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的学期,总是满载着新的期盼与希望。开学第一课,不一定只在教室里——海口市丁村小学延续多年的创新实践,将课堂搬出校园。这一次,同学和老师们一同走进海口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在大自然的环绕中,开启了属于他们的开学第一课。
别样开学第一课:边走边看、边听边学。
本报讯 新的学期,总是满载着新的期盼与希望。开学第一课,不一定只在教室里——海口市丁村小学延续多年的创新实践,将课堂搬出校园。这一次,同学和老师们一同走进海口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在大自然的环绕中,开启了属于他们的开学第一课。
为了让孩子们更加亲近自然、热爱自然,践行“启智于学、创新于行、向大自然学习智慧”的校训,学校特别创新推出了户外自然课堂,并将其纳入常态化教学体系,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天地之间。
将课堂搬进湿地公园
“同学们,集中注意力!让我们睁大眼睛、竖起耳朵,一起在研学手册上寻找动植物的踪迹吧。”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走进湿地公园,一边仔细观察,一边认真记录,穿梭于花丛、水边和草丛之间,探寻大自然的奥秘。
9月1日上午,海口市丁村小学五(3)班的学生们在副校长罗以江和莫磊老师的带领下,与松鼠学堂的三位自然导师以及家长代表一同走进湿地公园,以这场别开生面的户外自然课,开启新学期第一课。
在湿地公园,老师带领同学们边走边看、边听边学,通过沉浸式体验,了解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随后,大家走进科普馆。借助老师细致的讲解和丰富的实物样本,同学们对湿地生态系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围绕“探秘凤翔八级梯田,笔记湿地感官之路”这一主题,课堂还设置了趣味问答、自然观察和绘画创作等环节。同学们不仅轻松掌握了湿地动植物相关知识,更在互动中切实增强了保护湿地的意识。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纷纷拿起画笔,将观察到的草木、飞鸟、山石一一描绘下来,用图像与文字记录下属于自己的自然感悟。
九年坚守,一堂课!
“学校自2017年起持续开展自然教育课程,至今已坚持九年,户外开学第一课已成为学校的传统特色。”罗以江介绍,学校充分利用毗邻湿地公园的区位优势,引导学生通过“摸、听、看”多感官接触自然,这种沉浸式的教学体验是许多主城区学校难以具备的独特资源。本次活动也吸引了家长们踊跃参与,形成了“小手拉大手”的良好氛围。不仅让孩子们在自然探索中受益匪浅,更多家庭也由此关注并参与到生态保护行动中。
“在这场与湿地相约的开学第一课中,孩子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体验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松鼠学堂的雁子老师介绍,学校每年围绕不同主题,持续开展湿地观察、自然笔记大赛、劳动种植等系列活动。同时,学校还研发了湿地与自然环境相关的校本教材,并邀请科学家进校园开展讲座,持续拓展自然教育的深度与广度。丁村小学通过持续多年的自然教育实践,真正让生态文明理念“落地生根”,在孩子们心中悄悄播下绿色的种子,“期待这样生动而有意义的‘户外课堂’越来越多。”(记者 苏钟 文/图 编辑 陈妹 李小欢)
来源:海南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