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析:被外资控股的“原中国品牌”,为何在中国仍“销售红火”?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2 04:33 2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部分承载着深厚民族情感的中国品牌,因股权变更成为外资控股企业。这些“原中国品牌”在国内市场持续畅销,背后既有复杂的品牌运营逻辑,也凸显出消费者对其外资背景的认知缺失。这一现象不仅蕴含着本土品牌发展的经验教训,也让向公众披露其资本归属显得尤为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部分承载着深厚民族情感的中国品牌,因股权变更成为外资控股企业。这些“原中国品牌”在国内市场持续畅销,背后既有复杂的品牌运营逻辑,也凸显出消费者对其外资背景的认知缺失。这一现象不仅蕴含着本土品牌发展的经验教训,也让向公众披露其资本归属显得尤为紧迫。

一、被外资控股的“原中国品牌”市场现状

这些品牌在中国诞生,经多年发展融入国民记忆,后因股权交易被外资掌控。如今它们依旧活跃在市场中,然而多数消费者对其外资背景了解甚少。

(一)哈尔滨啤酒:百年品牌的外资化转型

创立于1900年的哈尔滨啤酒,是中国啤酒工业的先驱。2004年,美国安海斯公司收购其99.66%股权,随后随着该公司并入比利时百威英博集团,成为外资全资控股品牌。2024年暑期,借助体育赛事营销,其单月销量同比增长15%。被外资收购后,先进酿造设备的引入显著提升了酒质稳定性。但北方消费者仍因“百年本土品牌”的印象持续购买,对其利润流向欧洲资本的情况知之甚少。如今哈尔滨啤酒市场份额虽已从巅峰期的12%降至不足3%,但在国内啤酒市场仍占据一定地位。

(二)金龙鱼:“国民粮油”背后的外资身影

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的金龙鱼,母公司为新加坡丰益国际,美国ADM公司作为重要股东(持股超20%并参与核心决策)对其有着实际影响力。凭借包装上的中国龙元素和“中国家庭”场景化广告,金龙鱼常被视为“国货”,2023年国内食用油市场份额超30%。截至2024年,其在国内布局70余家生产基地,形成密集供应链,年利润超200亿元,相当比例流向海外股东。同时,益海嘉里金龙鱼在科研上持续投入,2012年开启消除食用油反式脂肪酸的技术研究,提出绿色精准适度加工工艺,使食用油反式脂肪酸含量降低90%以上,达到“零反式脂肪酸”标准 ,还提高了微量成分保留率,减少了污染物含量。此外,蒸汽消耗降低69%,废水排放降低78%,碳排放降低30%,在保障供应稳定的同时推动行业技术升级。

(三)双汇:外资参股下的肉类行业巨头

始于1958年的双汇,2006年引入美国高盛等外资参股,外资一度持有其51%股权,实现实际控制。2024年一季度,双汇销量同比增长8%,冷鲜肉、预制菜等新品在下沉市场渗透率超60%。消费者因“从小吃到大”的品牌记忆选择它,却对其利润中35%归外资股东的情况认知模糊。外资入驻后,双汇冷链技术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得到升级,不过,也出现关闭3家本土研发中心,转而扩大美国猪肉采购的情况,导致本土猪农合作订单缩减30%。

(四)大宝:外资收购后的国民护肤品牌

1985年创立的大宝,2008年被美国强生以23亿元收购。2024年“618”期间,经典SOD蜜在某平台销量破百万瓶,用户评价多围绕“性价比”“情怀”展开。但多数消费者不知被收购后,大宝研发投入缩减60%,价格上涨3倍,利润悉数归属强生。虽然强生的质量管理体系让大宝产品合格率从收购前的95%提升至100%,但品牌发展受到诸多限制,年营收从曾经超10亿元降至如今不足3亿元。

(五)徐福记:“国民零食”的外资控股发展

1992年由徐氏兄弟在东莞创立的徐福记,凭借新年糖果迅速打开市场,成为陪伴三代人成长的“新年糖”代表。2011年,雀巢以17亿美元收购徐福记60%股权,2025年3月,雀巢宣布收购徐福记剩余40%股权,实现全资控股。在雀巢支持下,徐福记近三年产值年均增速8%,2024年营收突破70亿元。通过官宣赵丽颖为代言人、与欧阳娜娜合作等方式,徐福记积极靠近年轻人,实现品牌年轻化 。消费者因“新年糖”的印象和丰富产品线持续购买,较少关注其外资控股情况。目前徐福记在全国拥有8大分部、58个大区、超过3500家经销商,服务超过200万家终端门店,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并出口至多个国家和地区。

(六)太太乐:调味品领域的外资渗透

1988年,荣耀中创立太太乐品牌,通过标准化生产和市场拓展,太太乐鸡精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中国调味品行业的重要品牌。1999年雀巢收购其80%股份,2016年实现全资控股。凭借多年积累的口味优势和渠道基础,太太乐在国内调味品市场占据重要地位,消费者选购时更多关注产品味道和品质,对背后的外资控股情况关注度较低。市场上,其鸡精产品铺货率极高,从大型商超到小型便利店都能轻松买到。但有观点认为,太太乐曾通过营销手段打压竞争对手,比如被指造谣味精致癌,致使莲花味精销量大幅下降。

二、“原中国品牌”在外资控股后仍畅销的核心原因

这些品牌持续畅销是本土情感与商业策略交织的结果,而“消费者对其外资背景的认知不足”是关键因素。

(一)本土情感的深度绑定与利用

1. 历史记忆的消费惯性:哈尔滨啤酒的“百年传承”、双汇的“国民火腿肠”标签、大宝的平价印象等,通过代际消费传递,让消费者将“品牌熟悉度”等同于“民族属性”。据2024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调研显示,60%的中老年消费者选择这些品牌时,误认为“买它就是支持国货”。

2. 文化符号的商业嫁接:金龙鱼的中国龙包装、哈尔滨啤酒的地域文化营销,将品牌与民族文化元素结合,利用消费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弱化外资背景。例如,金龙鱼在春节期间推出“龙年定制款”,强化文化符号,回避资本属性。

3. 生活场景的高频渗透:经过多年布局,这些品牌融入老百姓日常生活场景,高频使用让消费者忽略其背后资本属性。双汇火腿肠在中小学食堂长期供应,让“国民品牌”认知代代相传。

(二)外资的本土化运营策略

1. 产品层面的本土适配:双汇根据南北方口味差异调整香肠配方,金龙鱼推出适合中式爆炒的花生油,通过优化产品适配性强化“懂中国市场”的形象,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同时模糊了外资掌控本质。

2. 渠道的全面覆盖:金龙鱼经销商网络下沉至乡镇超市,双汇冷链物流直达县域市场。在偏远农村小卖部,金龙鱼食用油上架率超90%,使消费者“随时随地能买到”,进一步固化“身边的本土品牌”认知。

3. 营销的情感引导:哈尔滨啤酒赞助冰雪节、双汇参与地方保供,通过绑定本土事件传递社会责任感。但品牌宣传中往往弱化外资背景,甚至暗示“民族企业担当”,造成认知误导。

(三)消费者对“外资控股”的认知盲区

1. 信息获取门槛高:企业股权结构、利润分配等信息多藏于工商公示、外文财报等专业渠道,普通消费者难以便捷查询。2024年某电商平台调研显示,超70%的受访者表示“从未主动查询过品牌的资本背景”,主要原因是“不知道去哪里查”“查起来太麻烦”。

2. 品牌信息披露不充分:金龙鱼官网对ADM控股情况仅在“投资者关系”栏目以英文披露,大宝包装未明确标注“强生旗下”,部分企业信息披露存在“选择性呈现”,造成信息差。

3. 消费决策的关注点偏差:80%的消费者购买时优先考虑价格、品质和便利性,对“股权结构”关注度较低。某超市随机采访显示,仅12%的顾客能准确说出常购品牌所属公司,使外资品牌在消费者“低关注”中维持市场热度。

三、深度反思:本土品牌发展的教训与公开真相的路径

(一)优秀品牌被外资控股的多重启示

1. 品牌控制权与产业链安全的平衡:外资控股后,品牌战略常向海外股东利益倾斜,可能引发产业链局部失衡。如双汇关闭本土研发中心、缩减本土猪农订单,大宝改用外资全球采购体系,影响本土原料供应商。但外资也带来技术升级,如金龙鱼推动油脂精炼技术进步、提升行业标准,哈尔滨啤酒引入先进酿造设备提升酒质稳定性。这警示本土品牌要重视控制权,合理利用外资技术。

2. 经济利益分配与本土发展的博弈:外资控股品牌利润部分流向海外,影响本土再投资,如金龙鱼60%利润流向美国ADM,双汇外资股东分红可观。但外资企业通过纳税、创造就业等贡献本地经济,2023年金龙鱼在华纳税超50亿元,直接雇佣员工5万人。需客观看待外资经济影响,寻求利益平衡。

3. 品牌文化价值的保护边界:外资品牌利用中国文化符号营销,存在过度商业化风险,可能削弱品牌文化主体性。如某外资控股老字号月饼品牌为迎合海外市场改变传统馅料,引发“文化变味”质疑。品牌文化符号使用应尊重本土传统,守住文化价值底线。

(二)向公众说明真相的具体路径与认知引导

1. 建立清晰的信息披露标准

- 监管层面:市场监管总局出台《消费品品牌信息披露指南》,要求企业在产品包装背面(面积不小于10%)、官网首页显著位置,以简体中文标注“实际控制方”“主要股东国籍”等信息,如“本品牌由XX国XX公司控股”。对隐瞒信息企业,处以年销售额0.5%-1%的罚款。

- 执行细节: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披露模板”降低操作成本;对历史悠久品牌,允许同时标注“创立于中国”“现为XX公司旗下”,兼顾历史与现状。

2. 搭建便捷的公众查询平台

- 行业协会牵头:由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各行业协会,建立“品牌资本背景查询平台”,整合工商登记、股权变更等权威数据,支持扫码查询(包装印专属二维码)、关键词搜索。平台信息每季度更新,确保时效性。

- 数据来源:对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市公司年报等官方渠道,保证信息权威,避免错误引导。

3. 加强消费者的理性认知引导

- 学校教育:在中小学“社会与实践”课程中加入“品牌与资本”单元,通过案例讲解,培养学生商业认知。

- 媒体科普:主流媒体制作“品牌背后的资本”系列短视频,用动画解析股权结构,在抖音、微信等平台传播,设定累计播放量达10亿次以上的目标。

- 社区宣传:在超市、社区公告栏张贴“品牌信息查询指南”,帮助中老年消费者使用查询工具,缩小认知代沟。

这些被外资控股的“原中国品牌”是全球化浪潮中的复杂样本。向公众说明其资本背景,旨在构建“信息透明、理性选择”的市场环境,让消费者基于完整信息消费,让本土品牌在公平竞争中成长,让外资品牌在尊重本土的前提下实现“良性共生”,形成“消费者受益、产业进步、市场健康”的多方共赢格局 。(全文完)

来源:玄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