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火锅桌到加工园 曾朝波用法治“调味”沙湾村烟火气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2 09:56 1

摘要:在郫都区沙湾村,提起曾朝波,街坊们都能数出他好几个身份——服装加工园区业委会主任、田悦火锅店老板、社区治理委员会副主任。但最让大家记住的,还是他的另一个头衔——“法律明白人”。他不是穿西装讲法条的专家,而是把生硬法律变成家常话,把矛盾化解在饭桌旁、厂门口的 “

在郫都区沙湾村,提起曾朝波,街坊们都能数出他好几个身份——服装加工园区业委会主任、田悦火锅店老板、社区治理委员会副主任。但最让大家记住的,还是他的另一个头衔——“法律明白人”。他不是穿西装讲法条的专家,而是把生硬法律变成家常话,把矛盾化解在饭桌旁、厂门口的 “身边人”。

火锅店里的“法治味”

每天傍晚,田悦火锅店的香味便飘出巷口,熟客们走进来,一眼就能看见前台旁的“法治宣传角”——几摞小册子码得整整齐齐,《反诈知识宣传》《郫都区公共法律服务指南》等都在里头,坐在包间或者大厅里,旁边墙上还或贴或挂有各种“喝酒不开车,守法更安心”“禁毒宣传同参与、全民携手筑防线”的法律标语,围裙和水杯上也是法律相关的知识科普。“客人等位时翻一翻、吃火锅时看一看,不知不觉就学了法。”曾朝波说。

这个“火锅+法治”的金点子,还要从两年前说起。那时曾朝波管着服装园区,常碰到邻里、劳资纠纷,自己懂的法律不多,总往司法所跑。司法所工作人员何星材跟他聊起,沙湾村还没人把法律元素融进餐饮里,不如试试用火锅店当阵地。“我一听就觉得靠谱!”曾朝波说,村里不少人爱来自家店里吃火锅,趁吃饭的功夫讲法律,比站在台上讲管用多了。

打定主意后,他忙前忙后做准备:找广告公司印围裙,把法律援助电话印在上面;在店里贴满普法标语,结账前台的必经之路更是放了简易版的法律宣传册;吃饭高峰时,电视不播娱乐节目了,改成放普法短视频,让顾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于无形中吸收法律知识。

店员们也被他带动起来,成了“法治宣传员”。他们不仅接受基础法律培训,还在服务中主动讲解法律常识。两年来,这家日均接待50人的小火锅店,不知不觉把法律知识传到了1.2万多人耳朵里。“客人吃着火锅,听我们唠两句法律,真正实现‘吃饭学法两不误’。”曾朝波笑着说。

服装园区的“定心丸”

曾朝波的另一重身份,是沙湾村服装加工园区业委会主任。这个园区有数千名工人,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劳资纠纷、合同争议、邻里矛盾频发。

五年前刚接手时,曾朝波坦言自己“很多法也不懂”:“工人干了活拿不到工资,到底是老板赖账,还是工人违规?一开始我也判断不了。”于是他三天两头往司法所跑,请教专业老师,边学边干。只要有法治培训,他场场不落,还利用业余时间钻研《民法典》、劳动保障、经济合同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渐渐把这些条款烂熟于心。

慢慢地,他成了园区里的“定心丸”。有一次,两户人家因为楼道堆放杂物闹得不可开交,一方说“占了消防通道”,另一方坚持“我家门口我做主”。曾朝波不再只是劝和,而是翻开《消防法》和《物业管理条例》,一条条讲清楚法律责任和火灾隐患,最终说服住户清理杂物。类似这样的“小纠纷”,他几年下来处理了几十起。尤其是劳资争议、租房合同、安全生产等问题,他渐渐摸出门道:“光劝没有用,把法条摆出来,大家才服气。”

最让他感到骄傲的,是2024年牵头完成的园区消防改造。排查时,他发现15处消防栓要么没水、要么设备老化,“这要是着火了,就是人命关天的事!”他立即牵头找施工队,盯着把新消防栓全部安装到位,还建立了日常“巡检台账”,每天早上挨个检查,确保每个消防栓都能正常出水。

如今,园区不仅消防设施焕然一新,商户们的法治意识也明显提高。有群众在通道养鸡影响邻里,他依法劝阻、化解矛盾;有住户飞线充电,他现场翻出火灾案例讲解危险,住户当场收线。大家遇到事儿不再急着吵架,而是先找“波哥”问法律,“心里有底了”。

更让人称赞的是,曾朝波不满足于自己当“明白人”。他正在推动在园区培养2至3名专职“法律明白人”,针对高频问题开展常态化普法,“让企业和工人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法律帮手。”

“以前觉得法律离群众远,现在才知道,把法条变成家常话,矛盾就能化解在门口。”曾朝波说道。从火锅店到加工园,从宣传册到调解桌,他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将法律从文本条框变成了群众口中的“家常话”。没有豪言壮语,却让法治的声音,真正回荡在热腾腾的生活里。


记者 李林颖 文/图

来源:天府郫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