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十堰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2病区余永桂团队,成功为一名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实施超显微颈深静脉淋巴管吻合术,通过改善患者大脑淋巴液引流,减轻大脑异常蛋白沉积,显著改善了患者的认知功能。
(通讯员 余欢欢)近日,十堰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2病区余永桂团队,成功为一名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实施超显微颈深静脉淋巴管吻合术,通过改善患者大脑淋巴液引流,减轻大脑异常蛋白沉积,显著改善了患者的认知功能。
术前MDT团队全面评估患者
79岁的李女士(化姓)5年前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近一年来病情急剧恶化。据家属介绍,患者已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不仅无法进行语言沟通,甚至连最基本的吃饭和大小便都需要80岁的老伴照料。更令人担忧的是,患者一旦外出就会迷失方向,无法自行回家。
在传统治疗方案收效甚微的情况下,患者家属慕名来到十堰人医创伤骨科2病区寻求帮助。接诊后,副主任医师王小涛为患者完善相关检查,确诊为重度阿尔茨海默病,生活自理能力和认知能力严重受损。面对这一严峻情况,科主任余永桂立即组织神经内科、检验科、影像科、手术室、麻醉科等多学科团队(MDT)进行全面评估和讨论,最终决定采用创新的颈深静脉淋巴管吻合术进行治疗。
手术当天,在麻醉科主任冉然及手术室护士长胡洪涛的全力支持下,由王小涛、刘培超、潘冬等医生组成的手术团队,在超显微镜辅助下,成功为患者实施了双侧颈部的4个淋巴结区域的淋巴静脉吻合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术后第三天,患者病情即出现显著改善。据家属反馈,患者不仅能够记起女儿的名字,语言交流能力也有所提升。“手术后,我妈妈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眼神有光了,能够主动和我们交流,逻辑更清晰了;术前不会使用吸管,术后能够自己使用吸管喝水;术前不知道自己要解大小便,术后知道自己要解大小便了。这些改变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减轻了我们家属照料的负担。”家属激动地表示。
余永桂主任介绍,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进行性发展、不可逆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最新研究表明,该病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与脑内淋巴系统回流受阻有关,这导致代谢废物如β-淀粉样蛋白(Aβ)、Tau蛋白等在脑组织中沉积。颈深静脉淋巴管吻合术是一种新型的超显微外科技术和微创手术,其原理在于重新连接阻塞的淋巴管至颈部附近的静脉,以便将患者脑部积累的毒性蛋白通过淋巴系统进行代谢,从而减少代谢废物的堆积,延缓病情发展。
“颈部深静脉淋巴吻合术的成功应用,为患者和家属带来了新的曙光。我们期待这一技术能够不断完善,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余永桂主任表示。
下一步,十堰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2病区团队将继续秉承“精准医疗人文关怀”的理念,以创新技术为纽带,联合神经内科、检验科、影像科、手术室、麻醉科等多学科成立AD超显微MDT团队,为患者提供全周期的管理。通过术前多模态评估、术后个体化认知康复等措施,确保治疗全程精准可控,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若您或家人正受阿尔兹海默病困扰,欢迎致电咨询:
创伤骨科2病区副主任医师王小涛0719-8637636/637
来源:十堰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