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探性别平等与气候治理协同路径 “气候行动中的性别包容”主题研讨会在京举办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2 00:51 1

摘要:2025年,正值《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与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暨《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通过30周年。在这一背景下,8月28日,“气候行动中的性别包容”主题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以下简称“中国民促会”)、陕西妇女儿

2025年,正值《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与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暨《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通过30周年。在这一背景下,8月28日,“气候行动中的性别包容”主题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以下简称“中国民促会”)、陕西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苏州工业园区绿色江南环境公众关注中心联合主办。会议汇聚了来自社会组织、智库、政府部门、国际机构、媒体及企业等50余位多利益相关方代表,共话性别平等与气候治理交叉议题,探索包容高效的气候行动新路径。

研讨会伊始,中国民促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香奕进行了致辞。她表示,中国民促会成立 30 余年来,在推动气候变化与性别平等领域开展了诸多探索与行动,还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观察员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国际对话,有效传递了来自基层的实践智慧与创新方案,促进了区域交流与协作。 近年来,国际国内对气候变化与性别平等议题交叉领域愈发重视,中国民促会响应国内外趋势,于2023年在欧盟驻华代表团支持下启动“促进气候与性别领域社会组织发展“项目,更深刻认识到应对气候与性别挑战需多方协作,期待通过研讨会推动深度对话,凝聚共识,共同探索一条性别包容、公平有效的气候治理之路。

欧洲联盟驻华代表团项目经理陆霞(Lucia Lorenzo Perez)受邀致辞,她从国际视角阐述了性别包容在气候行动中的重要性及欧盟的相关举措。她表示,气候变化加剧了性别不平等,女性作为气候影响前线群体,拥有不可或缺的知识与视角,是气候治理的关键变革力量。社会组织在基层气候行动动员和弱势群体赋能中作用关键,本次研讨会围绕性别平等原则开展多利益相关方对话意义重大。她期待各方携手共同推动性别包容成为气候治理现实。

主题演讲环节,华北电力大学副教授周圆介绍了近五年中国落实“妇女与环境”战略目标的评估情况。“妇女与环境”是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行动纲领》的12项战略目标之一,随着全球环境问题加剧,该议题获得更多国际关注。2025年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对《北京宣言》执行情况的审查,将“环境养护、保护和复原”列为重点领域。近五年中国在落实该战略目标上成果显著,政策层面,《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纳入妇女与环境相关保障内容,《生态环境法典》草案等多部法律推动公众参与,间接保障女性与环境相关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也强化了妇女参与权;实践中,妇女在环境决策、减灾防灾、环保行动中的参与度提升。同时,她也指出了当前存在的挑战,强调需持续完善政策与行动方案,推动“妇女与环境” 战略目标更好地落实。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碳中和研究院双聘教师徐沁仪围绕气候与性别的交互影响及全球治理机制的演进与挑战展开分享,她指出,气候变化对于性别的影响是非中立的,性别平等是气候公正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南北差距、代际治理等多重维度。全球气候治理机制中的性别议题经历了从被忽视到主流化尝试、再到制度化的不同阶段。同时她也介绍了当前气候与性别国际治理层面的核心困境,如缔约方重视程度不均、国际合作协调机制薄弱、缺乏系统性性别响应数据与监测机制等。

中国经济出版社综合出版分社(中国经济贸易年鉴社)社长姜静介绍了《和合共生: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民间力量》一书的编纂情况。该书由中国民促会携手中国经济出版社联合策划并牵头编写,献礼《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以丰富翔实的案例展示中国社会组织如何在政府、企业与公众间搭建桥梁,促进多利益相关方交流和对话,分享中国社会组织参与气候治理的本土化经验,传播全球治理体系中“和合共生”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并为理解多元主体参与的气候治理新模式提供独特视角、实践参考和方法借鉴。该书中以专题案例形式介绍了瑞丽市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开展的中缅边境妇女探索农村气候变化适应实践,展现了气候行动中的“她力量”。

北京险峰长天公益基金会资助经理刘艺玮分享了资助型基金会在跨议题实践中的探索与思考。北京险峰长天公益基金会作为企业基金会,聚焦跨议题资助,提供长期、大额非限定资金,在环境可持续、健康促进、社区发展、性别平等等多个领域开展实践。在跨议题实践中,基金会深刻认识到社会问题的多元性、复杂性与关联性,以及公益领域内存在的壁垒,无论是公益与商业、公众之间,还是不同公益议题之间,都存在一定隔阂。基于此,基金会秉持“跳出机构看见议题、跳出议题看见行业、跳出行业看见社会”的理念,积极探索跨议题融合路径。性别与气候正是不同议题的公约数。基金会目前正从建立个人链接入手,促进不同议题和相关方的交流。她倡议,关注交叉议题不妨从现有项目行动“多做一步”开始,比如在救灾和社区韧性建设中多关注女性需求和参与等。

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气候未来全球创新实验室主任王彬彬发布了《气候行动与性别平等中国案例》报告。该报告汇总了24个来自政府、国际组织、公益组织、企业等相关方的案例,总结了气候行动与性别平等协同推进的中国经验与良好实践,如气候组织在机构组织架构和内部治理制度中设置对性别平等的制度保障;在方法路径中避免直接套用外来性别理论,而是尊重本土社区内部对性别平等的内生理解;培养女性气候行动领导力等。

在圆桌讨论环节,国际计划(美国)陕西代表处性别与融合项目经理薛青、中国民促会项目总监吕斐、南昌青赣环境交流中心总干事刘丹、陕西绿色原点环保宣教中心主任杨雄作为上述报告所涉及案例的代表,围绕性别包容型气候行动的实践及挑战展开深入交流,探讨了在开展气候行动中推动女性参与、性别平等的探索与经验。王彬彬在总结发言中提出建议,呼吁不同利益相关方加强相互联系与交流,共同开拓更多开展交叉议题的机会,以推动性别包容型气候行动的持续发展。

多利益相关方对谈环节由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媒体中心主任胡文娟主持。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首席科学家葛察忠提出,应当促进不同利益相关方在政策全链条上推动女性参与,以保障女性参与的数量代表性与有效性。亚洲开发银行性别专家顾问(私营部门)张贤双以多边发展银行的案例为例说明,私营部门的性别敏感性可以从女性的所有权、领导力、员工结构、性别友好制度与设施等维度来衡量,具有性别视角的投资不仅可以促进性别平等,还有利于增加投资回报率、提高私营部门创新力。嘉宾们还与在场社会组织伙伴就国际政治形势对议题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提倡发展中国本土化的解决路径。

活动精彩瞬间: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