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姐,您这盒饭一直都是八块钱一份吗?"一位穿着工装的年轻工人问道。站在餐车前的王梅面带微笑地点点头,熟练地将一勺红烧肉和一勺炒青菜装进饭盒。清晨的阳光下,工地门口飘着诱人的饭香,几个工人排着队等待着他们的早饭。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图片非案件真实画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大姐,您这盒饭一直都是八块钱一份吗?"一位穿着工装的年轻工人问道。站在餐车前的王梅面带微笑地点点头,熟练地将一勺红烧肉和一勺炒青菜装进饭盒。清晨的阳光下,工地门口飘着诱人的饭香,几个工人排着队等待着他们的早饭。
01凌晨四点,王梅的闹钟准时响起。她轻手轻脚地起床,生怕吵醒了还在熟睡的儿子小飞。厨房里,一切都井井有条:米已经提前浸泡,菜已经洗净切好,就等着她开始今天的工作。
"妈,我帮你。"刚上初中的小飞揉着惺忪的睡眼走进厨房。
"去睡吧,还早着呢。"王梅笑着摸了摸儿子的头,"等会还要上学呢。"
五年前,王梅的丈夫因工伤去世,留下她和年幼的儿子。为了生计,她决定靠自己的一双手养活孩子。她的厨艺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好,便想到了在工地卖盒饭。
"王姐,您这盒饭是真良心啊!"老工人刘大叔总是这么说。王梅的盒饭从开始就是两荤两素,米饭管够,价格一直保持在八块钱。即便是物价上涨,她也没涨过价。
"都是自家人,能贵得了吗?"王梅总是这样回答。她知道工地上的工人辛苦,一天到晚风吹日晒的,饭菜要让他们吃得饱、吃得好。
时间久了,王梅的盒饭在周边几个工地都打出了名气。工人们都说:"王姐的饭菜,跟自家人做的一样。"每到饭点,她的餐车前总是排着长队。
02可是好景不长,一个月前,工地门口突然出现了一家"浪浪美食"的餐车。老板娘小丽打出了"六块钱特惠套餐"的招牌,还在网上做直播,吸引了不少工人。
"王姐,人家六块钱也是管饱,您这八块是不是太贵了?"年轻工人小张托着下巴,盯着浪浪美食摊位前排起的长队,眼神里透着犹豫。
王梅一边麻利地装盒饭,一边耐心解释:"我这是两荤两素,用的都是新鲜食材,每天凌晨去批发市场亲自挑选,绝不用隔夜的菜。小张啊,你在工地干活辛苦,吃得好才有力气干活不是?"
小张挠挠头:"王姐,您说的是有道理。可是现在物价这么高,能省一点是一点啊。"说着,他还是接过了王梅递来的盒饭。
这样的对话,最近一个月来时常发生。王梅明显感觉到生意一天不如一天。早些时候,她的餐车前经常要排起长队,工人们有说有笑,饭香飘得老远。现在,队伍渐渐短了,有些熟客也不好意思地跟她打招呼,然后去了对面的浪浪美食。
"小丽,你那个六块钱套餐是怎么做到的啊?"王梅有一天忍不住过去问对面摊位的年轻老板娘。
03小丽正在直播,头也不抬地说:"优化成本呗,谁跟你一样这么死板。再说了,薄利多销,客源广,何乐而不为?"
王梅看着小丽熟练地在手机前介绍自己的特价套餐,不时还跟网友互动,心里泛起一阵苦涩。她不会直播,也不会做网络营销,只懂得老老实实做生意。
"妈,要不我教您玩手机直播吧?"放学后来帮忙的小飞提议道,"现在做生意不会玩网络可不行。"
王梅摸着儿子的头笑了:"妈就会做饭,这些新鲜玩意儿还是算了。只要饭菜做得好,总会有人愿意吃的。"
可是现实并不像她想的那样简单。一天下午,王梅正在收拾餐具,听见旁边有工人在讨论。
"你们看了那个视频没有?说工地盒饭的暴利有多高。" "看了看了,说是成本不到三块钱,这不是明摆着黑我们吗?" "怪不得人家浪浪美食能卖六块钱,原来还是有赚的。"
王梅的手顿了一下,但还是继续擦着她的饭盒。每个饭盒她都要用开水烫过,确保干净卫生。这是她坚持了五年的习惯,从没有改变过。
04第二天早上,王梅又在凌晨四点出门采购。批发市场里,熟悉的菜贩老李已经等着她了。
"王姐,今天的青菜特别新鲜,我给你留了一箱。"老李招呼道。
"最近生意不太好,别留太多。"王梅有些歉意地说。
"你这人啊,就是实在。"老李叹了口气,"我看那边新开的摊位,天天来拿剩菜,价格便宜,可那些菜我自己都不敢吃。"
王梅沉默了。她知道老李说的是浪浪美食,但她不愿意去评价别人。她只是默默地挑选着最新鲜的食材,仿佛这样就能说服自己:坚持是值得的。
可是那个关于工地盒饭暴利的视频开始在工人中间疯传。虽然视频里说的是其他商贩,但很多人都把目光投向了王梅的餐车。
一天中午,工地负责人老王带着一群工人围住了王梅的餐车。工人们的脸上都带着愤怒和不信任,这些曾经跟她说说笑笑的人,现在看她的眼神就像在看一个陌生人。
"王梅,你给大家解释解释,你这盒饭的成本到底是多少?"老王拿着手机,屏幕上播放着那个视频,标题是《揭秘:工地盒饭的暴利真相》。视频里,一个自称是"美食达人"的网红正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工地盒饭的"黑幕"。
05工人们的眼神从好奇变成了愤怒。他们中有些人在工地干活一天才赚一百多块钱,每天吃盒饭就要花掉十分之一。如果真如视频里说的,成本不到三块钱,那这五年来他们岂不是一直被欺骗?
王梅看着这些熟悉的面孔,心里一阵刺痛。这五年来,她记得每个工人的口味,谁爱吃辣,谁不能吃葱,谁最近胃口不好需要清淡一点。她甚至记得去年刘大叔发烧的时候,自己特意给他熬了一周的粥。
"我可以解释,"王梅说,"我这..."话还没说完,一个装满饭菜的盒子就砸在了她的餐车上。
"黑心商贩!"一个年轻工人愤怒地喊道。
"这五年来,你赚了我们多少钱?"另一个声音响起。
"退钱!"群情激愤。
混乱中,王梅的餐车被掀翻了。铝盆摔在地上发出刺耳的声响,滚烫的饭菜撒了一地。她蹲在地上,看着自己五年来赖以生存的家当,泪水不受控制地涌出来。
"妈!"放学回来的小飞远远看到这一幕,撒腿就跑了过来。
"别过来!"王梅赶紧擦干眼泪,冲儿子喊道。她不想让孩子看到这样的场面。
"你们凭什么这样对我妈?"小飞护在王梅身前,声音带着哭腔,"我妈每天天不亮就去批发市场,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你们知道吗?"
现场一时安静下来。小飞的话似乎触动了某些人的心弦。刘大叔站出来打圆场:"大家都别激动,有什么话好好说。"
这时,社区警务室的张警官闻讯赶来。"都别动!谁砸的摊子站出来!"
没人吭声。张警官转向王梅:"大姐,要追究责任吗?"
王梅摇摇头,声音有些哽咽:"不用了,都是一场误会。"她弯腰开始收拾地上的狼藉。小飞也蹲下来帮忙,眼泪扑簌簌地掉在地上。
06这件事很快在工地附近传开。第二天,王梅照常来到工地,但已经没有人来买她的盒饭了。即便有些老主顾相信她,但在舆论压力下也不敢来捧场。
"妈,我们去别的地方做生意吧。"小飞一边帮忙擦洗餐车,一边说。
王梅摇摇头:"我没做亏心事,就不能让谣言把我逼走。咱们家就这一个营生,你爸走得早,就靠这个养活你。"
小飞知道妈妈说的是实话。自从爸爸走后,就是这辆餐车供他读书,供他学钢琴,供他过上不比别人差的生活。
王梅决定主动找社区居委会说明情况。她带着这五年来所有的账本,找到了社区居委会的张主任。账本已经有些破旧,但记录工整清晰,每一笔支出收入都清清楚楚。
"这是我进的肉和菜的价格,这是燃气费,这是摊位费..."王梅一项一项地解释,"除去成本,一份盒饭我能赚两块多钱。以前一天能卖一百多份,现在能卖二三十份就不错了。"
张主任是个雷厉风行的人,当即联系了本地的新闻媒体。很快,记者小李来到工地,对王梅的故事进行了深入报道。
"我每天凌晨三点半就起床。"在镜头前,王梅说着说着就哭了,"批发市场四点开门,我要第一个到,才能挑到最新鲜的菜。回来要洗菜、切菜、煮饭,都是一个人做。"
记者还采访了批发市场的商贩。老李说:"王姐这五年,从没挑过便宜货,都要最新鲜的。有时候我给她便宜点,她还不乐意,说要对得起工人们的信任。"
07"王姐的盒饭,我吃了三年了。"刘大叔也站出来作证,"她家的饭菜是真材实料,从来没有短斤少两过。有一次我发烧,她还特意给我熬了粥,分文不收。这样的好人,我们怎么能冤枉她?"
新闻播出后,效果立竿见影。社区法律援助中心的周律师主动联系王梅,要帮她收集证据,起诉那些造谣传谣的人。
"不用了。"王梅婉拒了,"我只想把生意做好,不想把事情闹大。"
工地负责人老王也带着工人代表来道歉。"王梅姐,对不起。"老王满脸愧疚,"我们被网上那些不实信息误导了,没有调查清楚就做出这种事,真是该打。"
王梅擦了擦眼泪:"我不怪你们,这些年我就把你们当家人。自家人,有什么说不开的?"
浪浪美食的老板娘小丽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卷铺盖走人了。听说她的特价套餐用的都是隔夜菜,还经常偷工减料,早就被人举报了。
在社区的协调下,王梅重新开始营业。这次,她决定把每天的进货单据都贴在餐车上,让每个人都能看到她的成本。不仅如此,她还根据工人们的建议,推出了"经济套餐",六块钱一份,一荤一素,专门满足预算有限的工人。
"王姐,还是您的饭香!"小张端着盒饭说,脸上有些不好意思,"那天我也是被人怂恿了,真是对不住。"
"都过去了。"王梅笑着说,"你们吃得开心,我就高兴。"
08慢慢地,王梅的生意又红火起来。这次的风波不仅没有打倒她,反而让更多人认识了她的为人。现在,她的餐车前又排起了长队,不光是工人,附近的居民也经常来买她的盒饭。
每天傍晚收工时,王梅都会把剩下的饭菜打包送给工地上加班的工人。她说:"这些年,就是你们养活了我和小飞,我心里一直记着。"
"妈,你真了不起!"放学后来帮忙的小飞自豪地说,"等我长大了,也要像你这样做个诚信的人。"
王梅看着儿子,欣慰地笑了。她知道,这个世界终究还是以诚信为本。只要坚持做对的事情,就一定会得到理解和尊重。
夕阳西下,王梅收拾着餐具,心里想着明天要准备什么菜。五年来,她始终如一地守护着这个小摊位,守护着对工人们的承诺,也守护着自己的尊严和梦想。
她的故事,成了这座城市里一个温暖人心的传说:一个用真诚和坚持,在困境中不改初心,最终赢得尊重与信任的故事。
来源:小灰灰游戏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