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掉光才后悔?口腔医生:中老年护牙必须做好的4件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7 03:48 1

摘要: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吃饭只能喝粥,啃不了苹果,连笑都得捂着嘴?这并非危言耸听。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我国65—74岁老年人中,全口无牙的比例高达11.3%,而部分缺牙者更是超过七成。更令人揪心的是,近九成中老年人患有牙周病

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吃饭只能喝粥,啃不了苹果,连笑都得捂着嘴?这并非危言耸听。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我国65—74岁老年人中,全口无牙的比例高达11.3%,而部分缺牙者更是超过七成。更令人揪心的是,近九成中老年人患有牙周病,却浑然不觉。

“很多人觉得老掉牙是自然规律,其实不然。”北京某三甲医院口腔科主任李敏医生坦言,“牙齿不是用坏的,而是‘病’掉的。等到牙松了、掉了才后悔,已经晚了。”

那么,中老年人该如何科学护牙,守住这口“吃饭的本钱”?李医生结合多年临床经验与国际权威研究,总结出必须做好的4件事。

第一件:别再只刷牙,牙龈沟才是“重灾区”

很多人刷牙只图表面干净,牙刷一通乱刷就完事。可你知道吗?牙菌斑最猖獗的地方,是牙龈边缘下方1-2毫米的“牙龈沟”。这里刷毛难以深入,却是牙周病的发源地。

《牙周病学杂志》(Journal of Periodontology)一项追踪研究发现:每天使用牙线或冲牙器的人,牙周炎发病率比不用者低40%以上。李医生强调:“刷牙只能清除牙齿表面60%的菌斑,剩下40%藏在牙缝和龈沟里,必须靠牙线或冲牙器清理。”

她建议:每天早晚刷牙后,用牙线仔细清理每一道牙缝,尤其是后牙区。如果牙缝较大,可选用牙缝刷。冲牙器则能有效冲走龈沟内的食物残渣和细菌,特别适合戴牙套或种植牙的人群。

第二件:牙龈出血不是小事,是身体在“报警”

“刷牙出血很正常,不用管。”这是李医生最常听到的误区。事实上,牙龈出血是牙周炎最早、最典型的信号。就像皮肤发炎会红肿一样,牙龈发炎也会出血。

《柳叶刀·口腔医学》曾发表研究指出:慢性牙周炎不仅导致牙齿松动脱落,还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密切相关。牙周袋内的细菌可能通过血液进入全身,引发系统性炎症。

“我有个患者,60岁,长期牙龈出血不重视,三年后不仅掉了8颗牙,还查出早期糖尿病。”李医生说,“牙周健康是全身健康的‘晴雨表’。”

因此,一旦发现刷牙出血、牙龈红肿、口臭,务必及时就医,做一次全面的牙周检查。早期干预,只需洗牙+局部用药,就能有效控制病情。

第三件:每年一次洗牙,不是消费,是投资

很多人觉得洗牙伤牙、会让牙缝变大,干脆不洗。可事实恰恰相反——不洗牙,牙结石会不断堆积,压迫牙龈,导致牙槽骨吸收,牙齿自然就松了

美国牙科协会(ADA)建议:成年人每6-12个月应进行一次专业洁牙。洗牙能清除刷牙无法去掉的牙结石和色素,尤其是龈下结石,是引发牙周病的“罪魁祸首”。

“洗牙后牙缝变大?那是因为牙结石把牙缝填满了,拿掉后自然‘露馅’了。”李医生解释,“这就像房子被垃圾堆满,清理后才发现空间本来就不够。”

她提醒:洗牙要选择正规医疗机构,避免去美容院等非专业场所。洗牙后可能会有短暂敏感,属正常现象,一般1-2周内缓解。

第四件:缺牙不补,等于“慢性自残”

不少人觉得“缺一两颗牙没关系,还能凑合”。但牙齿是“团队作战”,缺一颗,旁边的牙会倾斜,对颌牙会伸长,导致咬合紊乱、食物嵌塞,最终引发更多牙齿松动脱落。

《临床口腔种植研究》期刊指出:缺牙后一年内未修复者,邻牙发生龋坏或牙周病的风险增加2.3倍。种植牙或固定桥修复,不仅能恢复咀嚼功能,还能防止牙槽骨萎缩。

“50岁以后,每缺一颗牙,咀嚼效率下降8%。”李医生说,“长期吃软食,不仅影响营养吸收,还可能加速认知衰退。”

因此,一旦缺牙,应尽早修复。条件允许首选种植牙,稳固耐用;若身体不适合,也可考虑活动义齿,但需注意清洁,避免压迫牙龈。

牙齿不是金刚石,但它承载着生命的滋味。中老年护牙,不是等到出问题才行动,而是从今天开始,把科学护牙融入日常。记住:牙好,胃口才好;胃口好,晚年才真正有“滋味”。别等掉光了才后悔,现在开始,还不晚。

来源:疾跑明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