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孙殿英的名字,在许多人的记忆里像是被风打翻的尘土,时而隐现,时而模糊。第一次读到他盗东陵的事,脑子里浮现的不是冷酷罪人,而是一个拿着锹的人,踟蹰在坟冢之间。慈禧太后被扒衣服的画面,被后人反复提起,像伤口时不时刺痛。谁能想到,一个自幼家学渊源的少年,竟会搅动一场
孙殿英的名字,在许多人的记忆里像是被风打翻的尘土,时而隐现,时而模糊。第一次读到他盗东陵的事,脑子里浮现的不是冷酷罪人,而是一个拿着锹的人,踟蹰在坟冢之间。慈禧太后被扒衣服的画面,被后人反复提起,像伤口时不时刺痛。谁能想到,一个自幼家学渊源的少年,竟会搅动一场全国震怒?这事要从他十岁那年的惨剧说起——那时叔叔一家被灭口,血腥场面烙在了他心头,无论怎么想,这份打击总归不那么容易被时间冲淡。
不少资料说,那场悲剧培养了他所谓的正义感?没准吧。他对家长治下的世界越来越不耐烦,脾气阴晴不定。小时候,他还是个听话的孩子,后来却放火烧了老师的私塾,你说这算不算极端?反过来他又说自己是替受压的人出头,可别管动机多高尚,事做得实在有点过头。他变得古怪,身边人议论声不断,“这孩子走偏了”总有人这样讲。不过,这样的成长也并非谁都能懂,他身上有种谁也说不清的矛盾气质,像是张力十足的橡皮筋,越拉越紧。
十八岁那年,他离开老家,漂泊在外。这时候他成了地下组织的小角色,据说那个团体做的是救助穷人的事。他一腔热血,却遭遇组织被剿灭,流浪途中的窘迫不时闪现。有人说如果不是那段混迹会党的人生,后头的事可能不会发生。对吗?也许他骨子里就是个爱冒险的人,理想和野心搅在一起,押注未来的方式也特别直接:参军。
他参军后没多久,从底层一路爬到将领。军队里的身份变来变去,“孙团长”、“孙师长”,每个头衔都带着点灰色。他明知道这个年代风雨如晦,还是不断投诚、叛变。军界内部消息显示,他以权谋起步,总想找出路。这么多人只求安稳,他却要搅动风云,到1928年,干了摆在明面上的最大一票:盗东陵。他一刀开了乾隆墓,一路闹到慈禧陵前,大半夜里,手下把慈禧太后的衣服剥得一干二净。有人说这是失心疯,也有人说这是获利最大化的决定。
这事不但震惊了全国,对外也成了炮灰。英美媒体曾有简报,称“东陵墓暴”是中国近代史不可思议的事件。按最新考古线索,墓中失物多达四十余件,价值难估。老百姓哪里能忍?群情激愤,舆论如潮。有人质问:孙殿英是盗墓贼还是政治棋子?他自己似乎并不在乎这些标签,反而始终坚称,自己只是顺应大势。都在乱世挣扎,干得出什么都稀奇吗?这话听上去很合理,但转头又不禁让人怀疑,这种自辩到底有没有底线?
他靠盗墓筹得军费,一时春风得意。蒋介石对他多少有些包庇,网上最新解密档案证实当时国民党高层有人收取过孙送出的宝物。有人替他辩护,称那是“保生存”的不得已,可这理由也未免太方便。局势风云变幻,他很快就不受待见,被捕下狱。后来人传他连饭都吃不上,整日受审鞭打。几段口供交叉对比后,能察觉到他对自己过去的迷茫和懊悔,字里行间隐约透着一种不甘。到底值不值?谁能拍着胸口说清楚呢?
其实,他反复推敲自己的人生没什么结果。不止一次,他在审讯室里自言自语,讲自己早年立过志。可从童年血案,到塾师被烧,再到部队里做将领,最后到盗墓犯。能怪时代,也能怪选择,反正走到这一步,似乎每条路都不全是他自己选的。他当初想要改造社会,却被权力裹挟,初衷和现实越来越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东陵大盗:孙殿英传》里带有一段旁证,说他这一生,始终在责任和利益之间剧烈摇摆。到底是受害者,还是罪魁?判断从来不容易。
有人分析,只要没有那童年惨剧,或者地下组织没有覆灭,他或许坐稳书香家业,“孙先生”也许成了清末民初的大理学家。可历史没什么如果,每个细节都是铺路石,踩偏一点,结局全变。很多媒体追溯他当年盗墓时的情景,说现场很混乱,士兵动辄开枪吓唬守陵太监,抢宝物时又因争夺起冲突,露骨地剥下慈禧的外衣,是孙亲自示意的。这种细节让人咋舌,正史野史交错,让后人又爱又恨。
庚子赔款的背景下,无数国人对清末权贵深恶痛绝。东陵墓被盗后反而有一部分民间说法流出,夹杂一点幸灾乐祸,说“陈旧荣华该被打碎”。数据上,1928年到1930年间,盗墓案件激增,反映出社会风潮的微妙变化。官方下了几道查办令,孙殿英的名字直接出现在要犯名录里。但据新浪新闻2023年披露的档案,审理流程并不顺畅,处理拖延反复,相关官员倒是被问责,却没什么结果。这种过程带来的迷雾,反倒让一些人怀疑,所谓审判不过是一场表演,那罪与罚到底归谁决定?
他最后几年,有人说他彻底崩溃了,也有人主张他不过是在计谋失败。不少评论文章提及他的心理状态,举止怪异,常自言自语,身边人避之不及。可微博舆情和学者访谈交错着,其实他始终没放弃翻盘希望,哪怕一次都没得手。到底认怂,还是死不认错?这事连他自己也说不明。
前后有媒体采访过他的老部下,说孙殿英“能谈理想,也能玩狠的”。明明小时候家教极严,偏偏长大后毫无底线。有些讲法还说他对盗墓“深感羞愧”,另一边却有证人证明他截留赃物,全不避讳。再翻查知乎讨论区,评价更是两极化,有人称他是“乱世枭雄”,也有人说“恶人无改”。
到底这个人,是历史洪流上的弃子?还是在命运夹缝里挣扎的野心家?很难给出标准答案。仔细看过档案、走遍墓地现场答案还是模糊,可事件本身已深刻地戳中当代人的敏感神经。
说起来,命运的偶然和个人选择都起过作用。他当年追求公平,积极参与组织,后来转头修炼权术,自相矛盾。他盗东陵时冷静安排,事后却又推脱责任。有人说他是自作自受,可有时候看着那些转折,又觉得他只是个被裹挟的小人物,时代浪潮扑面而来,谁不有点迷茫?这段历史里,不止有罪行,也有动摇和无奈。
若非亲历,旁观总是容易出错。孙殿英的故事,留给后人的是大大小小的谜团。或许,在不断流转的历史风浪中,每个人都有可能做出令人难以置信的选择。至于结果,究竟该怎么定义谁好谁坏,可能本身也不那么重要。
来源:热情的星辰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