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红土评论|每位文化导师都是一张文化名片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6 16:57 1

摘要: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亦需铸魂。江西以“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破题,百名文化使者直抵村头巷尾——他们既是新闻宣传的“扩音器”、理论宣讲的“翻译官”,也是文化文艺的“播种人”,在阡陌纵横间架起城乡文化联动的桥梁。

评论员|王丽君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亦需铸魂。江西以“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破题,百名文化使者直抵村头巷尾——他们既是新闻宣传的“扩音器”、理论宣讲的“翻译官”,也是文化文艺的“播种人”,在阡陌纵横间架起城乡文化联动的桥梁。

“群众点单,导师接单”,当每位文化导师都成为行走的文化名片,文化名片便不再是单薄的纸片,而是一场人才与文化的“双向奔赴”。文化导师更要把“种文化”与“送文化”相互结合起来,就必须手上要有“金刚钻”,身上要有“十八般武艺”方能“授人以渔”。对此,摆在文化导师面前的,就是必须注意自身形象,提升自我修养,创造更多价值,真正发挥“导师”作用。

作为文化导师,他们的形象不仅代表着个人,更代表着所传播的文化。当新闻工作者变成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员,当非遗传承人成为产业带头人,当返乡青年成为文化创客……每个领域的文化导师,有着自己深耕的特长,必须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探索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方式、新路径。

以新闻宣传导师来看,既要以“俯身贴地”的姿态,当好基层新闻业务的“辅导员”,又要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做好正能量的“传播者”,唯有如此,方能为当地群众带来全新的文化体验,真正“解渴”基层文化的实际需求。同时,还要注重品德修养,以实际行动诠释文化人的责任与担当。只有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才能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为社会树立起良好的文化榜样。

在这其中,就对导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新闻宣传导师而言,一方面,要在服务基层过程中,做好“传帮带”,通过案例共享、资源对接等方式,把多年工作积累的经验做法转化为基层可操作的实践指南,以此带动乡村新闻事业发展。另一方面,要针对乡镇传播特点,协助搭建短视频创作、直播互动等新媒体矩阵,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可以说,只有秉持“输血”与“造血”并重的帮扶逻辑,才能让文化传承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文化导师下乡,是一道乡村文明风景线,是让文化暖到百姓的心头、把文化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的“走心之举”。广大文化导师要带着光荣的“导师”称号和绝佳的“下乡”机会,既要保持与大众同在、与社会共振的初心不变,又要在如何进一步挖掘、传承和传播当地文化上想办法、出点子、找路径,以自身的高素养、高水平不断激活乡村文化的“一池春水”,真正让自己的文化导师“头衔”成为亮丽的“金色名片”。

来源:江南都市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