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地处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犹如一颗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璀璨明珠。这里聚居着苗、彝、仡佬、壮、汉等 5 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 81.2%,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各族自治县之一 ,浓郁的民族风情使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 “活的少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地处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犹如一颗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璀璨明珠。这里聚居着苗、彝、仡佬、壮、汉等 5 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 81.2%,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各族自治县之一 ,浓郁的民族风情使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 “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在隆林的民族大家庭中,彝族虽人口占比相对较小,却是民族文化画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笔,其独特的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共同绘就了隆林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景观。深入探寻隆林彝族与多民族交融的历史轨迹,不仅能揭示彝族在这片土地上的发展演变历程,更能展现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对研究区域民族史、民族关系史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诸多史书记载,隆林彝族祖籍均在云南省,他们分两批从不同地方踏上了迁徙之路,在隆林这片土地上扎根繁衍。
一部分彝族从云南的东川、会泽、曲靖一带迁入今德峨乡德峨村、那地村、田坝村、岩头村、新街村、堡上村以及猪场乡猪场村 。
《西隆彝志》记载:“笃慕的么房生子慕克克、慕齐齐” 向实液中部发展为布、默两部族,成为今云南会泽、宣威、曲靖、昭通和贵州毕节、兴仁、安顺、六盘水等地区及广西隆林等地彝族之祖 。黔西南彝族首领多为龙姓,旧时罗平和隆林的彝族首领也是龙姓,相传隆林彝族土司首领还是普安鲁土龙家分支而来 。
从语言和婚俗等方面来看,云南东川、会泽、宣威、曲靖一带的彝族与隆林这些地区的彝族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云南省《彝族文化》中《广西彝族源流初探》一文指出:“观两地的历史和现状,贵州黔西南与隆林彝族都是同属一支,都是龙姓土司的夷民,他们的先民原居云南东川、曲靖故地,后才迁往黔西南,稍后一支渡江进入隆林” 。这充分表明了他们之间紧密的渊源关系。
另一部分居住在隆林德峨亚稿、者黑等地的杨、李姓彝族,祖籍来自滇西(迤西)。滇西地区很早就有彝族居住,《西南彝志》称,在 2000 多年以前已有一支彝族向滇西迁移 。唐代彝族首领统一了六诏,建立南诏国时,
彝族已遍及云南全省 。隆林德峨乡保上村亚稿屯杨姓古墓碑刻有 “伏明始祖原籍于姐(云)南大理羽西人,不幸洪武年间兵戈扰乱,迁于广西西隆州属下巴结甲猓猡亭亚稿村落业” ,这确凿地证明了这一支彝族的先民来自滇西大理一带。
关于彝族迁徙至隆林的时间,《隆林各族自治县概况》记述:“分布于隆林山区的彝族,是在公元七至八世纪,先后由云南迁来的” ,也有一部分于明洪武年间(1368 - 1398 年)在明将兰玉、傅友德、沐英率领百万大兵进剿西南彝族时迁到县内 。
彝族迁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逃避部落间的互相残杀是重要因素之一。2000 多年前彝族处于 “牛马被野”“男女悉衣牛羊皮” 的游牧生活时代,随着人口发展和牲畜增加,各部落相互掠夺残杀 。为了生存和发展,原居住地的数支彝族大量迁徙,其中一支过往贵州西部和西北部,最终有部分来到隆林。其次,
三国时代,居黔的首领济火助诸葛武侯擒孟获封功为罗甸王,济火部族的一支随其迁往贵州安顺等地后向普安、兴义、安龙、贞丰及广西西北部迁移,这也带动了部分彝族向隆林方向迁徙 。再者,由于明王朝的征服,以及为了逃避领主头人、封建王朝的剥削,许多彝族逃难到广西,后迁到隆林等地 。此外,彝族原居高寒地带,迁入广西田林、旧州等地后,因气候炎热,又加上中央王朝的镇剿,不得不迁至含山古城(古城彝王寨堡残垣今存),进而来到隆林 。
在隆林,彝族按当地习惯说法,可分为黑彝、白彝、红彝(花彝)三种 。这种划分主要基于衣饰等特征,与传统等级意义上的黑彝、白彝之分有所不同。在彝族奴隶制时期,土司世袭统治下的彝族对黑色极为喜爱,认为黑色庄重且高贵,故被外界称为 “黑彝” 。元明以前,寻甸彝族统一自称聂苏濮,彼时内部并无黑白支系之分 。后来,随着社会发展,受到汉族先进文化影响程度不同,以及彝族内部发展的不平衡,逐渐产生了支系差别。接近汉族分布的部分彝族,吸收了汉族的一些生活习惯,如服装由麻布衣改为黑棉布衣等,社会发展较快;而离汉族地区较远的彝族,在服饰等方面保留本民族传统较多,
如一直穿着麻布衣服,这便逐渐形成了所谓的黑彝与白彝 。在隆林,黑彝的祖先一部分来自滇西,一部分来自云南的东川、会泽、曲靖一带,经黔西南迁入此地 。
广西隆林等地的白彝属于 “纳苏泼” 群落支系,与其他地区的白彝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但在迁徙和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红彝(花彝)在隆林人数相对较少,他们可能在不同时期从其他彝族聚居地迁入此地,在与当地环境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中,不断传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 。
隆林彝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在语言方面,彝族语言与川、滇、黔的彝族语言相通,保留了本民族语言的独特性,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维系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 。
彝族传统节日丰富多样,
火把节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节日。火把节期间,彝族同胞身着盛装,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祈求丰收和平安。夜晚,人们手持火把,围绕篝火载歌载舞,场面热闹非凡 。这一节日不仅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更蕴含着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彝族的音乐舞蹈独具魅力。彝族舞蹈动作刚健有力、节奏明快,如《乜而黛》等舞蹈,生动展现了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场景和精神风貌 。彝族音乐曲调悠扬,彝族乐器如月琴、口弦等,演奏出的音乐富有民族特色,为彝族文化增添了灵动的色彩。
彝族的服饰精美绝伦,不同支系的服饰各具特色。黑彝服饰多以黑色为主色调,庄重典雅;白彝服饰则较为素雅,红彝(花彝)服饰色彩鲜艳,图案丰富,通常绣有各种动植物图案,这些图案不仅具有装饰性,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对自然的崇拜 。
在农业生产方面,彝族与其他民族相互交流种植经验。隆林地处山区,土地资源有限,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摸索出适合本地的农业生产方式 。彝族擅长种植荞麦、玉米等作物,他们将这些种植技术传授给其他民族,同时也学习壮族等民族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以及灌溉方法 。在兴修水利设施时,各民族齐心协力,共同修建水渠、水塘等,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
在畜牧养殖上,
各民族也相互借鉴。苗族在养牛、养羊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彝族积极学习他们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改良自己的畜牧品种 。同时,彝族在马匹养殖方面的经验也为其他民族所吸收,各民族通过交流合作,推动了隆林畜牧养殖业的繁荣 。
在商业贸易领域,彝族与其他民族频繁往来。隆林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的重要贸易集散地 。彝族同胞带着自己的特色产品,如彝族手工制作的皮具、纺织品等,到集市上与其他民族进行交易 。他们与壮族、汉族等民族互通有无,促进了物资的流通和经济的繁荣 。在长期的商业交往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诚信经营、公平交易的商业准则,共同维护着市场的秩序 。
在节日方面,各民族相互参与,共同庆祝。苗族的 “跳坡节”、彝族的 “火把节”、仡佬族的 “吃新节”、壮族 “三月三” 歌会、汉族 “花灯戏” 等民族节庆文化活动享誉区内外 。在这些节日期间,不仅本民族同胞积极参与,其他民族的群众也会热情加入。例如,在彝族火把节时,苗族、壮族、汉族等民族的群众会和彝族一起围绕篝火跳舞,感受火把节的热烈氛围 。这种相互参与的方式,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感情,
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婚俗方面,各民族也相互影响。虽然各民族保留了自己传统的婚俗仪式,但在一些细节上出现了相互借鉴的情况 。比如,在婚礼仪式上,部分彝族开始借鉴汉族的一些礼仪形式,如迎亲队伍的规模和形式等 。同时,彝族独特的抢婚习俗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周边的壮族和苗族 。在一些地区,不同民族之间通婚的现象逐渐增多,这种婚姻关系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文化习俗的交融 。
在语言交流上,各民族在隆林逐渐形成了多语并用的现象。彝族除了使用本民族语言外,为了便于与其他民族交流,他们也积极学习壮语、汉语等语言 。在日常生活中,各民族之间交流频繁,常常会出现多种语言夹杂使用的情况 。这种语言上的交融,打破了民族之间的沟通障碍,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
在历史上,隆林各民族形成了一些共同的社会组织形式,如寨老制度 。寨老通常由各民族中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老人担任,负责处理村寨中的日常事务、调解民族纠纷等 。在遇到重大问题时,各民族的寨老会共同商议,制定解决方案 。这种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充分尊重了各民族的意见和利益,维护了村寨的和谐稳定 。
在现代社会,隆林各民族在基层政权建设中积极合作。在村(居)委会选举中,各民族群众积极参与,选举出能够代表各民族利益的干部 。这些干部在工作中,充分考虑各民族的特点和需求,推动各项政策的落实,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发展 。例如,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各民族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共同谋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为建设美丽家园而努力奋斗 。
多民族交融使隆林彝族文化在传承中发生了一些变迁。一方面,彝族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弘扬 。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中,彝族更加意识到本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从而更加积极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例如,彝族的传统舞蹈、音乐、手工艺等在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发展 。许多彝族年轻人开始学习本民族的传统技艺,将其发扬光大 。另一方面,彝族文化也在不断创新 。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彝族文化吸收了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元素,实现了创新发展 。比如,在彝族服饰设计中,融入了一些壮族、苗族服饰的图案和色彩元素,使彝族服饰更加丰富多彩 。在彝族的音乐创作中,也开始借鉴其他民族的音乐风格,创作出更具时代特色的音乐作品 。
随着多民族交融的深入,隆林彝族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在传统社会中,彝族有着相对独立的社会结构和等级制度 。然而,在与其他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这种社会结构逐渐发生改变 。彝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社会流动性增强 。在现代社会,彝族人民积极参与到各行各业中,与其他民族共同构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在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彝族与其他民族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社会结构更加多元化和开放 。
在多民族交融的背景下,隆林彝族的民族认同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 。一方面,彝族人民对本民族的文化、历史和传统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他们以自己是彝族为荣,积极传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 。另一方面,随着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日益加深,彝族人民也逐渐形成了对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 。他们深刻认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与其他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在这种多元一体的民族认同格局下,彝族人民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贡献自己的力量 。
广西隆林彝族从云南迁徙而来,在这片土地上与苗、仡佬、壮、汉等民族共同生活,历经漫长的岁月,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各民族通过农业、畜牧养殖和商业贸易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实现了经济的繁荣;在文化习俗上,节日、婚俗和语言等方面的相互影响与接纳,丰富了各民族的文化内涵;
在社会组织中,共同的治理模式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多民族交融对隆林彝族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其文化在传承中创新,社会结构更加适应现代发展,民族认同在多元一体格局下不断深化。隆林彝族与多民族交融的历史轨迹,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新时代,我们应继续弘扬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优良传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来源:彝空间音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