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资料来源:《地藏菩萨本愿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等佛教典籍
地藏王菩萨以“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震撼十方法界,在无数典籍中都记载着这位大菩萨的慈悲智慧。
很少有人知道, 地藏王菩萨曾经专门开示过关于修行人梦境的深奥法门 。
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记载,当修行人在睡梦中遇到特定的两种场景时,往往预示着修行已经到达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究竟是哪两种梦境能够成为修行转折的征象?
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修行密意?
话说唐代开元年间,终南山下有一座千年古刹普济寺。
寺中住持智空大师,年逾七旬,修行五十余载,在当地享有极高声望。
这年深秋,一位名叫慧明的年轻行脚僧来到普济寺挂单。
慧明虽然出家已有十年,但心中总有困惑难解,听闻智空大师修为深厚,便鼓起勇气前来求教。
“师父,弟子有一事不明,特来请教。”
慧明恭敬地向智空大师行礼。
智空大师缓缓睁开双眼,目光慈祥如春风拂面:“善哉,善哉。有何疑惑,不妨直言。”
慧明整理了一下僧袍,神色略显焦虑:
“弟子近来精进修行,日日诵经坐禅,夜夜忏悔发愿。”
“只是这两个月来,时常做一些奇异的梦,梦中情景清晰如真,醒来后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弟子不知这是业障现前,还是别有深意?”
智空大师微微点头:“ 梦境确实能反映修行的状态,甚至可以说是修行境界的一面镜子 。”
“你且详细说说都梦到了什么?”
慧明沉思片刻,开口道:
“ 第一种梦境,弟子总是梦到自己在一片漆黑的地方,四周伸手不见五指,脚下似乎是无底深渊 。”
“正当恐惧之时,忽然远处出现一点光明,那光越来越亮,如同明灯照亮黑暗。”
“弟子便循着光明前行,心中渐渐安定下来,最后整个人都被光明包围。”
“第二种梦境更是奇特,”慧明继续说道:
“ 弟子梦到自己站在一面巨大的镜子前,镜中的影像不是现在的自己,而是种种过往的场景 。”
“有时是幼年时的模样,有时是刚出家时的青涩,有时甚至看到一些自己从未经历过的情景。”
“最奇怪的是,镜子慢慢变得模糊,最后完全变成了清澈的水面,什么也照不出来。”
“那种感觉就像是所有的过去都消失了,只剩下一片清净。”
智空大师听完,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之色。
“善哉!慧明,你可知这两种梦境的真正含义?”
慧明摇摇头:“正是不解,才来求教师父。”
智空大师缓缓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望着远山云雾缭绕:
“昔日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曾为地藏王菩萨印证无量功德。”
“据我所知, 地藏菩萨曾对弟子们开示过关于修行梦境的殊胜法门 。”
“你今日所说的这两种梦境,正是修行到达转折点的重要征象。”
“转折点?”慧明惊讶地问道。
“正是。”智空大师转过身来,神色变得庄重:
“ 第一种梦境,黑暗中见光明,寓意着你的无明烦恼开始破除,菩提智慧开始显现 。”
“《地藏经》中有云:‘若有众生,志心归依地藏菩萨,念其名号,恭敬供养,乃至以水一盏,香一炷,一日一夜求愿,菩萨即现无边身,为其说法,令其离苦。’”
“你梦中的光明,正是菩提智慧的显现,说明你多年的修行已经开始开花结果。”
慧明听得入神,连忙问道:“那第二种梦境呢?”
智空大师抚须而笑:
“ 镜中观己,水月无痕,这是我执开始松动,开始体悟无我境界的征象 。”
“《金刚经》中佛陀开示:‘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你梦中的镜子,先是照出种种过往,最后归于清澈无物,正说明你开始体悟到诸法无我的甚深道理。”
慧明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弟子还以为是魔障扰心呢。”
智空大师摇摇头:
“修行路上,凡有所现,皆有因缘。”
“ 地藏王菩萨慈悲,常以种种方便度化众生,这两种梦境正是菩萨给你的加持和指引 。”
“你能在梦中得此征象,说明你的修行已经从持戒精进的初级阶段,开始向定慧并修的高深境界转化。”
“师父,弟子愚钝,能否再详细开示一二?”慧明虔诚地请教。
智空大师点点头,示意慧明坐下:
“既然如此,我便将当年从五台山一位大德那里听来的珍贵开示分享与你。”
“那位大德曾说, 修行人的梦境大致可分为三类:业梦、愿梦、觉梦 。”
“业梦多为过去世的业力所现,往往混乱无序,充满恐惧和烦恼。”
“愿梦则是修行人的宏愿所感,多有瑞相显现,如见佛菩萨、听闻妙法等。”
“ 觉梦最为殊胜,是觉性开始苏醒的表现,梦境清晰有序,充满智慧和启示 。”
“你所梦到的这两种情形,正属于觉梦的范畴。”
“ 第一种黑暗见光明的梦,在佛法中称为’破暗显明’,说明你多年来的念佛诵经、持戒修行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善根 。”
“内心的无明开始被智慧之光照破,这是从散乱心向专注心转化的重要征象。”
“就像一个人在黑暗的房间里待久了,突然有人点亮了灯,虽然刚开始会觉得刺眼,但很快就会感到光明和温暖。”
慧明听得专注,不敢有丝毫懈怠。
智空大师继续说道:
“ 第二种镜中观己、水月无痕的梦,更为深刻,这表示你开始体悟到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虚幻性 。”
“《华严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你梦中的镜子,正是这种如梦如幻观照的体现。”
“当镜子最后变成清澈的水面,什么也照不出来时,这就是《心经》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境界。”
就在这时,寺外传来阵阵晚钟声,夜色渐深。
智空大师起身准备休息,却见慧明还有话要说的样子。
“师父,弟子还有一事相询。”
“这两种梦境之后,弟子总感觉修行状态有所变化,但又说不清楚是什么变化。”
“有时打坐时,心特别容易安静下来,仿佛有一股清凉的力量在心中流淌。”
“有时诵经时,仿佛能体会到经文的深意,不再只是念字而已。”
“这是否也与梦境有关?”
智空大师停下脚步,深深地看了慧明一眼:
“这正是我要告诉你的关键所在。”
“ 地藏王菩萨的开示中提到,当修行人梦到这两种场景后,日常的修行方法和心态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
“因为你已经从一个阶段跨入了另一个阶段,如果还用以前的方法,就像是用小学的学习方法去学大学的课程,必然会感到吃力。”
慧明急切地问道:“那弟子应该如何调整呢?”
智空大师微微一笑:“这个问题的答案,涉及到修行的核心机密。”
“明日你若能在地藏殿中虔诚礼拜地藏王菩萨一百零八拜,诚心忏悔,或许能得到更深的感应。”
“到时候,我会将地藏王菩萨关于修行转折期的完整开示告诉你,那里面不仅有调整方法,还有更深层的修行密意。”
说完,智空大师双手合十,缓缓离去,留下慧明一人在月光下沉思。
慧明望着智空大师的背影,心中既兴奋又忐忑。
他知道明天将会听到更加珍贵的开示,但同时也明白,这意味着他的修行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夜深了,慧明在自己的禅房中静坐,回想着今天的对话。
这两种梦境到底隐藏着怎样更深层的修行密意?
智空大师明天要告诉他的完整开示又会是什么?
而地藏王菩萨关于修行转折期的核心机密,又将如何改变他今后的修行道路?
次日清晨,慧明按照智空大师的指示,在地藏殿中虔诚礼拜地藏王菩萨一百零八拜,每一拜都真心忏悔,祈求菩萨加持。
礼拜完毕后,他再次来到智空大师面前,只见大师神色庄严,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既然你已经做好了准备,我便将地藏王菩萨关于修行转折点的完整开示告诉你。”智空大师正色道。
“ 地藏王菩萨曾开示说,修行人若在梦中遇到’破暗显明’和’照见本性’这两种场景,说明已经从’外修’阶段进入了’内证’阶段,这是修行路上的重要分水岭 。”
智空大师详细解释道:
“ 第一种梦境’破暗显明’,象征着修行人的’能观之智’开始觉醒 。”
“过去你们修行,多是依靠外在的经文、仪轨、规则来约束身心,这叫做’依他起修’。”
“但当你梦到黑暗中见光明时,说明你的内在觉性开始苏醒,不再完全依赖外在的引导,而是开始有了自己的觉察力。”
“这就像是一个人从需要别人点灯照路,逐渐过渡到自己内心就有光明一样。”
“ 第二种梦境’照见本性’,则表示’所观之境’开始清净 。”
“镜中观己,最后归于无相,这说明你开始真正理解《心经》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道理。”
“过去你看到的种种现象,无论是自己的身体、情绪,还是外界的人事物,都觉得是实实在在的。”
“但现在你开始体悟到,这些其实都如镜中花、水中月,当体即空。”
慧明听得入神,不禁问道:“师父,那这种转折具体意味着什么呢?”
智空大师微笑道:
“ 意味着你的修行从’修有为法’开始向’证无为法’转化 。”
“过去你诵经、拜佛、持戒,这些都是有为法,是为了积累功德、消除业障。”
“现在开始,你需要在有为法的基础上,逐渐体悟无为法的精神。”
“具体来说, 就是要在日常修行中保持觉照,诵经时不只是念文字,而是要体会经文的法意;拜佛时不只是身体的礼拜,而是要以心印心;持戒时不只是遵守规条,而是要明白戒律背后的慈悲精神 。”
“更重要的是,当你有了这两种梦境后,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方法也要相应调整,要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要在每一次诵经、每一次拜佛中保持清明的觉照 。”
智空大师的声音变得更加庄重:
“ 地藏王菩萨之所以特别开示这两种梦境,是因为很多修行人到了这个阶段会迷惑不解,不知道自己的境界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
“有了这个标准,就像有了指南针,知道自己在修行路上的位置,知道接下来该往哪个方向努力。”
从那以后,慧明按照智空大师的教导,在日常修行中保持觉照,果然感觉到内心越来越清净。
多年后,他也成为了一方大德,常常为后来的修行人开示这个关于梦境的法门。
地藏王菩萨的这一开示,为无数修行人指明了从外修到内证的转折路径,让更多的人在修行的路上少走弯路,早日证得解脱 。
来源:阳光下自在起舞的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