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郑|暑期文旅客流口碑双丰收 郑州的“文化夏天”有点忙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2 06:57 1

摘要:展览多、研学活动多、观众多,郑州文博场馆暑期化身“郑三多”;盛夏酷暑博物馆成为热闹的“避暑胜地”,超31.3万名各地观众接连到访,郑州博物馆、大河村遗址博物馆近两月接待观众16.1万人次,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暑期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暑假收官,郑州文博也交上了

展览多、研学活动多、观众多,郑州文博场馆暑期化身“郑三多”;盛夏酷暑博物馆成为热闹的“避暑胜地”,超31.3万名各地观众接连到访,郑州博物馆、大河村遗址博物馆近两月接待观众16.1万人次,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暑期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暑假收官,郑州文博也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文化答卷:各文博单位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清凉一夏”活动,成功将文化遗产转化为可感、可触、可参与的文化养分;各大文博场馆依托自身优势,以科技赋能、教育深化、国际传播为抓手,不仅实现了客流与口碑的双丰收,更在实践层面深度回应了“让文物活起来”的时代命题。

展览多 文博场馆服务升级

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丝路华章——唐代青花瓷瑰宝展”、郑州博物馆“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巩县石窟摄影艺术展”、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经纬百年 织岁丹宸——云锦故宫百年纪念特展”等重磅展览在这个假期百花齐放。

清凉舒适又能长知识的博物馆,是众多市民游客的“遛娃”首选。走进博物馆,随处可见扶老携幼的“家庭团”、老师带队的“研学团”和三五好友相约的“提升团”。针对暑期参观高峰,郑州多家文博单位推出便民举措,“取消周一闭馆、延长开放时间、免预约入馆”成为普遍做法;免费租借轮椅、眼镜等设备,讲解员及志愿者免费讲解……一系列惠民措施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各地观众在评论区纷纷留言“为文化惠民点赞”。

研学活动多 引发“沉浸式体验”热潮

今年暑假,郑州文博场馆持续推出“清凉一夏”活动,“城市考古课堂”如约开放、流沙艺术创作、透明扇面DIY、破译“鼎”流大明星等研学课程,让观众在动手动脑中体验考古乐趣、感悟非遗……记者走访发现,今年暑期文博活动最突出的特点,是跳出传统展陈模式,通过场景还原、技术介入、动手实践等方式,构建强沉浸、高互动的文化场域。

其中,市考古院将“人骨考古”“植物考古”做成专题讲座,小学生们则手持“寻宝地图”,在“城市考古体验课堂”的互动游戏中与商代文明对话;古荥分馆推出“河一”冶铁工场MR混合现实体验,大河村遗址公园利用数字沙盘、动态场景重现史前生活,商都遗址博物院则借助VR、投影等技术打造“智趣商都”研学项目。观众在科技的“加持”下,轻松“穿越历史”、重返历史现场。

无论是古荥馆的投壶、农耕具操作,大河村的陶绘体验,还是市考古院的流沙艺术、景泰蓝手作,都强调“在做中学”,尤其受到青少年群体的欢迎,在游戏中埋下文化的种子。

此外,“文博+”的跨界融合方式,也打开了文化表达新维度:商都院的“商都故事会”“商都沙龙”邀请作家、艺术家、学者多视角解读商城,古荥分馆将冶铁与农耕、礼仪相结合,这些尝试打破了文博单位固有的“讲解+展览”模式,构建出更加立体的文化叙事体系。

从“做客”到“做主” 公众参与模式创新

如果说游客到博物馆参观是“做客”,暑期郑州多家博物馆的活动则让观众在博物馆“做主”。

试运行近两个月的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成为新晋“顶流”,早上7点多,黄河边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前就迎来排队等候入馆的观众,每天3000个参观名额秒空、社交平台话题热度不减,使得有着“星空下的村落”之称的大河村遗址,成为众多文博爱好者的“打卡目的地”。“2025年微博文化之夜”盛典上,大河村遗址博物馆荣获“2025年度创新博物馆”。

大河村遗址公园还推出了“荣誉村民”计划,通过授予证书、勋章和免预约权益,让观众从“访客”变成“村民”,从情感上建立与遗址的长久连接。身份“赋能”,为文博场馆的观众黏性运营提供了新思路。

今年暑期,多家博物馆大力发展“小小讲解员”项目,通过系统培训让青少年成为文化的传播者。商都遗址博物院的30名小讲解员上岗,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更让小观众实现了文化传承从“被动接收”到“主动输出”的转变。

从社区走向国际 文化传播美名远扬

夏收时节,“宋陵麦收”成为全国瞩目的文化景观,全网传播量快速突破3.2亿次,吹响了这个暑假郑州文博发力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号角。

假期中,郑州文博活动并未止步于馆内,而是积极“走出去”“请进来”,构建起多层次的传播体系。或深入社区,如古荥分馆、市考古院等机构将活动搬进社区,开展普法宣传、手作体验,让文化资源下沉至基层;或对接学校,如荥阳市文物局联合多所中小学开展象棋文化、红色教育研学,实现文教深度融合。

假期中,台湾青年“品读郑州”交流活动相继走进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巩义石窟寺、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新郑黄帝故里等地,在品读与共鸣中读懂郑州,用考古遗址讲述中华文明故事。

本报记者 左丽慧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来源:郑州晚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