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日下午,平壤的站台上再次响起熟悉的汽笛声,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乘坐专列启程,目标直指北京。距离上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已过去六年,这一回,他将以“最特殊的外宾”身份出现在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的纪念阅兵式上。不同于以往低调的双边会晤,此行不仅是一次政治信号的
9月1日下午,平壤的站台上再次响起熟悉的汽笛声,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乘坐专列启程,目标直指北京。距离上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已过去六年,这一回,他将以“最特殊的外宾”身份出现在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的纪念阅兵式上。不同于以往低调的双边会晤,此行不仅是一次政治信号的释放,更是一种刻意的登场,金正恩要让全世界看到,朝鲜并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主动走上多边舞台的参与者。
外界原本还猜测他是否可能搭乘“苍鹰一号”专机,但种种迹象表明,专列才是最符合朝鲜的选择。丹东至北京的车票消失、边境酒店临时对外关闭,都在暗示着这趟列车的特殊性。金正恩似乎有意保持一种延续性的象征,他曾在2018年和2019年两次乘专列访华,如今再度选择同样的方式,显然要给这段行程赋予政治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出发前的几天,他连续主持了多场对俄相关的纪念与表彰活动,既是对国内的凝聚,也是对俄罗斯的呼应,然后再带着这一份政治资本走向北京。换句话说,这趟列车不仅载着他本人,更承载着朝鲜在中俄之间微妙的平衡。
与此同时,普京已等候多时。早在8月31日,克里姆林宫就宣布,俄罗斯总统普京将开启为期四天的访华行程,先到天津出席上合组织峰会,再转往北京参加阅兵和一系列双边会晤。不同于往常的短暂停留,这次的行程被形容为“史无前例”,足见俄方对中国安排的重视,也暗含着对中俄关系的深度期待。尤其是当朝鲜专列缓缓驶入北京站时,外界都在揣测,会不会在阅兵之外,出现一次引人注目的“普金会”?
俄罗斯当然希望。过去两年,朝鲜对俄罗斯的支持不仅停留在外交口头层面,而是动真格的派兵参战、提供弹药,以血肉之躯换来了俄方的粮食和军工技术。这是一笔沉重的投入,也是让普京必须给予回应的理由。
对俄罗斯而言,能在北京这样的大场合与金正恩合影、甚至单独会谈,不仅是对盟友的“谢意”,更是一种对外展示,莫斯科并不孤立,反而在东亚找到了铁杆伙伴。而对于中方来说,普京的长时间停留,也意味着中俄关系已被抬升至一个新的高度。朝鲜的加入恰好能让三角互动更具张力。金正恩选择在此刻现身,其实就是要在大国舞台上,把朝鲜放到更重要的位置。
就在中俄朝互动渐趋紧密的时,韩国对朝鲜后退一步。韩国国防部宣布,自9月1日起全面停止对朝广播“自由之声”,这是一项自2010年“天安号”事件后长期延续的心理战手段。对韩国而言,这个象征意味大于实质的举动,既是对外释放善意,也是为可能的韩朝对话营造氛围。
李在明政府上台后,一直打出缓和半岛紧张的旗号,哪怕在外交重心依旧偏向美国的情况下,也要给朝鲜抛出橄榄枝。韩国甚至派出代表团来华出席北京的庆典,虽然李在明本人没有亲自到场,但代表中有人曾与金正恩把酒言欢,这一细节被刻意放大,就是为了让平壤感受到一丝“人情温度”。
然而,朝鲜会不会买账却是另一回事。从金正恩的角度看,韩方的善意举动更多是姿态而不是承诺。文在寅时期的半岛春天还历历在目,但随着尹锡悦上台,韩国政策急转直下,换来的却是敌意与军事对抗。正因为如此,朝鲜早已习惯把与韩国的互动当作附属选项,而把真正的赌注押在中俄身上。今天的专列驶向北京,本身就是对半岛局势的回答,不急于和解,也不急于对话,先要确保朝鲜在大国之间拥有更稳固的立足点。韩国哪怕暂时收起扩音器,恐怕也换不来朝鲜的正面回应。
总的来看。金正恩的出访,是一次罕见的多边亮相,但本质上依旧是围绕着中俄朝三角关系来展开。普京的等待,是想把俄朝合作在北京这个舞台上“具象化”,而韩国的退让,更多是一种被动应对,不想在中俄朝互动的氛围中被完全边缘化。这也预示着,接下来几天,北京不仅会有阅兵的壮观场景,还可能上演外交的重头戏。
来源:顾正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