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快递,打开一看,是阮祥燕教授团队寄来的新书《拉贝与中国》。更令我惊喜的是,书的扉页上有阮老师和她多年的国际合作者托马斯·拉贝教授的亲笔签名。捧着这本沉甸甸的著作,我不禁回忆起2019年在北京妇产医院做“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的时光,那时我就跟
2025年9月1日 星期一 天气晴朗
今天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快递,打开一看,是阮祥燕教授团队寄来的新书《拉贝与中国》。更令我惊喜的是,书的扉页上有阮老师和她多年的国际合作者托马斯·拉贝教授的亲笔签名。捧着这本沉甸甸的著作,我不禁回忆起2019年在北京妇产医院做“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的时光,那时我就跟随阮祥燕教授学习,经常在她的诊室里听到关于拉贝家族的故事。
《拉贝与中国》这本书由托马斯·拉贝教授编写,阮祥燕教授带领她的研究生团队翻译而成。 该书利用约翰·拉贝的日记手稿及其亲友提供、授权使用的相关文献,完整反映了约翰·拉贝在中国30年的经历,以及拉贝家族与中国绵延至今的友谊。 书中不仅从多方面、多角度记录了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还可从中解读约翰·拉贝当年壮举的思想基础和情感依据。
翻阅这本书,我仿佛又回到了跟着阮老师学习的那些日子。她经常向我们讲述约翰·拉贝的伟大事迹。1937年秋冬,面对日军对南京的空袭和进犯,已在中国生活了近30年的约翰·拉选择留在南京。他在日记里写道:“善待了我30年之久的我的东道主国家遭遇了严重的困难,我们难道不应该设法帮助他们吗?至少救救一些人吧。” 他的日记《敌机飞临南京》,详细记录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收录了大量图片、简报、信函等资料,为世人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南京大屠杀史料。
在那些腥风血雨的日子里,时任西门子中国公司总代理(驻南京)的拉贝,充分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在20多位同样留在南京的外籍同事的推举下,出任人道主义救援机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主席。他和留在南京的20多位外籍同事,共同建立了南京安全区,为超过25万中国人提供了避难场所。 拉贝还将自己的住所作为难民的收容所,保护了650名难民,那些受到他帮助的人们感激地称他是“活菩萨”。
然而1938年在他回到德国后,却因向民众公开讲述日军在南京的暴行而受到纳粹的警告和调查。 即使如此,他仍然没有停止传播真相。1938年5月,拉贝在柏林作了多场有关日军在南京施以暴行的报告,并放映了美国牧师约翰·马吉拍摄的南京大屠杀纪实影片,为此他受到纳粹的警告和调查,工作和生活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战后,拉贝一家穷困潦倒。幸得南京市民自发募集资金,购买食物寄到拉贝家中,为拉贝一家送去了温暖。
约翰·拉贝对生命的大爱在他的嫡孙托马斯·拉贝身上得到了传承和延续,拉贝家族与中国的情缘也在托马斯·拉贝这里得以延续。 托马斯·拉贝是德国海德堡大学的教授,更是一名妇产科专家,多年来他始终在专业领域与中国的学校和机构保持密切合作。 特别是他与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妇产医院的阮祥燕教授团队携手,建立了国际生殖保护中心、中德妇产科学会、国际跨学科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心等多个项目,创建了中国首个卵巢组织冻存库,不仅填补了中国生殖领域的学术空白,更为无数家庭迎来新生命的诞生提供了可能。
阮祥燕教授与托马斯·拉贝的友谊已经延续了10多年。 10年前,阮教授邀请托马斯·拉贝来中国进行更年期与妇科内分泌相关问题的国际研讨,同时还请他做了一场“约翰·拉贝与中国”的报告。 这次报告感动了当时所有的参会人员,同时也拉开了托马斯·拉贝与首都医科大学,与北京妇产医院特别是与阮祥燕教授团队深度合作的序幕。 在他们合作的10多年里,北京妇产医院在更年期、妇科内分泌与生育力保护方面获得了20多项创新性项目成果。
基于托马斯·拉贝本人对中国医学事业的杰出贡献,他获得了中国政府“友谊奖”殊荣。201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托马斯·拉贝教授作为首都医科大学的客座教授和中国科技部重要的高端外国专家,再次应邀出席天安门国庆观礼庆典。
《拉贝与中国》中文版的出版历程令人感动。多年来,托马斯·拉贝希望这本书能在中国发行,以教育更多的青少年致力于世界友好与和平。 阮老师和她的医学研究生团队27人翻译了《拉贝与中国》。 中文译稿历经四年、近百次的修改, 终于呈现在中国读者的面前。拉贝家族与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从历史故事背后的苦难与抗争到新时代的国际医疗合作,让读者从故事中感受到了跨越国界的生命大爱与人性关怀。
自约翰·拉贝1908年抵达中国开始,拉贝家族与中国的情缘已经延续了115年,托马斯·拉贝的父亲在中国出生长大,托马斯·拉贝在专业领域、文化领域都与中国有着深度的合作,托马斯·拉贝的儿子正在学习中文,拉贝家族与中国的友谊已经延续了四代人。 正如托马斯·拉贝教授所说:“拉贝家族四代人与中国的合作,是拉贝家族与中国,或者是德国与中国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紧密联系的证明。”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理解了阮老师为什么经常对我们讲述拉贝家族的故事。这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约翰·拉贝在残酷的战争中,在血雨腥风的日子里,点燃了温暖人性的灯火。 而今天,托马斯·拉贝与阮祥燕教授的合作,则是这种人道主义精神在和平时期的延续。
9月3日就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了,当天我将观看阅兵仪式。想到阮老师和托马斯·拉贝教授曾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礼,而我手中这本有他们签名的《拉贝与中国》,将使我能够骄傲地向朋友们讲述这个跨越国界的友谊故事。历史不应该被遗忘,像拉贝这样的人物应该被永远铭记。正如书中所展示的,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也能照亮世界,而这种光辉将通过书籍和故事的传颂,永远指引着人类前进的方向。
来源:精进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