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2 04:58 1

摘要:在位于祖国正北方的乌兰察布市,草原文化、农耕文化等北疆文化的多种文化形态交融交织。立足地域禀赋和历史底蕴,乌兰察布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深入推进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通过助推历史文脉资源赓续传承,让北疆文化绽放出迷人光彩。

转自:内蒙古日报

□武峰 皇甫美鲜 海军

阴山北麓,逶迤苍茫。北疆文脉,源远流长。

在位于祖国正北方的乌兰察布市,草原文化、农耕文化等北疆文化的多种文化形态交融交织。立足地域禀赋和历史底蕴,乌兰察布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深入推进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通过助推历史文脉资源赓续传承,让北疆文化绽放出迷人光彩。

金风送爽,气候宜人。活力化德,名家云集。

8月24日至25日,北疆文化研究·第二届裕民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乌兰察布市化德县隆重举行。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及区内外相关考古文博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裕民文化的渊源与创新性转化研究”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

裕民文化作为北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记忆,是迄今为止内蒙古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这一文化遗存分布于阴山东段北麓的草原地带,它的存在和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北疆文化的内涵,填补了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的空白,为研究东北亚早期文化交流及北方原始农业、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关键线索。

气候与生业

农业发展的先驱

内蒙古地区裕民文化遗址目前发掘了3处,除裕民遗址外,还有化德县四麻沟遗址以及镶黄旗乃仁陶力盖遗址,根据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调查,仅在化德县就发现裕民文化遗址60多处,其分布范围北到苏尼特左旗,东至镶黄旗,西至察右后旗,南至河北康保县、尚义县。

据乌兰察布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张涛介绍,裕民遗址出土了磨盘、磨棒等磨制石器,陶器和骨器数量较少,陶器代表性器物为釜、筒形罐、片状器等,纹饰主要为“麻点纹”“编织网格纹”,其中尖圜底器、片状器组合在我国北方地区尚属首次发现。“裕民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生活、文化特点、社会形态以及经济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张涛说。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夏正楷对裕民文化形成、发展的环境背景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他指出,裕民文化分布在内蒙古高原东南地带,裕民、四台和兴隆等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性遗址。从发掘出土的遗存中,发现少量农作物的种籽和少量的农用工具,并出现玉器和祭祀器物等。

夏正楷说:“环境考古研究表明,这一时期气候开始变暖,降雨增多,丘间洼地逐渐积水成湖,湖泊周围水草繁盛,有利于人类生活。”

赤峰学院副校长、教授孙永刚指出,植物考古研究表明裕民遗址所在区域,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已出现粟、黍的驯化利用。“裕民、东胡林、兴隆洼等遗址出土的炭化作物遗存与加工工具,揭示了早期农业的萌芽与多样化采集经济的并存格局。”孙永刚说。

经过对裕民遗址出土动物遗存进行考古研究,表明裕民先民已经驯化了狗作为狩猎助手,其生业由狩猎采集的流动性向作物栽培或管理及定居的稳定性转变。

“距今8000年左右,随着全新世大暖期的到来,本地区的旧、新石器文化过渡基本结束,裕民文化被以兴隆洼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所取代,旱作农业兴起,并在西拉木伦河流域蓬勃兴起,成为新石器时代七大文化区的重要成员。”夏正楷说,“裕民文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三千年的时间,四台遗址较好地记录了这段历史。”

发现与发掘

8000年前的文化遗址

在中国北方的辽阔疆域上,阴山山脉如一道巍峨的屏障,东西横亘,绵延千里。它不仅是一道地理与气候的分界线,划分内蒙古高原南北迥异的生态景观,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阴山以北,广袤的草原、荒漠与戈壁铺展成游牧民族的史诗舞台,而山南沃土,则孕育了农耕文明的千年繁盛,裕民遗址便静卧于阴山北麓的草原地带。

裕民遗址位于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德包图乡裕民村东北部1.25公里处,距今约8000年,三面山丘环绕,南部的坡下季节河流水潺潺。

2010年,考古工作者配合集通铁路复线工程建设开展调查时发现该遗址,同年8月,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乌兰察布市博物馆、化德县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进行了考古试掘工作,揭露面积100平方米,开启了对北方草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探索。从2014年至2016年连续进行3次挖掘后,目前总发掘面积达3750平方米。

乌兰察布市博物馆研究馆员胡晓农主持发掘裕民遗址,他说,长期以来,在中国北方阴山北麓及蒙古高原的草原地带,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考古发现较少,对该区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面貌和内涵认识较浅,文化遗存的时空关系不清晰。

“乌兰察布市化德县裕民、四麻沟,锡林郭勒盟镶黄旗乃仁陶力盖,张家口市康保县兴隆遗址的考古发掘,提供了阴山山脉东段北麓草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聚落遗址及其文化内涵的新认知。”胡晓农说,“裕民遗址的发现,独具特定文化面貌内涵,并有一定分布区域,它不同于周邻已知区域的新石器时代诸多考古学文化,可以确认是一个新的考古学文化。”

裕民遗址发掘清理房址14座,灰沟1条,竖穴蹲踞墓葬1座,未发现有灰坑。房屋为圆形半地穴式,有二层台,圆形柱洞、圆形地面灶。墓葬为居室葬,圆形竖穴土坑,蹲踞葬式,无随葬品。

裕民遗址出土遗存数量较多,分为石制品、陶器、骨器等,还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骨骼。石制品加工技术和工具组合基本上承袭了旧石器晚期中国北方细石器文化特征,其工艺水平已经达到鼎盛阶段,并出现了新石器时代常见的石器类型,反映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演变过程阶段性的文化特征,也是北方草原地区细石器文化的典型代表。

“通过对现有的考古调查、发掘材料的初步研究,裕民文化应该是内蒙古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是中国考古学文化延续时间最长的文化类型。”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包青川说。

思享与探索

创新性转化前瞻

从裕民遗址的圜底筒形罐,到四麻沟遗址的半地穴房址;从四台遗址的细石叶石器,到乃仁陶力盖遗址的炭化黍粒,这些沉睡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文化遗存,正在考古工作者的手中苏醒。作为北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裕民文化为研究东北亚早期文化交流、北方旱作农业起源及旧石器—新石器时代过渡提供了关键线索。

在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围绕裕民文化作了主旨报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边疆考古研究院院长、中国考古学会边疆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魏坚作了题为《裕民文化初论》的主旨报告,指出裕民文化是内蒙古中部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出土的圜底筒形罐与外贝加尔湖、东西伯利亚等地器物相似,与辽西地区考古学文化产生交流和融合。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赵战护在题为《文明曙光 尚义四台》的主旨报告中,系统介绍了迄今10800—6400年河北尚义四台遗址考古新发现,其中万年房屋群是中国最早定居村落,细石叶技术、磨制骨器及农作物遗存为探索旱作农业起源和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提供了关键材料。

山东大学教授赵志军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吕鹏分别作了《燕山北麓坝上地区旱作农业起源的新发现和新思考》和《种植业和畜牧业出现早晚问题的考古研究》的主旨发言,对中国史前畜牧业的产生过程等进行了剖析。

在以裕民文化的渊源与交流研究以及裕民文化多学科综合研究等为主题的研讨环节,气氛热烈,国内外专家教授在各自研究的领域提出独到见解,碰撞出更多学术思想的火花。

在“裕民文化的创新性转化与应用、裕民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主题研讨环节,大家提出诸多建设性建议,如:建议加大考古发掘力度,建立遗址博物馆,复原先民生活场景,串联红色教育基地打造文旅线路等,为裕民文化的创新性转化与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达到了预期效果。

内蒙古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乌恩奇表示,本次研讨会以“裕民文化的渊源与创新性转化研究”为主题,聚焦渊源交流、多学科综合研究、创新转化与应用、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四大分议题,既立足历史纵深,又着眼当代发展,体现了学术研究与时代需求的紧密结合。近年来,社科界深度挖掘裕民文化历史脉络,从考古学视角厘清文化谱系,从文化传播层面探索传承路径,初步构建起多学科协同研究的学术框架。但也应该清醒认识到,裕民文化的深层价值挖掘、活态传承机制、文旅融合路径等仍需进一步探索。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