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考中举人,会当多大的官!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2 09:26 3

摘要:在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发展并完善,成为文人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其中,“举人”这一身份在当时的社会和政治体系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意义。不过,考中举人并不意味着马上就能获得官职,更不能简单地说举人会当多大的官,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机制和多种影响因素。

在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发展并完善,成为文人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其中,“举人”这一身份在当时的社会和政治体系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意义。不过,考中举人并不意味着马上就能获得官职,更不能简单地说举人会当多大的官,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机制和多种影响因素。

举人的初步定位

唐朝的科举分为多个科目,如明经、进士等,通过地方选拔考试获得进京参加礼部考试资格的考生被称为举人。以公元700年左右的情况来看,举人只是获得了进一步,参加中央考试的入场券。他们还不是官员,只是有了进入官场的可能性。就好比一场漫长马拉松的重要一站,举人站在了通向官场的关键节点

礼部考试与释褐官

如果举人在礼部的考试中脱颖而出,如进士科及第,就有机会进入官场。但即便如此,初入官场的官职也不会太高。以公元800年前后为例,一般新科进士,初任官职多为从九品下的县尉等职。县尉负责一县的治安和捕盗等事务,相当于现在一个小县城的公安局长之类的角色。

大诗人白居易,他在公元800年考中进士,之后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这是正九品上的官职,主要职责是掌管典籍的校对工作,类似于现在图书馆的普通管理员,虽然能接触到大量书籍文献,但官职级别并不高。

除了科举考试直接入仕外,举人还有其他途径进入官场。一些举人可能会通过地方长官的征辟进入幕府。在公元750年左右,安史之乱前夕,各地藩镇势力逐渐强大,许多地方长官会征辟有才华的举人进入自己的幕府担任僚佐。这些僚佐的官职大小不一,小的可能只是八品、九品的幕职,如掌书记。

负责处理文书和参谋事务;大的可能会达到五品左右,如行军司马,协助节度使处理军事和政务。例如,李商隐就曾在多个幕府中任职,他最初在令狐楚的幕府中担任巡官,官职相对较低,类似于现在的基层办事员,但通过在幕府中的历练和表现,有机会获得更高的官职。

影响举人官职大小的因素

个人才能与声誉

在唐朝,个人的才能和声誉对官职的授予有着重要影响。如果举人在文学、经史等方面有卓越的才华,并且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声誉,就有可能获得较高的官职。比如王勃,他年少时就以才华著称,虽然科举入仕的过程并不顺利,但凭借其文学才华,被授予朝散郎,这是从七品上的官职,比一般新科进士初任官职要高。

家族背景

唐朝是一个重视门第的时代,家族背景对举人的仕途,有着重要影响。出身世家大族的举人往往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官职。例如,在公元650年左右,许多出身关陇集团等世家大族的举人,凭借家族的势力和人脉,能够直接进入中央朝廷担任五品以上的官职,而普通举人则很难有这样的机会。

政治局势

政治局势的变化也会影响举人的官职。在唐朝前期,政治相对稳定,科举入仕的程序较为规范,举人初任官职相对较低且升迁较为缓慢。但在安史之乱后,唐朝政治局势动荡,为了平定叛乱和恢复统治秩序,朝廷需要大量人才,一些有能力的举人可能会得到破格提拔。比如公元760年,朝廷为了应对战乱,选拔了一批有军事才能的举人担任将领,官职级别可能会一下子提升到三品以上。

举人仕途的发展与升迁

举人入仕后,官职的升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般来说,他们需要通过多年的政绩积累和考核才能逐步晋升。以公元830年左右为例,官员的升迁主要依据考课制度,每年进行一次小考,每四年进行一次大考。考课成绩优秀的官员才有机会晋升。比如韩愈,他考中进士后,最初担任四门博士,这是正七品上的官职。他通过多年的努力和政绩,逐步升迁,后来担任过吏部侍郎等重要官职,达到了正四品下。

虽然举人有进入官场的机会,但他们的仕途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科举出身的官员在唐朝官场中,尤其是在高级官员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许多高级官职被世家大族和通过门荫入仕的人占据。

其次,举人在官场中可能会受到各种政治势力的排挤和打压。例如,在唐朝的党争时期,公元820 - 850年间,牛李党争激烈,许多举人出身的官员因为站错了队伍,而被打压,仕途受到严重影响。

唐朝考中举人后所担任官职的大小不能一概而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初入仕时官职往往较低,但通过个人的才能、机遇和努力,有机会逐步升迁,在唐朝的政治舞台上发挥自己的作用。然而,他们也面临着诸多限制和挑战,仕途之路充满了不确定性。

来源:辽宁胖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