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街边遇到一位妇女卖画,无意发现一幅山水画,死死盯着山水画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2 06:23 1

摘要:墙上最显眼的位置,挂着一幅他早年的代表作《秋山晚照》,那是他三十年前创作的,至今仍被业界奉为经典。

央美教授林志远被一个街头卖画的妇女拦住,本想快步离开,却被摊位上一幅山水画深深震撼。

他凑近细看,脸色瞬间变得惨白,手指颤抖着指向画作,声音都在发抖:

"这...这幅画你从哪里得来的?"妇女慌乱地收拾画作,慌忙中却露出了更让教授震惊的东西...

北京,2024年深秋。

中央美术学院的办公楼里,林志远教授正在整理着桌上的学生作业。

夕阳透过百叶窗洒在他的脸上,在那张饱经风霜却依然儒雅的面容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六十二岁的他,头发已然花白,但精神矍铄,眼神中透露着深厚的学养和艺术造诣。

作为央美最德高望重的山水画教授,林志远的办公室里挂满了他的作品和收藏品。

墙上最显眼的位置,挂着一幅他早年的代表作《秋山晚照》,那是他三十年前创作的,至今仍被业界奉为经典。

书架上摆放着各种艺术理论书籍和画册,其中不乏他亲自撰写的专著。

"教授,您今天的课讲得真精彩,关于'意境'的阐述让我受益匪浅。"一个年轻的研究生敲门进来,手里拿着画稿。

林志远抬起头,温和地笑了笑:"小王,绘画不仅仅是技法的展现,更重要的是情感的表达。记住,真正的艺术来自内心的真诚。"

学生离开后,办公室重归寂静。林志远走到窗前,望着校园里的梧桐叶正黄,内心却涌起一阵莫名的不安。

这种感觉最近越来越频繁,特别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总有一些模糊的画面在脑海中闪现,让他夜不能寐。

他的手无意识地摸向胸前,那里隐隐作痛。

医生说是心脏问题,需要注意休息,但林志远知道,这种痛不仅仅来自身体,更多的是来自内心深处那个被他刻意埋藏了四十年的秘密。

晚上回到家中,林志远的妻子李梅已经准备好了晚餐。

她比林志远小三岁,是一位退休的中学语文教师,温婉贤淑,两人相濡以沫三十多年。

"志远,你最近总是心不在焉的,是不是身体有什么不舒服?"李梅关切地问道。

"没事,可能是最近工作有点累。"林志远勉强一笑,但李梅敏锐地察觉到了他眼中的忧虑。

夜里,林志远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窗外的月光透过纱帘洒在地板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影子。

他闭上眼睛,脑海中又浮现出那些熟悉而痛苦的画面:一个雨夜,一声惨叫,还有那个永远改变了他人生轨迹的决定...

凌晨三点,林志远终于起身,来到书房。

他打开抽屉最深处的一个小盒子,里面躺着一张已经发黄的照片。

照片上有三个人:年轻的他,他的恩师陈墨轩,还有一个清秀的女子。女子的脸上有着纯真的笑容,那是一种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神情。

"秀兰..."林志远轻声念出这个名字,眼中泛起泪光。

第二天下午,林志远需要到琉璃厂古玩街为学校采购一些教学用的古画复制品。

琉璃厂是北京著名的古文化街,青石板路两旁林立着各种古玩店铺和字画摊位,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历史的沉淀。

林志远穿着一件深蓝色的中山装,手提公文包,步履稳健地走在熟悉的街道上。

作为美术界的知名人士,他在这里有不少熟识的店家,经常会来这里寻找一些珍贵的艺术资料。

"林教授!"一个画店老板热情地招呼道,"今天有几幅新收的明代山水,您要不要看看?"

"改天吧,今天时间有点紧。"林志远礼貌地回应着,继续向前走去。

就在这时,一个略显沙哑的女声传来:"教授,教授请留步!看看我的画吧,都是精品!"

林志远回头看去,一个约六十岁的妇女正坐在路边的小马扎上,面前摆着一个简陋的摊位。摊位上铺着一块旧布,上面放着十几幅画作。妇女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色棉袄,头发有些花白,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眼神中却透露着一种特殊的坚韧。

林志远最初并没有停下脚步的打算。作为央美教授,他见过太多这样的街头画摊,通常都是一些粗制滥造的仿制品或者业余爱好者的习作,很少有什么值得关注的作品。

但是,当他的目光无意中扫过摊位时,却被其中一幅山水画深深吸引住了。

那是一幅尺寸不大的山水画,约三尺见方,画面上群山叠嶂,云雾缭绕,一条小径蜿蜒通向远山深处。画风古朴典雅,笔法苍劲有力,墨色浓淡相宜,虽然看起来有些陈旧,但丝毫不影响其艺术价值。

更让林志远震惊的是,这幅画的构图和笔法竟然和他记忆中的某种风格如此相似,那是一种他再熟悉不过的画风...

"这位教授,您是内行,一眼就看出这幅画的不凡了吧?"妇女注意到林志远的目光,眼中闪过一丝期待。

林志远缓缓走近摊位,蹲下身子仔细观看那幅山水画。他的专业眼光立即捕捉到了画作的非凡之处:这绝不是一般的街头画作。

林志远仔细端详着面前的山水画,他的眼神越来越专注,表情也越来越严肃。作为央美的山水画教授,他对中国传统绘画有着极其深厚的造诣,可以说是火眼金睛。

首先,他注意到画作的纸张。这是上等的皮纸,质地细腻,年代久远但保存完好。纸张的颜色已经略微泛黄,但这种泛黄是自然老化形成的,不是人为做旧。光是这张纸,在市面上就价值不菲。

其次,他仔细观察笔法。画中的山石用笔苍劲有力,墨色层次分明,远山用淡墨轻扫,近景用浓墨重染,整个画面的黑白灰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这种笔法绝不是普通画家能够掌握的,需要几十年的功力积累。

最让林志远惊讶的是构图。画面采用了高远、深远、平远三远法的完美结合,视角的处理极其巧妙。群山的走势、云雾的流动、小径的蜿蜒,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安排,整体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

"这幅画..."林志远声音有些颤抖,"您能告诉我它的来历吗?"

妇女看到林志远的反应,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这是我亡夫的遗作,他生前很喜欢画山水,这是他最得意的一幅。"

"您先生是专业画家吗?"林志远继续询问,心中的疑虑越来越深。

"算是吧,他年轻的时候学过几年画,但后来..."妇女的声音有些哽咽,"后来因为一些事情,就没再继续了。"

林志远点点头,表面上保持着平静,但内心已经掀起了惊涛骇浪。他继续观察画作的其他细节:印章、题款、装裱...每一个细节都在告诉他,这绝不是一幅普通的画作。

画作右下角有一个朱红色的印章,虽然有些模糊,但依稀可以辨认出几个字。林志远屏住呼吸,仔细辨认着印章上的文字,当他看清楚之后,脸色瞬间变得苍白。

林志远努力让自己保持冷静,但内心的震撼已经无法掩饰。他抬起头,重新审视着面前的这个妇女。

"您贵姓?"他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自然。

"姓王,王秀兰。"妇女的回答让林志远心中一颤,但他努力保持着表面的镇定。

"王女士,您对绘画也有了解吗?"林志远试探性地问道。

王秀兰犹豫了一下,然后说:"懂一点点,以前跟我先生学过一些。"

但是,接下来的对话却暴露了更多的信息。当林志远询问一些专业术语时,王秀兰的回答显示出她对绘画的理解远超一般人。她不仅能准确说出各种技法的名称,还能详细解释其中的奥妙,这绝不是"懂一点点"能够做到的。

"这幅画用的是披麻皴法,"王秀兰指着画中的山石说道,"您看这里的线条,一笔一笔都很有讲究,要表现出山石的质感和立体感。"

林志远暗自心惊。披麻皴是山水画中的一种重要技法,能够如此准确地说出并解释其要领,绝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

"您还懂什么技法?"林志远继续试探。

"斧劈皴、荷叶皴、折带皴...这些我都知道一些。"王秀兰说着,眼中闪过一丝往日的光彩,但很快又黯淡下去。

这些话如雷贯耳。这些都是山水画中的专业技法,即使是美术专业的学生,也不一定能全部掌握,更不用说一个街头卖画的妇女了。

林志远观察着王秀兰的手。那是一双曾经握过画笔的手,虽然现在粗糙了,但依然能看出修长的手指和灵活的关节。特别是右手的中指,有一个常年握笔留下的茧子,这是画家独有的标记。

"王女士,您以前是做什么工作的?"林志远直接问道。

王秀兰的眼神闪烁了一下:"我...我以前在一个工厂上班,后来工厂倒闭了,就...就这样了。"

这个回答显然有些牵强。一个工厂女工怎么可能对绘画有如此深的造诣?而且,从王秀兰的言谈举止中,林志远能感受到一种特殊的气质,那是一种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有的修养。

更让林志远注意的是,王秀兰的某些用词非常考究。当她说到"笔墨淋漓"、"意境深远"这些词汇时,语调自然流畅,显然是经常使用的。这些都不是一个普通工人会使用的词汇。

"王女士,这幅画您打算卖多少钱?"林志远问出了关键问题。

王秀兰想了想,小心翼翼地说:"三百块钱,您看行吗?"

三百块钱!林志远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以这幅画的艺术水准和年代,即使是普通的拍卖行,也至少值几万元,如果真的出自名家之手,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您确定只要三百块钱?"林志远再次确认。

"是的,我急需用钱。"王秀兰的回答让林志远更加确信,她根本不知道这幅画的真正价值。

但这又引出了一个新的疑问:如果王秀兰真的对绘画有那么深的了解,她怎么可能不知道这幅画的价值?除非...除非她有其他的原因必须要尽快脱手这幅画。

林志远继续观察王秀兰的反应。当他表现出对画作的强烈兴趣时,王秀兰并没有表现出商人应有的精明,反而显得有些紧张和不安。她的眼神时不时地向四周张望,似乎在担心什么。

"王女士,您还有其他类似的画作吗?"林志远试探性地问道。

"没有了,就这一幅。"王秀兰的回答很快,但眼神却有些闪躲。

林志远敏锐地察觉到,王秀兰在撒谎。从她的眼神和语调可以判断出,她肯定还有其他画作,但不愿意拿出来。

这时,林志远注意到王秀兰的衣着打扮。虽然朴素,但很干净整洁。她的头发虽然花白,但梳理得很整齐。指甲剪得很短,这也是画家的习惯,因为长指甲会影响握笔。

最让林志远印象深刻的是王秀兰的眼神。

那双眼睛虽然因为岁月的磨砺而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但依然透露着一种特殊的韧性和智慧。

这不是一个普通街头小贩会有的眼神,而是一个曾经受过良好教育、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人的眼神。

林志远的内心开始翻江倒海。这幅画,这个女人,还有那些熟悉的技法和风格,都在向他传递着一个令人不安的信息。

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重新审视整个情况。一个自称工厂女工的妇女,拥有深厚的绘画功底,手里有一幅价值连城的山水画,却只要三百块钱就肯卖掉。这其中必然隐藏着什么秘密。

"王女士,您先生叫什么名字?"林志远突然问道。

王秀兰明显愣了一下,然后说:"他...他叫王建国。"

这个名字显然是临时编造的,因为王秀兰在说出这个名字时,眼神明显闪躲,而且声音也有些不自然。

林志远心中的疑虑越来越深。他开始回忆四十年前的往事,那些被他刻意遗忘的片段开始在脑海中重新组合。

四十年前,他还是一个刚刚进入央美的青年教师,充满了对艺术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他的恩师陈墨轩是当时著名的山水画大师,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陈老师有一个得意的女弟子,名叫...名叫...

林志远的心脏开始剧烈跳动。那个女弟子的名字,那个他四十年来一直不敢回想的名字,此刻在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来。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他在心中不断重复着这句话,但眼前的一切证据都在指向一个令他恐惧的真相。

他重新审视着王秀兰的容貌。四十年的时光改变了很多,但某些特征是不会变的。那个下巴的轮廓,那个鼻子的形状,还有那双眼睛的神韵...

林志远感到一阵眩晕。如果他的猜测是正确的,那么这个坐在他面前的妇女,就是那个改变了他一生的人,那个他欠了四十年债的人。

"您...您以前是不是学过画?"林志远的声音有些颤抖。

王秀兰看了他一眼,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学过一点,但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跟谁学的?"林志远继续追问,虽然他已经猜到了答案。

"一个老师,他已经去世很久了。"王秀兰的声音变得有些哽咽。

林志远的手开始颤抖。如果真的是她,如果真的是那个人,那么这一切就都说得通了。那幅画的风格,那些专业的技法,还有那种熟悉的气质...

但是,为什么她会沦落到街头卖画?这四十年来,她到底经历了什么?

就在林志远准备进一步试探的时候,一阵秋风突然吹过琉璃厂的青石板路。风不算大,但足以撩起地上的落叶,也足以让王秀兰脖子上的围巾随风飘动。

王秀兰下意识地想要抓住围巾,但动作慢了一步。围巾被风吹到了一边,露出了她脖子左侧的肌肤。

就在那一瞬间,林志远看到了一道明显的疤痕。

那是一道约三寸长的疤痕,从耳后一直延伸到锁骨附近。

疤痕已经很老了,颜色发白,但在她相对白皙的皮肤上依然清晰可见。更重要的是,这道疤痕的形状和位置,与林志远记忆中的完全吻合。

林志远感到天旋地转,整个世界在他眼前摇摆。他踉跄着后退了两步,差点摔倒在地。

"您...您怎么了?"王秀兰注意到林志远的异常反应,赶紧站起身来。

但林志远已经说不出话来了。他指着王秀兰,嘴唇颤抖着,想要说什么却发不出声音。那道疤痕,那道四十年前的那个雨夜留下的疤痕,如同一道闪电,瞬间撕开了他内心深处的阴霾。

王秀兰意识到自己的围巾掉了,慌忙拉起围巾重新围在脖子上。但她的动作出卖了她内心的慌乱,眼中也闪过一丝惊恐。

"没事,没事的..."王秀兰勉强挤出一丝笑容,但她的手在颤抖。

就在这时,又一阵风吹过,这次风更大一些。摊位上的画作被吹得到处乱飞,王秀兰慌忙收拾着,但那幅山水画的一角被风掀起,露出了画背后的内容。

林志远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了画背后露出的部分。

在那里,他看到了几个用铅笔写的小字,字迹虽然很淡,但依然清晰可辨。

看到这几个字的瞬间,林志远如遭雷击。他的身体不由自主地后退,最终瘫坐在了青石板路上。

来源:城市套路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