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需要注意什么?听听药师怎么说!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1 21:37 1

摘要:人到中年,身体的小算盘开始精细起来。血脂、血压、血糖,处处都要“抠门儿”。不少人在体检报告上看到几个箭头往上,就被医生建议开始吃药了——阿司匹林防血栓、他汀类药物降血脂,成了枕边常客。

人到中年,身体的小算盘开始精细起来。血脂、血压、血糖,处处都要“抠门儿”。不少人在体检报告上看到几个箭头往上,就被医生建议开始吃药了——阿司匹林防血栓、他汀类药物降血脂,成了枕边常客。

这俩“常驻嘉宾”,真能长期“和平共处”吗?用久了有没有“后遗症”?今天咱们就唠唠清楚。

阿司匹林的名声太响了,几乎到了“包治百病”的程度。有人说它能防心梗、有人说它还能抗癌,甚至还有人当感冒药吃。一句话,用途广泛,但也容易“用错”。

它的主要作用是抑制血小板聚集,说白了,就是让血液不那么容易“黏在一块”,这样血栓就不容易形成。这对冠心病、脑梗塞等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尤其重要。

但问题来了,这种“抗凝”的作用,等于把血液的“刹车系统”给关小了。结果就是容易出血。胃出血脑出血是最常见的副作用,尤其是老年人,胃黏膜本来就薄,再加点酒精刺激,分分钟出事。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阿司匹林不是“万能钥匙”。没有明确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人,长期吃它,可能弊大于利

《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明确指出,对于低风险人群,不推荐常规使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事件。

再说说他汀。这个名字后缀统一,比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听起来像是“亲兄弟”。它们的共同点是:抑制肝脏胆固醇合成,从根本上“卡住”血脂的源头。

确实,他汀是目前公认的一线降脂药物,尤其对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C,也就是“坏胆固醇”)效果显著。《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也把他汀列为首选药物。

但他汀也不是没有“脾气”。最常见的问题是肌痛和肝酶升高。有些人吃了几天后觉得浑身酸软、走路都没劲,其实这不是年龄到了,是肌肉在“抗议”。更严重的还有横纹肌溶解,虽然概率低,但一旦发生就是重症。

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他汀可能升高血糖。有研究显示,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可轻度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虽然好处大于风险,但糖尿病高危人群用药时要特别留神。

很多人既有血脂高,又有动脉硬化,于是阿司匹林和他汀“双剑合璧”。这到底安不安全?

从机制上看,两者并不直接“冲突”。一个抗血栓、一个降血脂,方向不同、目标一致——防心脑血管事件。不少大型临床研究,比如《JUPITER研究》《HOPE-3研究》,都支持这种联合用药可以显著降低心梗、中风的风险。

但问题在于,副作用会叠加。出血风险+肌肉不适+肝功能波动,这三张“副本”叠加起来,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最怕的就是:药吃了,血脂也控制了,但胃出血住了院,得不偿失。

医生通常会根据个体风险评估来决定是否联合使用。不是说你“胆固醇高一点”就要吃他汀,也不是“心脏不舒服”就能吃阿司匹林。这俩药,靠“体感”判断是不靠谱的。

不少人一听说要吃药,第一反应是:“我能不能靠吃得清淡点,多运动,就不用吃药了?”

这个想法不能说错,但也别太乐观。他汀类药物降LDL-C的幅度通常可达30%-50%,而饮食控制顶多降低10%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你血脂高得离谱,靠吃燕麦粥、每天遛弯,是赶不上医生给你开的药的。

这不等于你可以胡吃海喝+吃药“解毒”。药物控制+生活方式改变,才是正解。减少反式脂肪摄入,增加膳食纤维,适量摄入ω-3脂肪酸,这些都对血脂有帮助。

但如果你已经是高风险人群,比如已经发生过心梗,别拿“清淡饮食”当挡箭牌了,该吃药还得吃。医学不是讨价还价,是讲证据的。

这是个很多人想问又不敢问的问题:药吃上了,是不是就得吃一辈子?

答案是:看情况。如果是二级预防,比如已经发生过心脑血管事件,那基本就是长期服药,甚至终身。他汀和阿司匹林在这类人群中可以显著降低复发率。

但如果是一级预防,风险不是特别高,那医生可能会根据你的指标变化,调整剂量甚至考虑停药。这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能自己拍脑袋决定。

尤其是阿司匹林,很多指南已经不建议广泛用于一级预防,就是因为它的出血风险高于获益。别随便拿它当“保健品”。

如果你正在服用这两种药,以下几个“信号”值得警惕:

吃药后胃部隐痛、黑便,可能是胃出血。
出现肌肉酸痛、无力、尿色变深,可能是横纹肌溶解的早期表现。
定期检查肝功能和肌酶指标,别只盯着血脂。
不明原因头晕、乏力、皮肤出血点,也要提高警惕。

这些症状不一定都是药物引起的,但如果你在服药期间出现,就得当回事。别把身体当“消化系统的垃圾桶”。

你知道吗?阿司匹林和咖啡一起吃,可能加重胃刺激,所以最好避免空腹服用。
他汀类药物和葡萄柚同服有风险,因为葡萄柚中的某些成分会抑制药物代谢,增加毒性。
晚上服用他汀效果更佳,因为胆固醇合成高峰多在夜间,尤其是短效他汀,更应晚上服用。

还有一点,老年人肝肾功能下降,对药物代谢慢,同样剂量,副作用发生率可能更高,所以年龄越大,越要个体化用药。

阿司匹林和他汀,不是妖魔化的化学品,也不是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它们是现代医学几经验证、证据确凿的工具,但前提是——用得对、用得准、用得稳。

别听信“某地老中医说吃三七粉代替阿司匹林”,也别盲目崇拜“国外某机构提倡全部人群吃他汀”。药这个东西,永远要看个体差异。你不是别人,别人的经验不等于你的适应证。

如果医生建议你吃阿司匹林或他汀,不妨问清楚几个问题:我属于什么风险人群?吃这个药是为了预防什么?有没有替代方案?多久复查一次?有了这些答案,药才吃得安心,身体才“服气”。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1):1-34.
[2]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4,52(6):560-596.
[3]李艳,赵玉珍.阿司匹林与他汀联合用药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25,36(02):248-252.

来源:药到福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