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野景点”主要指未经正式开发、未纳入正规管理、不向公众开放的自然景点,通常缺乏基本的安全保障和救援条件。其中一些完全没有旅游管理主体,也有不少位于正规景区周边,不过属于景区划定的“禁入区域”,是否越界探险就在游客一念间。
游客进入未开放山区露营遭遇山洪,擅闯自然保护区禁入区域意外遇险……据新华社近日报道,一些网红“野景点”成为“夺命秘境”,游客遇险遇难事件频发。
“野景点”主要指未经正式开发、未纳入正规管理、不向公众开放的自然景点,通常缺乏基本的安全保障和救援条件。其中一些完全没有旅游管理主体,也有不少位于正规景区周边,不过属于景区划定的“禁入区域”,是否越界探险就在游客一念间。
很多“野景点”在网络上“一传十十传百”,为人们所熟知,逐渐出现了网红打卡效应。然而,一些夸张的、片面的营销宣传,让游客对自由与美景的向往,盖过了对人身安全的重视。当下,不少景区都由旅游开发公司、文旅集团等建设管理,这些运营主体属于企业,以盈利为目的。面对热度、流量可能带来的收益,一些景区运营企业放任舆论发酵,将“野景点”当成噱头为自身景区“引流”,也有部分旅游企业甚至直接将探秘“野景点”作为旅游产品推广销售。
如果一个景区、一家旅游企业被打上了“为了流量牺牲游客安全”的不良标签,其品牌形象、经济利益也将受损。因此,探秘遇险的警钟,不只是敲给游客听的,也是敲给景区等旅游企业听的。
在流量诱惑与安全责任的天平上,旅游企业应该如何平衡?其实可以在“疏”与“堵”两方面下功夫。
“疏”是将“野景点”转化为安全有序的“正规景点”。今年初,针对以奇险著称、成为“野游”热门地的箭扣长城,北京怀柔文旅局方面表示将围绕修缮工作对游客推出展示点段,提供游览路径,这为地方和旅游企业提供了新思路。游客热衷探险的背后,是大众旅游需求的日渐多样化、个性化。美丽又安全的景观自带“流量”,新景区的开放、安全“轻探险”产品的推出,会给相关企业带来新增收益。当然,新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企业运营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等多方面都需切实提升,真正满足游客的高要求。
“堵”是对于周边暂不具备转化条件的未开放区域,已有景区要在构建安全屏障上投入更大精力。比如,在景区边缘等可能出现擅闯事件的地带,加装拦截有效的防护栏,设置更加醒目的警示牌,清晰播放提示广播,安排工作人员巡逻值守。此外,也可引入智慧安全监测系统,在游客购票或景点宣传环节加强安全教育,对网络上“野景点”的不当营销内容及时予以纠正回应等等。用这些有形和无形的安全屏障,防患于未然,共同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景区和游客等各相关方减少麻烦。
风景线虽美,安全底线更重。相关企业应主动作为,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构筑更加安全优质的旅游生态,让户外秘境不再是“夺命陷阱”,成为人们心中真正的“诗与远方”。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