宁津县杜集乡。童年记忆中,祖传的三亩土地供养一家人,一旦有个旱涝之灾,全家人就要饿肚子。杜盛明6岁那年,父母不得不带孩子们闯关东来到辽宁营口。在关东生活的几年,不但日子照常难过,还遭受地主欺压剥削。无奈之下,父亲又携妻带子返回山东老家。看着已经进入读书年龄的杜盛明,父亲下决心要改变儿子的命运。全家人勒紧腰带,靠口挪肚攒把杜盛明送进学校,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
解放战争时期的杜盛明
天有不测风云。还没等杜盛明小学毕业,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就踏进了杜盛明的家乡。1937年,为保卫家乡,杜集乡组建了抗日游击队,乡亲们推举17岁的杜盛明当上40多人的游击队副队长。
杜盛明没有辜负父老乡亲的厚望,他在游击队里发挥着承上启下的核心作用,配合队长将队伍训练得能打善战,在全县也是叫得响的游击队,在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工作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影响着全国抗日局势。长征胜利后的红军改称八路军,投身到抗日洪流中。这一年,延安把红色火种播撒到各抗日战场,由红军改编的八路军一路风尘来到山东。1938年6月,杜盛明所在游击队被收编到山东军区八路军第七团团部,杜盛明被任命为司务长。
1939年4月,中共中央决定将红军改编的八路军115师从陕北派往山东抗日战场。6月,杜盛明原属的山东八路军7团被改编到115师686团,杜盛明成为686团第一期老兵,被安排到特务连任司务长。
1939年冬,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后,停发了八路军军饷。在社会舆论压力下,才将1939年10月至1940年3月停发的军饷补发给八路军。1940年11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国民政府全部停止了对八路军的供给。
杜盛明立功证件
八路军115师取得平型关大捷后,威名远扬,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社会各界人士组织动委会、抗敌会和工、农、青、妇、海外赤子等各种抗日救亡组织,以多种形式为八路军筹措经费和被服、药品等物资。
在八路军军需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杜盛明担任司务长,其困难可想而知。连队天天要打仗,不能转院的轻伤员需要营养,他每天都在绞尽脑汁,如何填饱战士们的肚子。
那是1940年春,杜盛明和炊事班两个战士赶马车去城里买粮。回来途中看到阳坡上长出一片野菜。他很高兴,因为部队没钱买菜,春天大地里的菜没下来,战士们几天都没见到菜叶了。他让两个战士赶车回连队,他自己在山坡上挖起野菜。正在他感谢大地长出这么一大片野菜时,公路上的马蹄声引起他的警觉。回头一看,一个鬼子小队长骑马带着几个鬼子兵和伪军由远而近走来。杜盛明急忙用石块刨了个坑,把装钱的口袋放坑里,然后抓了几把土盖上。他掏出手枪顶上子弹,趴在山坡一道土坎上观察敌人。鬼子没有发现他,队伍从公路上继续走。他突然发现,一个鬼子蹲在路边拉屎。看着走出去有200多米远的鬼子队伍,杜盛明心想:“小子,你就别回去了,留下吧。”
他从地上爬起来,拎着钱口袋和挖的野菜,跑向鬼子前进的方向,埋伏在路基下一块大石头后边。那个鬼子好长时间才站起来,手还一直揉着肚子。鬼子走到杜盛明藏身的地方,并没发现他,而是晃晃荡荡无精打采地往前走。刚走过去,杜盛明突然从后面掠下他肩上背的枪。等到鬼子反应过来要反抗时,杜盛明的手枪已经顶到他头上。这个鬼子被杜盛明走山路带回了连队。
这天晚上,连队的饭桌上加了一个野菜汤,虽然没有几片菜叶,但是,战士们吃得很高兴。指导员表扬杜盛明说:“同志们呀,知道啥叫搂草打兔子吗?俺们司务长今天既挖野菜又抓俘虏,就叫搂草打兔子。你们说俺们司务长是不是真能干?”战士们齐吼道:“是!”
1940年4月入党后,杜盛明迎来的第一个考验就是反扫荡斗争。他入党没几天,日本鬼子开始对山东日照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五一”大扫荡。鬼子实行“铁壁合围”进行篦梳式大扫荡,对所到之处实行“三光”政策,杀光、抢光、烧光。日伪军采用大炮轰炸、坦克开路的阵势向抗日根据地进行猛烈进攻。杜盛明特务连所在的战壕遭到敌机轰炸,工事大部分被摧毁,但是,活着的战士仍以无所畏惧的精神顽强地与鬼子战斗,每个人都抱着誓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越战越勇。可敬的根据地老乡们积极支援子弟兵,他们主动帮着往战场上送弹药、救伤员。在根据地老百姓心中,老六团没孬种,115师都是英雄汉,他们相信八路军一定能打败小鬼子。经过昼夜反击、血战,最终鬼子溃败而逃。
杜盛明在特务连当了三年司务长,深刻认识到后勤保障在战斗中的作用。打大仗前他会四处采购,以保证战士们生活需要。他的工作得到连长、指导员多次表扬。他调到三营当供给员时,特务连战士们都很舍不得。
杜盛明调到三营当了三年半供给员。在抗战最艰苦时期,八路军给养基本是依靠根据地的供给和一些爱国商人、有识之士、海外同胞等捐献。如何用有限的资金解决全营的生活,杜盛明着实动了脑筋,做了很多工作。
1943年10月,部队攻打苏北赣榆县城。当时,686团的任务是在青口—连云港一带围点打援。上级要求他们阻击敌人的增援部队,保证主力部队攻城成功。那一天,主攻部队已经战斗十多个小时,杜盛明他们隐蔽在增援之敌必经地带。增援的敌人从新浦过来。随着首长发令枪响起,686团阵地上枪声大作,战斗打得很激烈。敌人的机枪疯狂扫射八路军阵地,炮弹、手榴弹不时在阵地上爆炸,勇敢的八路军战士拼死阻击敌人。杜盛明他们三营阵地上已经有不少战士伤亡,但是,战士们没有一个后退。子弹打没了,就上刺刀。在战士们勇猛阻击下,援敌连赣榆的边儿都没挨着就被686团打败。由于阻击了增援部队,赣榆城里的鬼子也被主攻部队歼灭。这次战斗解放了赣榆县城,消灭敌人一个旅2000多人,活捉了守城的敌旅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杜盛明所在部队奉命徒步行军进驻东北。杜盛明被改编到东北民主联军一纵一师一团战勤处任股长。在东北解放战争中,杜盛明因做后勤工作成绩显著,多次荣立军功。他的档案中记载:1947年在一纵一师一团立工作两小功;1948年,在一纵一师一团立工作两小功;1949年,在解放军38军112师立工作两小功。
1949年10月,杜盛明被提升为112师后勤部科长,在这一岗位工作5年,直至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抗美援朝战争中,杜盛明荣获朝鲜三级国旗勋章一枚。1954年11月,杜盛明被提升到38军后勤部任处长。1960年3月,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为保障部队官兵生活,军后勤部将富有基层工作经验的杜盛明下派到113师,任后勤部副部长。
1956年,杜盛明被部队派到锦州学习两年。经朋友介绍,他与在沈阳第八研究所工作的妻子结婚。1964年,杜盛明转业来到通化,先后任地区粮食局副局长、地区制药厂书记、地区汽车配件公司副主任。1978年,他又回到地区粮食局任副局长。
杜盛明与妻子育有一个儿子三个女儿,他对子女教育很严格。他的儿子杜春生说,从记事起父亲就告诉他,一定要堂堂正正做人。杜盛明始终要求子女努力学习,积极进步。他还经常给子孙们讲革命胜利来之不易,让孩子们从小爱国,懂得珍惜今天的好日子。
有耕耘就有收获,杜盛明的子孙都没有辜负期望。他的第二代中有医务工作者和不同岗位的领导干部。第三代也是令杜盛明自豪的一代。他的孙女杜冠群研究生毕业,共产党员,工作在中国军事科学院医学门诊部。外孙雷旭研究生毕业,共产党员,工作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晚年的杜盛明是幸福的。2017年,他走完97岁的人生。
主审 | 王远洋 审核 | 李蕴涵 编辑 | 刘佳旭投稿邮箱:tonghuafabu@163.com
来源:通化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