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是个土生土长的成都人,那种离开火锅和麻将就觉得人生缺了点滋味的正宗成都人。
我是个土生土长的成都人,那种离开火锅和麻将就觉得人生缺了点滋味的正宗成都人。
我的嘴巴被川菜养得极其刁钻,眼睛被青城山和都江堰惯得格外挑剔。
所以在我的朋友圈里,旅游的目的地排行榜,前三页都翻不到河南。
不是有偏见,实在是网上那些评价,看得人心里先打了个死结。
什么“千年古都,面目全非”,什么“水席就是一堆汤汤水水”,更别提那些地域黑的段子,张口就来,传得比什么都快。
洛阳,这个名字在我脑子里,就像一张磨损严重的老照片,颜色是灰扑扑的,细节模糊,只剩下一个“古代”的标签。
直到我那个在郑州上大学的发小,在电话里跟我吵了半个钟头。
“林楠,你就是偏见!你来不来?你不来,我跟你说,咱俩这二十多年的感情,就跟塑料姐妹花一样,风一吹就散!”
她在那头吼得声嘶力竭。
我正翘着二郎腿,在阳台上给我的多肉浇水,闻言差点把水浇自己脚上。
“我说周晓晓,你至于吗?为了个洛阳,就要跟我割袍断义?”
“至于!我太至于了!你们这些没来过的人,凭什么听网上瞎说!我告诉你,洛阳比你们成都安逸!”
“嘿!你这话说得,我可就不爱听了啊。”我放下水壶,来了劲,“我们成都的安逸,是刻在骨子里的,你们中原那是奔波,是厚重,能一样吗?”
“你来!你亲自来看看!你来看看什么叫真正的安逸,什么叫历史的底蕴!”周晓晓下了最后通牒,“五一,我洛阳等你,你不来,就是看不起我!”
电话“啪”地挂了。
我捏着手机,哭笑不得。
这丫头,为了个城市,跟我玩上激将法了。
去就去。
我倒要看看,这洛阳到底是被网友冤枉了,还是本来就那么回事。
我甚至有点赌气,在网上订票的时候,专门截了个图,发了条朋友圈:去一个据说很坑的城市探探险,生死未卜,有事烧纸。
下面一堆朋友哈哈哈地回我:勇士,走好!
还有人说:记得去吃水席,回来告诉我们是不是刷锅水。
我看着这些评论,心里那股劲儿更足了。
行,我这个成都的“美食纠察队”,就亲自去会会你们洛阳的水席。
高铁从成都东站出发,穿过无数的隧道和山川,车窗外的绿色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
我的心情,也像是这窗外的风景,从巴蜀的湿润葱茏,进入了一种开阔但略显干燥的未知。
抵达洛阳龙门站,一出站,一股热浪夹杂着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
跟成都那种潮湿的、黏糊糊的热不一样,这里的热,是干爽的,直接的,像个性格直爽的北方汉子。
周晓晓顶着个哪吒头,在出站口拼命朝我挥手,那模样,生怕我被人群拐跑了。
“楠楠!这里!”
我拖着行李箱,笑着朝她走过去。
“你这造型,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是洛阳旅游形象大使呢。”
她一把抢过我的箱子,得意地甩了甩头发:“那必须的!今天,我就是你的专属导游、司机兼保镖!”
我们打车去市区,司机是个很健谈的大叔,一听我的口音,就乐了。
“哟,四川来的妹子啊?欢迎欢迎!来我们洛阳玩,那可是来对地方了!”
我心里还憋着那股劲儿,就故意逗他:“师傅,网上都说洛阳不好玩,您可别骗我。”
司机大叔从后视镜里看了我一眼,非但没生气,反而哈哈大笑起来。
“网上的话,你要是全信,那日子就没法过了!那些人,来洛阳就跟赶集一样,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回头写个评价,说啥也没看着。咱洛阳的美,得用脚走,用心看,得住下来慢慢品!”
他说得坦荡又自信,让我心里那点小小的挑衅,瞬间显得有点小家子气了。
周晓晓在一旁捅了捅我,用口型说:“看吧!”
我撇撇嘴,不说话了。
车子驶入市区,我有点意外。
没有我想象中那种老旧县城的模样,街道宽阔,两旁的梧桐树枝繁叶茂,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
高楼大厦有,但不多,更多的是那种保留着八九十年代风格的建筑,红砖墙,绿窗框,透着一股子从容不迫的劲儿。
这感觉,不像一个急于奔向未来的城市,更像一个安然活在自己节奏里的生活家。
“怎么样?跟你们成都比,是不是没那么洋气?”周晓晓问我。
“嗯……确实没那么‘网红’。”我实话实说,“但挺干净的,感觉很舒服。”
“这就对了!”她打了个响指,“洛阳的美,不在皮相,在骨相。”
酒店安顿好,周晓晓神神秘秘地拉着我,说要带我去吃顿好的,给我接风洗尘。
我心里门儿清,这丫头憋着坏呢,肯定是要带我去吃水席,想一举击溃我的心理防线。
果不其然,她带我到了一家看起来很有年头的老店,红漆的招牌上写着“真不同”三个大字。
“来,林大小姐,今天就让你见识见识,什么叫‘真不同’!”
店里人声鼎沸,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复杂的香气,不是川菜那种霸道的麻辣,而是一种醇厚的、带着点胡椒和醋香的味道。
我们刚坐下,一个穿着对襟衫的服务员就麻利地送上了菜单和茶水。
周晓晓把菜单推到我面前:“你来点,别客气,今天我请客。”
我看着菜单上那些菜名,“牡丹燕菜”、“连汤肉片”、“焦炸丸子”……说实话,光看名字,确实想象不出是什么味道。
我心里憋着那股“来都来了,总得试试”的劲儿,故意说:“你们这水席,是不是就是一堆汤啊?喝都能喝饱了。”
这话声音不大,但旁边一桌正在上菜的大叔听见了。
他端着一碗汤,扭过头来,笑呵呵地对我说:“妹子,第一次来吧?咱洛阳水席,讲究个‘吃一道,上一道,热菜都带汤’。这汤可不是刷锅水,都是高汤吊出来的,一口一个味儿!”
他的口音很重,但眼神很真诚,没有一点被冒犯的意思。
我反倒有点不好意思了,脸微微一红。
“大叔,我开玩笑呢。我成都来的,就爱吃点重口味的,怕吃不惯。”
“害!那怕啥!”大叔一挥手,“你尝尝这‘连汤肉片’,酸辣口,开胃得很!保管你吃着得劲儿!”
周晓晓在一旁偷笑,给我点了几个招牌菜。
第一道上来的,就是传说中的“牡丹燕菜”。
一个巨大的汤碗里,白色的萝卜丝细如发丝,堆成一朵含苞待放的牡丹,中间是蛋黄做的花蕊,浇上清澈的高汤,几片火腿丝、鸡丝点缀其间,煞是好看。
说实话,这颜值,就把我镇住了。
我小心翼翼地舀了一勺,萝卜丝入口即化,汤头鲜美无比,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酸和胡椒的微辣,那味道,复杂又和谐,清爽又醇厚。
我愣住了。
这……这跟“刷锅水”有半毛钱关系吗?
这明明是功夫菜啊!
“怎么样?”周晓-晓一脸得意地看着我。
我嘴里还含着那口汤,没顾上回答她,又赶紧舀了第二勺。
太鲜了!
那种鲜,不是鸡精味精调出来的那种直白的、有攻击性的鲜,而是一种食材本身经过长时间熬煮,互相融合,释放出的那种温润的、有层次的鲜。
接下来上的“连汤肉片”,果然如那位大叔所说,酸辣开胃,里面的肉片滑嫩,汤汁浓郁,配上一碗米饭,简直绝了。
还有“焦炸丸子”,丸子是现炸的,外壳酥脆,泡在汤里,吸饱了汤汁,一口咬下去,外软里韧,肉香和汤香在嘴里瞬间爆炸。
我彻底沦陷了。
我这个无辣不欢的成都人,居然被一桌“汤汤水水”给征服了。
我吃得额头冒汗,嘴里不停地发出“嗯嗯嗯”的满足声,完全忘了自己来之前的“豪言壮语”。
周晓晓在一旁给我倒茶,笑得花枝乱颤。
“怎么样啊,林大纠察队?这水席,还行不?”
我放下筷子,端起茶杯喝了一大口,长长地舒了口气。
“行,太行了。”我心服口服,“我错了,我给洛阳水席道歉。这哪是汤汤水水,这简直是把整个中原的醇厚都炖进一碗汤里了。”
那一刻,我心里某个坚固的角落,那块刻着“网上说”的石碑,裂开了一道缝。
吃完饭,我们沿着洛河散步。
晚风吹在脸上,很舒服。河对岸的灯火璀璨,映在水面上,波光粼粼。
很多市民在河边跑步、跳广场舞、遛狗,充满了生活气息。
“感觉怎么样?”周晓晓问。
“挺好的,比我想象中好太多了。”我说,“这里的人,好像都很悠闲,不急不躁的。”
“对啊,”周-晓晓说,“洛阳人就这样。守着这么大个家业,见惯了兴衰荣辱,骨子里有种从容。网上那些人,说我们这里的人‘土’、‘不洋气’,他们不懂,这叫历史的沉淀。”
我看着那些在广场上跳舞的大妈,她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是那么真实,那么有感染力。
我想起了成都的人民公园,那些喝茶、打牌、掏耳朵的大爷大妈,也是这样一副“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的安逸模样。
原来,安逸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成都的安逸,是泡在盖碗茶里的,带着茉莉花的香气。
洛阳的安逸,是炖在老汤里的,透着牡丹花的从容。
第二天,我们的行程是龙门石窟。
对于龙门石窟,我来之前是做过“心理建设”的。
网上很多人说,“就是一堆破石头”、“佛像的头都没了,有啥好看的”、“人又多,体验感极差”。
我抱着“来都来了,总得打个卡”的心态,跟着周晓晓挤进了景区。
然而,当我真正站在那些巨大的石窟面前时,我感觉我的呼吸都停滞了。
太震撼了。
那种震撼,不是看照片、看视频能够感受到的。
是扑面而来的,是让你瞬间失语的。
伊河两岸,悬崖峭壁上,密密麻麻的洞窟,成千上万的佛像,静静地注视着你。
阳光照在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上,祂的面容慈悲又威严,嘴角那一抹神秘的微笑,仿佛看穿了千年的时光,也看穿了你内心所有的纷扰和杂念。
我站在大佛脚下,仰望着祂。
周围人声嘈杂,导游的喇叭声,游客的惊叹声,交织在一起。
但那一刻,我的世界是安静的。
我脑子里什么“网上评价”,什么“拍照打卡”,全都消失了。
我只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历史的浩瀚。
那些佛像,很多确实是残缺的。有的没有了手臂,有的没有了头颅。
但那种残缺,非但没有减损祂们的美,反而增添了一种悲壮的力量感。
你能想象,一千多年前,那些无名的工匠,是如何一锤一锤,一凿一凿,在坚硬的岩石上,开凿出如此精美的造像。
你也能想象,在后来的岁月里,祂们又经历了怎样的战火和劫难。
我看到一个洞窟里,一尊小小的菩萨像,祂的脸被划花了,但身体的姿态依然优美,衣袂飘飘,仿佛下一秒就要乘风而去。
我伸出手,想去触摸那冰冷的石壁,但又缩了回来。
我怕惊扰了这份沉睡千年的宁静。
周晓晓在我身边,也没有说话。
我们俩就这么静静地站着,看着,感受着。
后来,我们沿着栈道,一个一个洞窟地看过去。
有的洞窟里,佛像保存完好,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有的洞窟里,只剩下空空的佛龛,和四壁模糊的刻痕。
我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拿着一个放大镜,在一个很小的洞窟前,看得特别仔细。
我忍不住好奇,走过去问:“老爷爷,您在看什么呢?”
老爷爷抬起头,扶了扶老花镜,指着石壁上一些模糊的刻字,对我说:“闺女,你看,这儿,这是《心经》。字都快磨没了,但还能看出来。古人把经文刻在佛像旁边,是希望佛法能千秋万代传下去。不容易啊!”
他的眼睛里,闪着光。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司机大叔说的话。
洛阳的美,得用心看。
如果你只是走马观花,你看到的,可能真的只是一堆“破石头”。
但如果你静下心来,去看那些线条,去看那些表情,去看那些残缺背后的故事,你会被深深地打动。
从龙门石窟出来,我感觉整个人都被洗涤了一遍。
那种感觉很奇妙,像是跟千年的历史进行了一场对话。
我坐在回去的车上,一言不发,脑子里全是那些佛像的微笑。
周晓晓拍了拍我的手:“被吓到了?”
我摇摇头,又点点头。
“我就是觉得……我们平时活得太着急了。”我说,“每天刷手机,追热点,生怕错过什么。可是在这里,时间好像是静止的。一千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
“所以啊,”周晓晓说,“我让你来洛阳,不是为了让你看风景,是想让你换一种活法,哪怕只有几天。”
晚上,我们去了洛邑古城。
我对这种所谓的“古城”,向来是没什么好感的。
全国各地的古城,好像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卖着义乌小商品市场批发来的“特产”,烤着全国统一价的鱿鱼和臭豆腐。
成都的锦里和宽窄巷子,我都很少去,总觉得商业气息太浓,失了本味。
但洛邑古城,又一次刷新了我的认知。
这里确实也很商业化,有很多汉服体验店、小吃店、文创店。
但它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把“神都”的氛围感,做到了极致。
华灯初上,整个古城被灯光点亮,亭台楼阁,飞檐斗拱,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华美。
满大街都是穿着汉服的小哥哥小姐姐,他们不是在“扮演”,而是很自然地融入了这里的环境。
他们提着灯笼,摇着折扇,在桥上凭栏远望,在水边嬉笑打闹。
那一瞬间,我真的有种穿越回大唐神都的错觉。
我和周晓晓租了两套汉服。
当我穿上那身齐胸襦裙,梳上简单的发髻,走在古城的青石板路上时,我感觉自己整个人都变得不一样了。
脚步会不自觉地放慢,说话的声音会变轻,连身姿都挺拔了许多。
我们路过一个戏台,上面正在唱豫剧,《花木兰》。
那唱腔,高亢、激昂,充满了力量感。
我虽然听不懂唱词,但完全能感受到那种家国情怀和英雄气概。
台下围了很多观众,有老人,有小孩,有像我们一样的游客,大家都听得如痴如醉。
一曲唱罢,掌声雷动。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那些网上说“河南土”的人,是多么的浅薄。
他们不懂,这种“土”,是植根于黄土地的文化自信。
是“当啷啷,一马离了西凉界”的豪迈,是“谁说女子不如男”的铿锵。
我们在古城里逛了很久,吃了一碗胡辣汤,喝了一碗杏酪,还买了一把写着“神都洛阳”的团扇。
周晓晓指着文峰塔,对我说:“你看那座塔,它就在这儿立了几百年,看着人来人往,朝代更迭。我们今天在这里穿着汉服,拍着照,发着朋友圈,对它来说,可能就是一眨眼的功夫。”
我举着手机,对着灯火辉煌的古城拍了一张照片。
我没有加任何滤镜。
因为我觉得,任何滤-镜,都无法还原它万分之一的美。
我把照片发了朋友圈,配的文字是:神都一夜,梦回大唐。晚安,洛阳。
这一次,下面没有了“哈哈哈”和“勇士走好”。
取而代之的,是满屏的“哇,好美!”和“这是哪里?”。
有一个之前说水席是刷锅水的朋友,给我留了言:我收回我的话,我现在就想去喝一碗胡辣汤。
我看着那条评论,笑了。
我知道,我这次洛阳之行,已经不只是为了跟周晓晓赌气,也不只是为了戳破网上的谣言。
我是在为一个被误解、被低估的城市,找回它应有的尊重。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去了白马寺,感受了中国第一古刹的禅意和宁静。
我们去了天堂明堂,体验了武则天时期的恢弘和奢华。
我们还去了洛阳博物馆,看到了传说中的“金缕玉衣”和唐三彩,每一件文物背后,都藏着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
但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反而不是这些著名的景点。
而是一些很小的,很不起眼的瞬间。
是在十字街夜市,那个卖烤面筋的大叔,他一边烤,一边用浓重的河南话跟我们唠嗑,问我们从哪来,玩得开不开心,最后还多送了我们一串。
是在去往关林庙的公交车上,我看到一个年轻人,主动给一位抱小孩的妈妈让座,那位妈妈用标准的普通话说“谢谢”,年轻人却用方言回了句“不碍事儿”,那场景,特别自然,特别温暖。
是在一个老旧的小区里,我们为了找一家传说中很好吃的浆面条店,迷路了。一个正在门口择菜的阿姨,看到我们一脸迷茫,主动走过来,不仅给我们指了路,还非要带着我们走过去,生怕我们再走错。
这些瞬间,就像一块块拼图,拼出了一个我从未在网上见过的,真实的、鲜活的、热气腾腾的洛阳。
这里的人,没有网上说的那么“精明”和“排外”。
他们很朴实,很直爽,很热情。
他们的热情,不是那种程式化的、商业化的笑脸,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把你当成“家来客”的真诚。
他们会因为你的一句夸赞,而笑得合不拢嘴。
他们会为你真心实意地推荐他们觉得好的东西,而不是只想赚你的钱。
他们身上,有种黄土地赋予的厚道和实在。
临走的前一天晚上,周晓晓带我去了一家很有格调的清吧,就在洛浦公园旁边。
她说,要让我看看洛阳年轻人的夜生活。
清吧里,人不多,很安静。
驻唱歌手在低低地唱着一首民谣,声音干净又温柔。
我们点了一杯鸡尾酒,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
“怎么样?”周晓晓晃了晃酒杯,“这几天,对洛阳的印象,有没有颠覆?”
我点了点头,很认真地说:“何止是颠覆,简直是重塑。”
“我来之前,以为洛阳是一个活在历史里的城市,古老,厚重,但可能有点跟不上时代。”
“但我来了之后才发现,它既能守得住千年的历史,也能容得下现代的烟火。它有古老的灵魂,也有年轻的心脏。”
“这里的人,让我感觉特别亲切。他们让我觉得,我不是一个过客,而是一个被欢迎的朋友。”
我说着说着,有点动情。
我拿出手机,翻看着这几天拍的照片。
有卢舍那大佛慈悲的微笑,有洛邑古城璀璨的灯火,有水席上精致的菜肴,有街边小店里热情的笑脸。
每一张照片,都记录着一个真实的、美好的瞬间。
我打开我最早发的那条朋友圈,“去一个据说很坑的城市探探险”。
现在看来,那句话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
我把它删了。
然后,我开始编辑一条新的朋友圈。
我没有用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用什么深刻的道理。
我只是把我这几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原原本本地写了出来。
我写了让我惊艳的水席,写了让我震撼的龙门石窟,写了让我感动的洛阳人。
最后,我写道:
“我是个成都人,习惯了巴蜀的安逸和麻辣。这次,我去了趟河南洛阳。我不得不说,洛阳,比所有网上的评价,加起来还要好一万倍。”
“如果你对一个地方有误解,最好的方式,不是在网上跟人争论,而是亲自去走一走,看一看。”
“用你自己的眼睛,去看它的风景;用你自己的舌头,去尝它的味道;用你自己的心,去感受它的温度。”
“世界很大,偏见很小。不要让别人的嘴,成为你认识世界的眼睛。”
写完,我点击了发送。
那一刻,我感觉无比的轻松和释然。
周晓晓凑过来看了看,朝我竖起了大拇指。
“说得好!就该让那些键盘侠看看,真实的洛阳是什么样!”
手机开始不停地振动,点赞和评论像潮水一样涌来。
我没有细看。
我放下手机,端起酒杯,对周晓晓说:“敬洛阳。”
她也举起杯子,碰了我的一下。
“敬我们二十多年的友谊。”
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坐着,喝着酒,听着歌,看着窗外的夜景。
我知道,明天我就要离开这里,回到我熟悉的成都,回到我的火锅和麻将身边。
但我也知道,有些东西,已经永远地留在了我的心里。
洛阳,这座曾经在我脑海中面目模糊的城市,如今,变得无比清晰,无比立体。
它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桥,每一尊佛像,都像是刻在了我的记忆里。
它的味道,是牡丹燕菜的鲜美,是胡辣汤的浓烈,是浆面条的酸爽。
它的声音,是豫剧的高亢,是洛河的水声,是街头巷尾那一声声亲切的“中”。
它的温度,是司机大叔的健谈,是饭店老板的豪爽,是古城里擦肩而过时,汉服裙摆拂过手臂的温柔。
第二天,我坐上了回成都的高铁。
周晓晓把我送到车站,临别时,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
“记得,常回来看看。”她说。
“一定。”我点点头,眼眶有点湿润。
列车缓缓开动,窗外的洛阳,在我的视线里慢慢远去。
我靠在窗边,脑子里回想着这几天的点点滴滴。
我想,旅行的意义,或许并不仅仅是看风景。
更是为了打破偏见,遇见未知,然后,更好地认识世界,也更好地认识自己。
回到成都后,我的生活回归了正轨。
但我总会在不经意间,想起洛阳。
吃火锅的时候,我会想起水席那温润的鲜美。
逛武侯祠的时候,我会想起龙门石窟那千年的宁静。
在人民公园喝茶的时候,我会想起洛浦公园里那些悠闲散步的人们。
洛阳,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生了根,发了芽。
它让我明白,任何一个城市,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和灵魂,不是几句简单的标签就能概括的。
它也让我明白,保持一颗开放和谦卑的心,是多么重要。
后来,我那条关于洛阳的朋友圈,被很多人转发。
甚至有几个朋友,真的被我“安利”成功,也去了洛阳。
他们回来后,无一例外,都跟我说:“楠楠,你没骗我,洛阳真的很好。”
每当这时,我都会特别开心。
就像自己珍藏的宝贝,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和欣赏。
前几天,周晓晓给我发来一张照片。
是洛阳的牡丹花开了,红的、白的、粉的、紫的,开得热烈又灿烂。
照片下面,她写了一句话:
“林楠,花开了,你什么时候回来?”
我看着那张照片,笑了。
我回她:
“等我,我很快就回来。这一次,不为探险,只为回家。”
来源:栗林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