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8年2月的一天,南京行营内传来蒋介石压低却依旧清晰的怒喝——‘周主任,为什么账面少了八千万?’”周至柔额角的汗珠在昏暗灯光下闪烁,短短一句对话揭开了国民党空军经费黑洞的序幕。
“1938年2月的一天,南京行营内传来蒋介石压低却依旧清晰的怒喝——‘周主任,为什么账面少了八千万?’”周至柔额角的汗珠在昏暗灯光下闪烁,短短一句对话揭开了国民党空军经费黑洞的序幕。
抗战全面爆发仅半年,空军原有的三百余架飞机几乎打光,蒋介石急令航空委员会再购新机。周至柔递上的最新预算只有三十架采购款项,且附带一句极不合时宜的解释:“缺口八千万,暂时查不到去向。”对蒋介石而言,这种吞吞吐吐无异于公然挑衅,他当即下令彻查。孰料周至柔却轻声劝阻:“委员长,账目牵涉太广,若深挖,只怕动摇军心。”一句“别查了”,在场众人无不错愕——堂堂空军最高长官,竟主动要求把亏空遮掩过去。
时间倒回到1935年。那一年,宋美龄借航空工业“起跑”之名,接手航空委员会秘书长一职,宣布“先造厂、再造飞机、后造飞行员”。听上去合理,实则本末倒置:两家厂房高价引进陈旧设备,几十名国外技师领着优厚津贴,却连一架可飞的原型机都没拼成。厂房外墙贴着“民族航空救国”的标语,内部却靠拆解进口旧机做练手。钱花出去,螺丝刀声不停,天上依旧见不到新飞机。
1936年,蒋介石年满五十。官场惯例是“祝寿”,宋氏家族顺水推舟发动“献机运动”。全国商界、学界甚至华侨团体纷纷捐款,媒体口径宣称要“献上一百架最先进战机”。结果呢?周至柔把旧霍克Ⅲ喷上新漆,空中绕城一周,报纸便刊出“献机成功”大字标题;真正募集来的巨额善款却转入秘密军费,用于堵塞西北战场的财政窟窿。蒋介石心知肚明,却默认了这种“先救火,后补账”的手法,也埋下日后追债无门的祸根。
1937年卢沟桥枪声响起,日本陆海空立体攻势倾泻华北。空军亟须扩编,周至柔在庐山军事会议上信誓旦旦保证:“一年内凑足一千架。”目标定得高,执行却卡在钱袋。宋美龄算了一笔账:整机采购、飞行员训练、场站建设统统上马,预算远超中央库容。她当即改口,主张先存外汇,等美国推出P-40新机一次性采购。周至柔被说动,不敢再催。于是,那笔原本准备购机的数千万法币被锁在名目繁多的“先期准备费”里——到了南京陷落时,账面依然只是“准备中”。
全面抗战之初的上海、南京空战,国军飞行员拼掉大半家底才勉强维持“有仗可打”。战至年底,可作战飞机骤减至三十余架,还多是翻修机体。蒋介石无计可施,只能再给航空委员会加码拨款,盼望“弯道超车”。可钱拨下去后,很快又如泥牛入海。周至柔向美国、英国发出订购电报,却因外债额度不足和美英对日观望,被反复压价、拖延;同时,孔令伟在美国的“代购公司”却以“预付定金”为由,大肆划走外汇,开出缩水版发动机的合同,在华盛顿的银行里悄悄生出丰厚存款利息。
1938年1月,军政部审计处例行对各军种经费作滚动清查。陆军、海军的账目勉强能交差,空军则出现八千万巨额空洞。这一数字相当于空军一年预算的百分之一百一十,赤裸裸地摆在蒋介石案头,才引出开篇那声怒喝。蒋介石此时也明白,彻查下去,不仅是宋家、孔家,整个航空委员会上下“近水楼台”的利益链都会被扯出,一旦动手恐怕连自己“庆寿献机”的旧账也难以善了。权衡再三,他选择了折中:不立案、不追责,先把新机搞到手。
为了堵住战场缺口,宋美龄抛出“外援牌”。同年春,陈纳德受聘来华,组建美国志愿航空队。表面看是引进技术,暗底里是借美方名义谈新机采购,绕开之前那笔“烂账”。“飞虎队”首批一百架P-40运抵昆明时,中国空军总库存才四十八架。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正是八千万亏空造成的断代。
有意思的是,当美国参议院审阅援华预算时,发现中国方面提交的采购价格比同期出口给南美国家高出一成。理由是“内陆运输复杂”——然而浦镇到昆明的滇缅公路已由国际援华工程团修复,运输成本并未成倍增加。这层“价格垫高”最终又淹没在战争急需的喧嚣之中。八千万亏空尚未填平,新一轮资金缺口已若隐若现。
1940年后,日本空军开始对重庆实施大规模轰炸,蒋介石屡次电令周至柔“全力迎击”。实际出动的拦截机常不足五架。飞行员们白天要练习夜航,晚上还要给报废机抢拆零件。美国观察员在日记里写道:“平均每三天,中国空军就有一起因机件不合规格而导致的训练事故。”背后折射的仍是经费去向成谜:航油供应紧张,训练周期被迫压缩,飞行员定检程序一再削减。
抗战结束时,国民党空军拥有近七百架飞机——数字看似光鲜,却大多是盟军二手货,机龄普遍超过五年。由于前期管理紊乱,飞行队伍制度松散,士气低落成为慢性病。1946年那两名迫降豫北、随后投向解放区的中尉飞行员,只是一个缩影:他们坦言“空嫂寡、抚恤低、事故多”,外间口口相传的“蓝天贵族”其实并无优渥待遇。巨额经费被调拨、被侵吞、被闲置,却极少落到一线飞行员身上,这种冰冷现实远比敌机炮火更磨蚀军心。
至此再看1938年的那声“还是别查了”,其背后是高度腐蚀的权力结构。蒋介石放弃追查,是因为他负担不起牵连全局的风险;周至柔要求息事宁人,则是自知已深陷旋涡。八千万亏空的真相,成为抗战期间国民党空军难以启齿的暗伤,也成为此后内战失利的隐蔽根源之一。
来源:春秋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