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吹文明新风 守护边境安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2 04:59 2

摘要:阴山北麓的晨曦中,蜿蜒伸展的边防公路上,移民管理警察的巡逻车与护边员的摩托车缓缓并行;草原初秋的余晖里,民警与牧民围坐在“红色蒙古包”里,认真聆听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在包头市1.2万平方公里的边境管理区,一幅边疆稳定、民族团结、文明进步的壮美画卷正徐徐铺展。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安寅东

阴山北麓的晨曦中,蜿蜒伸展的边防公路上,移民管理警察的巡逻车与护边员的摩托车缓缓并行;草原初秋的余晖里,民警与牧民围坐在“红色蒙古包”里,认真聆听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在包头市1.2万平方公里的边境管理区,一幅边疆稳定、民族团结、文明进步的壮美画卷正徐徐铺展。

包头边境管理支队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党建引领融入基层治理,用科技赋能提升防控效能,以真情服务凝聚民心民意,将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守边固防的全过程各环节。近日,该支队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红色阵地铸魂育人

达茂旗边境线绵延,牧户居住分散,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包头边境管理支队创新打造5顶“红色蒙古包”,将其建设成为政策宣传的前沿哨所、党性教育的流动课堂、文化服务的精神驿站、群众联络的温暖港湾,真正实现了“组织建在边境上、思想扎根群众中”。

“蒙古包挡风,红色阵地铸魂。”这是当地牧民对“红色蒙古包”的朴素评价,却道出了其深远意义。每顶蒙古包内配备网络电视、音乐播放器和可容纳50余人的座谈设施,党建展板定期更新,学习、宣讲、演出等活动常态化开展。该支队还组建“草原宣讲队”,通过放牧间隙送学上门、那达慕大会集中宣讲、冬闲时节专题培训等灵活方式,把党的理论和法律法规讲成“家常话”,送到牧民心坎上。

该支队依托“红色蒙古包”开设“石榴籽课堂”,常态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治安全教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今年夏季,支队还邀请辖区网络主播现场授课,讲授短视频制作、直播带货技巧,帮助牧民掌握数字经济新技能,拓宽农畜产品销售渠道。“直播卖货操作方便,收益高,我们要把这项技能学会、用好。”巴音花镇牧民那仁满达兴奋地说。活动吸引50余名牧民参与,促成5户牧户与电商团队达成合作意向,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以来,“红色蒙古包”已累计开展各类宣讲培训98场,覆盖各族群众3100余人次,成为名副其实的“思想加油站”,并成功入选内蒙古自治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科技赋能平安建设

守边固防,人防是关键,物防是基础,技防是支撑。近年来,包头边境管理支队紧紧锚定科技兴警总目标,大力推进“智慧边境、数字边境”建设,丰富科技管边控边方式手段,不断夯实边境管理工作现代化和平安边境建设的根基。

8月28日清晨,查干哈达边境派出所无人机舱内,“翼守北疆”无人机腾空而起,沿着预设航线执行空中巡查任务。所长刘志强望着高空中的“铁翼”感慨万千:“过去靠双腿巡逻,一天最多走几十里;现在无人机一次巡航可达25公里,搭载红外热成像与可见光双模系统,半径5公里内异常动态一览无余,还能实时回传高清画面。”

在满都拉口岸边境派出所指挥室,电子屏上跳动的数据流勾勒出立体防控网,口岸两翼云台正进行360度无死角监测,重要路段的电子围栏与智能监控系统将每一寸异动实时传回。这套“空地”一体化感知体系,让边境管控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警”。

包头边境管理支队除了新建成的4套无人机舱外,还装配智能监控点137个、各类信息化设备230余台(套),辖区连续7年“零重大涉边案件”。去年,包头边境管理支队的驻地满都拉镇获评首批全国平安边境模范乡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9.2%。

多元共治齐绘“枫”景

边疆稳则国安,民心安则边固。包头边境管理支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2+X”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即以边境派出所、巡回法庭为依托,联合司法、民政、草原监理、苏木政府等多方力量,形成“党政主导、公安牵头、部门协同、群众参与”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今年7月,牧民巴某因施工车辆频繁穿越草场未关大门导致牲畜走失,与企业发生激烈冲突。接到报警后,派出所迅速启动联动机制,联合司法所、草监站等部门开展多轮调解,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厘清责任边界,既维护牧民合法权益,又保障企业正常施工秩序。最终双方握手言和,企业赔偿损失并承诺规范作业流程。巴某送来“为民办实事,赢得百姓心”的锦旗,表达由衷感谢。

“民警懂政策、懂我们的心,问题解决得既公道又暖心。”企业代表李某如此评价。这一案例正是“2+X”机制高效运行的生动体现。今年以来,包头边境管理支队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52起,挽回群众经济损失450余万元。

同时,该支队持续推进“五为”“五进”行动——以“听民声、访民意、察民情、排民忧、解民难”为目标,深入厂矿、企业、学校、嘎查、牧户开展法治宣传、法律援助和便民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