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泉州作为当时东方第一大港,海上贸易活动空前繁盛,帆樯林立,梯航万国,留下了“涨海声中万国商”“市井十洲人”的繁华图景,如此的泉州文开气运,宗教衍播,百工繁忙,百业兴旺。
随着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泉州作为当时东方第一大港,海上贸易活动空前繁盛,帆樯林立,梯航万国,留下了“涨海声中万国商”“市井十洲人”的繁华图景,如此的泉州文开气运,宗教衍播,百工繁忙,百业兴旺。
泉州的工匠们打造了水密隔舱福船,创造了宋元时期泉州港的辉煌;烧制了德化瓷,开创了“中国白”的神话;营造了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留下了令后人惊叹不已的“皇宫起”与“燕尾脊”;他们精工细作,编织了竹编漆篮,绣制了金苍绣,炒出了铁观音,雕塑出精美绝伦的漆线雕、宗教佛像,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珍贵的非遗技艺和作品。
惠安是中国石雕之都,其工艺源于中原文化,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南派石雕艺术的代表,与曲阳石雕齐名,形成“北有曲阳,南有惠安”之说。人民大会堂、中华世纪坛、南京中山陵等建筑的部分精美石雕,都闪烁着惠安工匠的艺术光辉。
惠安木雕兴于唐五代,源于中原文化的雕梁画栋,具有粗犷、古朴、醇厚的特点,又有细腻繁杂的南方工艺特色,是南派木雕艺术的典型代表,主要分为建筑雕刻、家具雕刻、陈设工艺品雕刻三大类。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24尊“飞天乐伎”,就是惠安木雕的国宝级杰作。
漆线雕发源于泉州,至今有1400多年的历史,原为佛像雕塑技艺的装饰工序之一,俗称“妆佛”,传统制作工艺是用熟桐油、大漆、砖粉等原料经反复春、捶、揉、捻,成为富有韧性的漆线土,再搓成粗细不同的“漆线”,运用盘、结、绕、堆等工艺,在坯体上装饰出各种图案。
泉州锡雕技艺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历史悠久,集传统雕刻、油漆、灯艺、铸造艺术于一体,造型工整,形神兼备,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纹样有缠枝香莲、花雕龙凤、錾花刻字等,成品金银秀色,典雅美观,具有鲜明的闽南风格,是江南花雕的代表。
德化为中国古代“三大瓷都”之一,以烧制白釉瓷器闻名于世,始于新石器时代,明代后得到巨大发展,所产白瓷洁白如玉,透光度好,其捏塑工艺精巧纤秀、造型逼真,工艺美与材质美相融合,享有“中国白”、“象牙白”、“中国瓷器之上品”等美称。
色釉瓷又称颜色釉瓷,是依靠釉水色彩的变化来装饰瓷器的,通常在釉料之中调整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就能达到改变釉色的目的,如铜红、钴兰、铁黑、铅绿等,成品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和美学价值。
泉州花灯是中国著名的特色传统工艺品,唐代已流传,宋代则更盛,以造型美观、工艺精湛而闻名于世,尤其以刻纸灯和针刺灯为代表的无骨灯,其独特之处在于灯体不用骨架扎制,而用纸板粘成,缤纷多彩的造型美轮美奂。
泉州竹编源自新石器时代,兴盛于唐宋时期,经世代传承,工艺不断推陈出新,并博取生活器皿的造型特点,融入中国画的艺术风格,把泉州竹编技艺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达到精巧雅致,古朴浑厚,立体感强的艺术境界,被文化部命名为“泉州改良竹编”。
泉州的窗花与其他地方不一样,别处的窗花是用剪刀剪的,泉州的窗花是用刻刀刻的,图案传统,相沿成习,形象逼真,出神入化,特别是阴刻技艺,更是独具特色,将传统的闽南纹饰与现代的艺术表达相融合,获得了新的发展。
泉州纸扎俗称“糊纸”,已有1000多年历史,纸扎艺人用废旧报纸为原料,把纸打成纸浆,再捏成各种形状,或剪纸片贴成,最后根据需要喷上漆,使作品更坚固,形象更立体,仿如一个个石雕,具有花岗岩般的质感,雄厚朴实,惟妙惟肖。
泉州通草作品以通草为材料,经过选料、漂草等工艺,再运用剪、粘等手法而制成。在工艺上把国画、油画、水彩画、雕刻等技巧融为一体,形象逼真、构图别致、色调清新,立体感强,被喻为“东方奇葩”。
惠安女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古闽越族服饰的遗存痕迹,又与中原文化、海洋文化等多种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其整体造型美观、注重比例,衣短裤长、上紧下松,被形容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是汉民族服饰中独具视觉冲击力的个性服饰。
蟳埔女是福建“三大渔女”之一,她们身着“大裾衫、宽筒裤”,头发盘到脑后,绾成一个圆髻,用鲜花串成花环,绾髻中间插骨簪,保留了古代“骨针安发”的本意,俗称“簪花围”,蟳埔女习俗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和民间信仰等,保留了传统的闽南风情。
泉州共有3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位列全国地级市前列,以上不一而尽,多彩泉州,美在心中。
来源:笔墨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