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被人瞧不起,不要讨好,牢记鬼谷子的三句话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2 00:43 1

摘要:心理学研究显示,超过60%的人际困扰源于"被轻视感",而其中近八成的人会选择讨好或退缩。正如卡夫卡所言:"你不必试图赢得每个人的认可,因为有些人注定不会认可你。"

心理学研究显示,超过60%的人际困扰源于"被轻视感",而其中近八成的人会选择讨好或退缩。正如卡夫卡所言:"你不必试图赢得每个人的认可,因为有些人注定不会认可你。"

这种迎合他人的行为模式,在当代社会愈发普遍,我们习惯用他人的目光丈量自身价值,用讨好换取短暂的安全感。

然而两千年前的谋圣鬼谷子早已洞悉人性本质,他留下的三句箴言,为困于他人眼光中的现代人提供了一条破局之道。

《道德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所谓潜谋,乃是暗中谋划,不露形迹;不争不费,则是不与人争竞,不费大力气而能得胜。这样的胜利,没有赢家的得意洋洋,也没有输家的羞愤难当,仿佛事情本该如此。

潜谋于无形,其妙处在于谋划时不露声色,施行时不着痕迹。如同高手弈棋,看似随意落子,实则早已算定十步之外的局势。这般谋划,不激起对手警觉,不引发无谓抵抗,自然省力省事。

公元前12世纪,希腊联军围攻特洛伊城长达十年之久,始终无法攻克。最后,奥德修斯想出了一条妙计。

希腊人制造了一匹巨大的木马,留在城外,假装撤兵。特洛伊人将木马作为战利品拖入城中庆祝胜利。当夜,藏在木马中的希腊精英士兵悄悄溜出,打开城门,里应外合攻陷了特洛伊。

希腊人没有继续强攻,那是"争"且"费"的做法,而是将自己的计谋隐藏在看似无害的礼物中,最终取得了十年强攻未能取得的胜利。这则西方经典故事完美诠释了何为"不争不费"而胜。

正因为其“无形”,所以能规避对抗、减少消耗;正因为其“不争”,所以能凝聚资源、专注发展;最终,因其遵循“道”与“势”,故能“不费”而“常胜”。

若能悟得此道,处世自然从容,行事自然高效,无需轰轰烈烈,自能成就大事。无形之谋,不争之胜,看似柔弱,实则刚强;看似无为,实则无不为。

《增广贤文》: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富贵人。”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似乎成了天经地义之事。富贵者门庭若市,非因其人多么可敬可爱,实因其位可攀可附;贫贱者门可罗雀,亦非因其人多么可厌可憎,实因其位无可利用。

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初次游说秦国失败,潦倒归家。

「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家人见他穷困潦倒,连饭都不愿给他做,父母也不愿与他说话。

苏秦受此刺激,发愤苦读,「头悬梁,锥刺股」,终学有所成。后成功游说六国合纵抗秦,佩戴六国相印,衣锦还乡。

这次回乡,场面截然不同:父母闻讯,清道三十里迎接;妻子侧目而视,侧耳而听;那位曾经不给他做饭的嫂子,更是「蛇行匍匐」,跪地谢罪。

苏秦笑问嫂子:「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子回答得直白透彻:「以季子之位高而多金也。」

一人之身,富贵贫贱间,家人态度天壤之别,正是「世态有炎凉,人情逐势利」的生动写照。

在自然状态下,人的生命是“孤独、贫困、污秽、野蛮而短暂的”,人的首要本能是自我保全。这种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是社会形成契约的原因,也隐含了人际间势利的种子。

贾府鼎盛时,“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宾客络绎不绝。一旦获罪抄家,则“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往日亲故避之不及。

清代名臣张廷玉有言:"处世不必与俗同,亦不必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必令人憎。"

处世之圆,非圆滑世故,而是圆融通达。修身正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内心自有定力,不为外境所转。

识人明方能知人善任,谋事精方可成事有方,处世圆才能周旋有余,修身正乃立身之本,悟道深则是智慧终极。

五维俱全,方能在这个复杂世界中既保持内心的澄明与坚定,又能够从容应对外界的万千变化,最终达到孔子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

一、识人明:鲍叔牙与管仲的千古知音

春秋时期,管仲与鲍叔牙合伙经商,管仲总是多分利润;管仲三次参军三次逃跑;管仲辅佐公子纠失败被囚。在常人看来,管仲贪财、怕死、无能。

然而鲍叔牙却看得明白:"管仲多分利是因为家贫,不是贪婪;临阵逃脱是因为家有老母需要奉养,不是怯懦;辅佐公子纠是各为其主,不是无能。"

更令人惊叹的是,当鲍叔牙辅佐的公子小白(齐桓公)继位后,鲍叔牙不仅没有排挤管仲,反而力荐这个"政敌"担任宰相,自己甘居其下。鲍叔牙说:"君欲霸王,非管仲不可。"

果不其然,管仲为相后,助齐桓公成就霸业,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鲍叔牙之"识人明",不仅成就了管仲,更成就了齐国的霸业。这才是真正的知人善任,慧眼识珠。

二、谋事精:郭子仪单骑退回纥

唐朝中期,名将郭子仪曾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赫赫战功。晚年时,叛将仆固怀恩勾结回纥、吐蕃联军三十万来犯,京城震动。

当时郭子仪已退休在家,危急时刻被重新启用。他分析形势后,决定采取"谋事精"的策略:利用过去与回纥将领的交情,分化瓦解联军。

年近七十的郭子仪单骑赴回纥大营。回纥兵初见疑为陷阱,严阵以待。郭子仪卸甲弃枪,从容而行。回纥将领认出果真是郭令公,纷纷下马跪拜。

郭子仪设宴款待,席间晓以利害:"大唐待回纥不满,为何背盟相助叛臣?若现在转而助唐击吐蕃,既可全两国之好,又可获丰厚赏赐,岂不美哉?"

回纥将领被说服,转而与唐军合击吐蕃,大获全胜。郭子仪精于谋事,不费一兵一卒化解了一场天大危机,堪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范。

三、处世圆:孙叔敖的遗训智慧

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临终前,对儿子说:"楚王若封你领地,千万不可接受肥美之地。楚越之间有处叫'寝丘'的地方,土地贫瘠,地名不祥,楚人不惧,越人不信。唯有此地可长久保有。"

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要封其子肥美之地,其子遵嘱婉拒,只请封寝丘。结果后来其他受封肥美之地的贵族后代多因争夺失地,而孙叔敖子孙却因守贫瘠之地而得以世代传承。

孙叔敖的"处世圆"体现在:深知"利刃易折,美地易争"的道理,懂得在名利面前保持清醒,以退为进,以不争为争。这种圆融处世之道,既保全了家族,也体现了人生大智慧。

四、修身正:袁了凡的改变命运

明代袁了凡年轻时遇孔先生,将其一生运势算定:何时中科举、得何官职、何时寿终,甚至无子嗣等。此后二十年,袁了凡的人生果然如算命所说,分毫不差。

他因此心灰意冷,认为命运天定,努力无用。后遇云谷禅师点拨:"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一切福田,不离方寸。"

袁了凡幡然醒悟,开始修身改过:日行善事,克己复礼,广积阴德。结果原本算定无子却得子,算定五十三岁寿终却活到七十四岁,算定只能当县令后来却官至兵部职方司主事。

他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了凡四训》,阐明"修身正"可改变命运的真理。修身养性,积善改过,确实能够超越命运的局限。

五、悟道深:王阳明的龙场悟道

明代大儒王阳明因得罪宦官刘瑾,被贬至贵州龙场驿站。那里瘴疠横行,夷汉杂处,环境极其艰苦。

在极端困顿中,王阳明日夜思考:"如果圣人处此境地,会有何作为?"他反复研读经典,省察自身,思考格物致知之理。

一天深夜,他忽然顿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他领悟到:人人心中都有良知,天理就在人心之中,不必向外寻求。由此创立"致良知"的心学体系。

王阳明在极端困苦中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反求诸己,最终悟出人生大道。这种"悟道深"的境界,使他不仅超越了个人困境,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来源:处世大讲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