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大家都觉得糖尿病最可怕的敌人就是嘴巴不老实,管不住饭碗、馋嘴巴甜,吃进去多少就要担心血糖飙多高,但我说一句你可能不爱听的话:真正把糖尿病往深坑里推的,还真不只是吃的问题。
有些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小动作、小习惯,其实比吃几口甜的还更伤,甚至是让病情失控、胰岛功能加速衰竭的关键推手。
到底是哪些事,不经意间就被你“轻易地去做”,却在一点点加重病情,拖垮身体呢?
我见过太多糖尿病患者,来的时候都觉得自己“只是吃多了点”,“运动少了点”,但细细一问,背后藏着的却是一堆被忽略的生活细节。
有的患者血糖控制得起起伏伏,一查饮食其实没出什么大问题,可病情还是反复;有的明明胰岛功能刚开始有问题,没过多久却发展得特别快。
时间久了,我就发现一个规律:真正把血糖搞崩的,往往不是碗里的饭菜,而是一些你觉得“没事吧”的行为。
那些习以为常的小习惯,才是最容易被忽视、但最容易摧毁糖尿病平衡的关键,我看着一个又一个患者在同样的路上栽跟头,不说出来真是于心不忍。
有个患者退休后就天天坐着,不出门也不爱动,结果糖尿病越控越差。
家里人一直觉得他也没乱吃东西,每天清淡饮食不说,还把饭量控制得死死的,但血糖就是忽上忽下,还总觉得人没劲、头发晕,后来检查发现,他胰岛素抵抗比刚确诊时还严重。
很多人以为“运动少”只是个普通问题,补一补、走一走就好了,其实这里头的坑大得很,关键不是动得少,而是坐得太久。
这个久坐,不光指的是你在办公室里一坐就是八个小时,更是那种“动一下嫌麻烦、能坐就不站”的状态。
其实连续坐着超过7小时的人群,哪怕每天抽出一小时去走走,也没办法完全抵消久坐带来的胰岛素抵抗风险。
其实当你久坐不动时,肌肉基本处于“关机”状态,尤其是下肢大肌群,它们本来是帮忙摄取血糖、分解葡萄糖的“主力军”,现在一动不动,血糖就在血液里打转,胰岛素自然就用得更多。
这种慢性消耗胰岛素的状态,时间一长,就让原本还能对付的血糖变成了“打不动的仗”。
你有没有注意过,有些人糖尿病控制不好,不是因为吃得多,而是因为“想得多”。
有个患者她每天看起来云淡风轻,但就是习惯把所有不开心的情绪都压在心里。
她自己都说:“年轻的时候再难我也咬牙扛着。”这种性格,听起来好像很坚强,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这其实是种慢性自毁。
其实慢性心理压力会促使身体持续释放皮质醇,这种激素是人体面对“威胁”时产生的防御反应。
但长期高皮质醇,会让血糖上升、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还会打乱血糖的昼夜节律。这不是什么心理安慰的问题,而是实实在在的生理反应。
那位患者就是这样,吃得清淡、运动也做得勤,可血糖一直控制不稳。
直到她有次突发急性胰岛功能失调,住进医院,我们才追问出她最近几个月因为家庭矛盾压力特别大,每天晚上都睡不好觉,白天还强撑着不让别人发现。
这个“强撑”,其实就是在默默加速胰岛的崩溃,她住院后接受了简单的心理疏导,同时让她开始每天记录情绪日记,不为别人看,只为自己释放压力。
出院后她坚持了两个月,结果再去复查,血糖曲线不再大起大落,心率也稳定了,这不是吃出来的问题,是心里窝出来的伤。
糖尿病患者对“熬夜”这俩字早已耳熟能详,但今天我要说的不是你睡得多晚,而是你睡得有多不规律。
有一个患者,每天凌晨三点睡,第二天中午十二点才醒,自称“睡够了”,但血糖就是像过山车一样,时高时低,连着测一周都找不到规律。
我们常说睡眠对内分泌有影响,但很多人误以为只要“睡够八小时”就没问题了,其实真正影响血糖的,是你有没有规律作息,是否跟着昼夜节律在走。
其实人体的胰岛素分泌与褪黑素水平挂钩,而褪黑素又依赖昼夜节律,当你晚睡晚起、日夜颠倒时,胰岛素分泌就像被调乱闹钟的厨房电饭煲,饭还没到点,火就灭了。
那个年轻人后来开始把作息调整回晚上11点睡、早上7点起,刚开始整整一个月都睡不着,但靠着吃点复合维B、泡脚、睡前不用手机,慢慢把生物钟拉回来了。
两个月后他自己都说,没改饮食,没换药,血糖就明显稳定下来,而糖尿病这病,就是这么倔脾气:你哪怕吃对了,睡错了,也白搭。
有个患者,确诊糖尿病后该开的药都开了,该叮嘱的都叮嘱了,但他偏偏有个毛病——不爱按时复查。
理由很简单:“我感觉挺好的,没啥变化,就没去查。”结果一年后,他的血糖虽没高出太多,但糖化血红蛋白已经蹭蹭往上走,还出现了轻度视网膜病变。
这种变化,肉眼是看不见的,等他自觉到模糊、手抖,已经晚了一步。
这类“感觉还行就不查”的做法,真是糖尿病最大的隐形杀手之一,其实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做到每三个月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每半年一次尿微量白蛋白筛查,其并发症风险可降低不少。
因为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展的代谢性疾病,它很多时候不是一夜之间变严重的,而是一点一点拖出来的。
早期的小损伤,比如神经末梢的微炎症、视网膜的轻度渗漏、肾脏的过滤率变化,都是在你“没感觉”的阶段悄悄出现的。
那位患者后来后悔得直拍大腿,说如果那年按时去复查,眼睛现在可能还不会模糊,他这不是吃出来的问题,而是“拖”出来的麻烦。
糖尿病不是嘴里一口一口吃出来的,而是生活一寸一寸活出来的,饮食当然重要,但真正把人拖进深渊的,往往是那些你不当回事的小动作、小习惯。
坐太久、睡不稳、压情绪、拖检查、乱补品,这些事你可能每天都在做,却从没意识到它们正一天天“鞭打”着你的胰岛。
所以啊,我总说一句话:糖尿病不是治,是养,养得对才能稳得住,养得错就是一步错步步难,哪怕只改掉一个习惯,也算是给自己的身体争取了一次喘息的机会。
咱这把老骨头不图别的,就图你们别走我那些病人走过的老路,而血糖不是控制出来的,是一点一滴过日子里熬出来的清醒。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预防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吴霜,2型糖尿病合并肝损伤及其运动干预研究进展,第二届陕西省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专题九),2024-06-18
来源:蔡医生健康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