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下班刷着抖音,下一条冒出来的团播是一群大美女叼着奶嘴,还以为是什么团播的新赛道,看评论区却惊讶得下颚错位的程度:主播是懂生活的,上班不叼个奶嘴下一秒就得疯了。
文章均已开通全网一键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首发|品牌官作者|品牌官整个网络都开始像乱码一样飘着“奶嘴就是论文ddl救星”、“饭可以不吃不能没奶嘴”、“比起骂老板打工人更好的选择是拥有自己的奶嘴”。
但是当成年人开始叼奶嘴,这到底是解压的新突破,还是资本刮起来的“空穴来风”?
奶嘴的破圈之旅
从婴儿嘴里抢安心
下班刷着抖音,下一条冒出来的团播是一群大美女叼着奶嘴,还以为是什么团播的新赛道,看评论区却惊讶得下颚错位的程度:主播是懂生活的,上班不叼个奶嘴下一秒就得疯了。
这届年轻人已经开始用婴儿安抚奶嘴作为日常解压神器了?上班压力已经大得让年轻人心理开始扭曲起来了吗?
本以为心存侥幸觉得大家只是在玩梗,也许此奶嘴非彼“奶嘴”,可能就是像奶嘴的糖果之类的呢?结果一搜,悬着的心终于落在地上,甚至还能把地砸出了个坑的程度。
图源:淘宝
一点也没错,就是那种我们印象中小宝宝含在嘴里的奶嘴!明明这已经算不上“怀旧”物品了,但还是直接把广大年轻人摁回了嗷嗷待哺的年纪。
而且从社交媒体到电商平台,从办公室到聚会场合,这个“成年人和奶嘴”的搭配正在以神奇的力量让“年轻人返老还童”。
打开社交平台,评论区成了大型种草现场:“真的有用,焦虑时嘬一嘬,瞬间回到安全感满满的婴儿时期”。
仔细想想所谓的奶嘴当成解压物品其实也有一定的依据,毕竟就好像有些人可以通过嚼口香糖来缓解焦虑,总之都是通过嘴部动作来转移自身的注意力进而让情绪可以逐渐平息。
为啥年轻人对奶嘴狂热也可以理解,香烟的味道很大总不能随时随地来一根。
后面火了一段时间的电子烟也因为成分复杂被爆出各方面的安全隐患;安抚玩偶总不能一天到晚抱在身边;盘手串会有声音怕影响身边的同事.....
图源:网络
所以综合来看,奶嘴这种容易携带、没有难闻气味、没有声音且成分较为单一的物品确实是“九九成稀罕物”。
不少奶嘴消费者都表示:“比起抽烟、暴食、咬指甲这种陋习,成人奶嘴更像是另一种新型解压方式,就像有人盘手串、捏减压玩具一样,奶嘴为什么就不能被接受?”
所以电商平台上买奶嘴的不再是宝妈,爆款奶嘴月销高达5万件,价格从9.9元包邮到上百元不等。
图源:淘宝
甚至有宝妈评论:“现在我带娃的时候也叼奶嘴,大人小孩的情绪都很稳定。”
返老还童,资本的黑魔法
而且一旦有了需求,市场为了销量也是豁出去了。
有女孩子喜欢的萌系款、有夜光渐变的气氛款、还有极简透明的“社恐独家定制”,甚至推出了“好友套装”,直接一眨眼把成年人一键“返老还童”,统统送回无忧无虑的婴儿时期。
图源:亚马逊
这也侧面进行了一场“文化认同革命”,因为全球共此焦虑,海外也在刮“奶嘴风”,主打一个谁也别想躲过这一波“红利”,谁也别笑谁。
Google Trends搜索“Adult pacifier”(成人安抚奶嘴),全球搜索指数自8月初以来呈现爆发式增长,从基准值25一路飙升至峰值100,涨幅高达300%。
图源:Google Trends
此时此刻全球的年轻人似乎都在寻找一种具象化的情感寄托——而奶嘴恰好成了那个载体。
随着奶嘴风越刮越大,质疑声也随之而来。
有网友评论:“用奶嘴缓解焦虑属于逃避式解压,就像给漏水的屋顶贴胶带,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而且长期依赖外部物件来获取安全感,这咋看都不像好事。”
健康隐患更不容小觑,廉价产品可能使用工业级硅胶,长期使用有摄入塑化剂的风险。
牙科专家更是发出警告:成人长期含奶嘴可能导致牙齿出问题,要不然小时候长牙那会家长怎么会千方百计让孩子戒掉奶嘴?所以小时候要戒掉的东西,长大了也并不能避免。
图源:小红书
比健康隐患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风潮背后的社会心理。
当成年人开始普遍使用婴儿用品,这是单纯的解压方式,还是“幼态审美”的又一极端表现?从穿童装、用宝宝碗到叼奶嘴,我们似乎在一步步模糊成年与童年的边界。
图源:网友评论
直播间里,主播们扎着双马尾,穿着蓬蓬裙,叼着奶嘴表演“萌系舞蹈”——当这种内容获得流量奖励时,我们是否在无形中强化一种单一的、极端的审美取向?
图源:网友评论
奶嘴本身无所谓对错,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以及如何看待它。
如果只是偶尔用来调侃解压,无伤大雅;但如果真的相信一个奶嘴能解决焦虑问题,甚至形成依赖,那就值得警惕了。
毕竟,真正的成长不是找到更高级的奶嘴,而是学会不再需要奶嘴。
图源:网络
为什么成人奶嘴会有市场?归根结底还是当代社会给年轻人施加了太多各方各面的压力。
抽象精神状态,成年人的焦虑
现在大多数都市年轻人正在推迟甚至不愿意生育,从孕期检查到分娩费用,从奶粉尿布到兴趣班,再到天价学区房,生育成本已经高到令人窒息。
图源:网友评论
在“恐婚恐生育”的背后,其实是当代年轻人的心理压力,如果说当代的年轻人是愚公的话,那心理压力就是没办法不去面对的那些大山。
虽然移不走,但年轻人有自己的“大智若愚”,为什么年轻人都在说“黑话”?因为抽象文学背后的就是精神自救。
图源:抖音
如果你经常网上冲浪,肯定会见过这样的句子:“周一美式,一周没事”、“‘上岸’之前我先‘溺会水’”、“压力大到想上吊结果发现自己怕痒”。
图源:小红书
这些让人半懂不懂的“抽象文学”,乍看莫名其妙,实则精准传达了这代人的精神压力——既然不能改变现实,那就创造一套语言系统变成生活里的抽象艺术家。
图源:网友评论
打工人系列有自己的解压话术,比如“周一上班第一件事就是躲起来,让老板知道我那么好的员工不好找”、“我已经是个成熟的打工人了,我已经不讨厌星期一了而是讨厌一星期”....
图源:小红书
考研考公党也自成一派:“什么都没学到,倒也没白干,起码累着了”、“不会做的我不做,我什么都不会怎么做”。
那为什么当代年轻人不好好说话?那就得说说抽象文学三大好处,首先是情绪安全阀:直接说“我压力好大”显得脆弱,但说“上吊怕痒”就带有了调侃意味,这种语言上的包装让表达负面情绪不再尴尬。
图源:小红书
其次是一种身份认同,听懂这些梗的人会自动产生“自己人”的认同感,就像暗号一样快速识别同类,有网友评论:“看到大家都不正常我就放心了。”
图源:小红书
而且用抽象语言描述困境,相当于在自我和现实之间加了一层缓冲,把“买不起房”说成“注定当一辈子室内设计师”(指租房),一下子就高大上起来了。
这些看似无厘头的表达,说明很多人难以从生活各方面中获得价值感,就好比当工作只是谋生手段,自嘲就成了保护机制。
图源:小红书
抽象文学就像一代人的心理密码,既加密了真实情绪,又留下了破解的线索。当我们说着“周一地狱模式启动”时,是在用幽默武装自己,也是在悄悄发出求救信号。
谁说抽象语言艺术基础,搭配就不基础了?有些年轻人都基础到“出厂设置”去叼奶嘴了。
图源:抖音
写在最后
真正的情绪管理,需要的是认识自己的情绪源头,建立健康的应对机制,寻求必要的专业帮助,而不是简单地把希望寄托在一个硅胶制品上。
下次当你又想下单买奶嘴时,不妨先问问自己:我需要的是奶嘴,还是需要学会与自己的焦虑共处?
毕竟,成年人的世界没有真正的“安抚奶嘴”,但我们可以学会给自己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这比任何外部物件都来得持久和可靠。
大家对此次事件怎么看待?欢迎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吧!
#头条深一度#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品牌官
来源:品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