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说去旅游,实际偷偷去瑞士安乐死?家人收短信才知道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1 23:50 1

摘要:8月,爱尔兰一名女子梅根·罗亚尔(Megan Royal)收到一条莫名其妙的短信,说这里是瑞士的安乐死诊所,她母亲已经听着猫王的福音音乐安详地离开了人世,骨灰会通过邮寄方式寄给她。

8月,爱尔兰一名女子梅根·罗亚尔(Megan Royal)收到一条莫名其妙的短信,说这里是瑞士的安乐死诊所,她母亲已经听着猫王的福音音乐安详地离开了人世,骨灰会通过邮寄方式寄给她。

罗亚尔几乎气笑了,妈妈刚和朋友飞去立陶宛旅游,怎么会到瑞士?肯定是诊所发错了号码。

(罗亚尔与母亲)

她毕竟还是不放心,赶紧给母亲打了电话,可没人接。

罗亚尔不禁有点慌,因为她知道母亲确实有自杀倾向,一年前还试图自杀,不过被救了回来......

“不会吧?”罗亚尔越来越担心,开始疯狂地给母亲打电话,对面却永远是忙音。

就这样在痛苦、焦虑、悔恨、悲伤中纠结好几天,母亲的骨灰果然寄到了家里,罗亚尔不得不接受现实:母亲原来真的骗了所有人,偷偷去瑞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可是为什么没有人知道呢?她这样做符合安乐死的规定吗?安乐死诊所凭什么不事先通知?她身为女儿又凭什么是最后一个知道的?

一切的追问都要回到母亲本人,58岁的莫琳·斯劳(Maureen Slough)身上。

斯劳的人生充满坎坷,仅3岁时,她被母亲从英国带去爱尔兰,而她父亲对此完全不知情。

母亲对她说,是父亲抛弃了她们,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斯劳对父亲只有恨,直到父亲去世后很久,她才终于发现真相,但遗憾早已无法弥补。

于是后来斯劳对人叙述这段往事时,用的词汇是“绑架”,她认为母亲实际是绑架了她。

(莫琳·斯劳)

这话看似情绪化,但细看斯劳的经历,会发现其实没太大问题。

小时候,斯劳还被母亲的朋友性侵过,她不知如何应对,选择了离家出走。后来被找到后,警察给了她两个选择:第一是回家,第二是去玛格琳达洗衣店。

她选择了后者。

玛格琳达洗衣店是啥呢?

这是一个臭名昭著的机构,曾广泛分布于爱尔兰,它们表面上打着收容“堕落女性”的旗号,实际上更类似于女子监狱+精神病院,其中暴力、虐待屡见不鲜,可以参考《飞越疯人院》的疯人院。

而所谓“堕落女性”,最初用于形容妓女,但后来玛格琳达洗衣店什么女性都收,包括斯劳这种被人性侵过的、精神有问题的、孤儿、被家庭抛弃的女孩等等弱势群体,然后利用她们当免费的洗衣劳力。

1993年, 有地产开发商甚至在其中一家洗衣店旧址中挖出来155具尸骨,其中却只有75具有死亡证明——剩下那80位无名女子到底遭遇了什么,不难想象。

面对令人闻风丧胆的玛格琳达洗衣店,斯劳仍然没有选择回家,可见她母亲对她到底如何。

就这样,年少时的斯劳在玛格琳达洗衣店关了5年,年逾5旬时,她对这段经历依旧耿耿于怀:“你觉得当时我那个年纪的小女孩,被逼着每天洗衣店里转悠,擦衣服,擦地板,合适吗?”

“没有自由,窗户上都是铁栏杆,每天被逼着祈祷,往地下室运泔水桶喂猪。在那些修女看来,我们只不过是一群渣滓。”

成年后,斯劳的悲剧依旧在继续,她的三位兄弟姐妹接连去世,她本人则不出预料地患上焦虑、抑郁,同时还饱受纤维肌痛(一种慢性病,让人持续感到疼痛、疲惫)的折磨。

她的其中两位姐妹是在近一年相继去世的,导致她抑郁愈发严重,甚至有一次试图自杀。

在其生命最后一年,她认为自己患上了感染性休克,但去看医生时,她觉得医生根本没把她的症状当回事,连止痛药都不给开就把她打发了。

这一切都在斯劳心里埋下了“去瑞士安乐死”的种子。她活得越发封闭,唯一的好友是她在TikTok上认识的一位网友,两人因共同的天主教信仰结缘,只是从未见面。

在生命的最后一天,她对网友坦诚道:“我不是我自己了。我觉得过去一年中,我一直生活在地狱了,感觉很不好。我每天醒来都会哭,颤抖,因为我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上帝不会想让我孤独地死,但我想上帝也不会想让人一生受苦受难,像只野狗一样。我甚至不允许我的狗狗受苦——像我这样受苦。”

时间倒回今年7月8日,斯劳和亲人朋友谎称要和朋友去立陶宛旅行,实则独自飞往瑞士,前往安乐死诊所帕加索斯(Pegasos)。她付了1.3万英镑,两天后即结束生命。

家人起初并未起疑,甚至她的伴侣在那天早上还和她通话,她听起来“充满活力”,说早餐后要去晒太阳,他还以为她很快会回家。再后来罗亚尔就收到了母亲去世的消息。

事后,一家人和帕加索斯诊所对质,没想到诊所却拿出来一封邮件,说是罗亚尔发给他们的,表示她了解母亲想要结束生命的愿望,并接受了她的决定,只是本人无法到场。

帕加索斯诊所还表示,他们曾回复过这封邮件,验证了其真实性。

问题在于,罗亚尔根本就没发过这封邮件。

罗亚尔后来推断,邮箱地址应该是斯劳提供给诊所的,她多半自己新创了一个邮箱,然后冒充罗亚尔给诊所发了那封“知情证明”。诊所也没细查,就当真了。

这并非帕加索斯诊所第一次陷入丑闻,这和诊所的政策有关:它不需要申请人患有任何绝症,不需要医疗诊断,只需要神智清醒,可以独立做出赴死的决定。

早在2023年,就有一位化学老师阿拉斯塔尔·汉密尔顿(Alastair Hamilton)在该诊所安乐死,他本身并没有被诊断出任何重疾,只是一直心情低落,体重降低,感觉疲惫。

和斯劳类似,2023年8月,他瞒着所有亲人朋友去了瑞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事后家人才知道他死亡的消息。

到2025年1月,相同的剧本又一次上演。

这次的主人公是51岁的英国母亲安妮·坎宁(Anne Canning)。安乐死前19个月,她儿子因意外突然离世,她无法接受现实,一直处于抑郁情绪之中,同样瞒着所有亲人朋友去瑞士进行了安乐死。

问题是,早在化学老师汉密尔顿去世后,帕加索斯诊所就曾陷入舆论风暴,它承诺会改进,以后会在进行安乐死之前联系家属。

显然,所谓的改进并未落实,坎宁最终还是瞒过了所有人去世。

而仅仅6个月后,斯劳又完成了一模一样的事。

帕加索斯诊所辩称,在斯劳过世前,他们为她进行了全面的精神评估,确保她神智清醒,有能力做决定。

但斯劳的家人难以接受,他们认为,斯劳有着长期的精神健康问题,还有过自杀史,都属于明显的危险信号,为什么诊所能批准呢?

根据瑞士法律,协助死亡必须不能出于经济原因,也就是说在法理上,所有安乐死诊所都必须是非营利组织,赚钱不能是其主要目的,所以“圈钱”这个理由可以先行排除。

但非营利组织也会有理念上的分歧,比如瑞士的另一个知名安乐死诊所Dignitas就对申请人的健康状况有明确要求:必须身患绝症、遭遇极度疼痛或患有“无法忍受的残疾”。

帕加索斯相对来说就宽松得多,这也是它引起争议的最大原因,其理念背后涉及到一个严肃的哲学探讨:假设死亡并不迫在眉睫,人还有没有权利决定自己如何去死?

没有惊天动地的理由,没有惨绝人寰的过往,就是因为一个人“理智上想好了去死”,然后就死。可以吗?

帕加索斯的回答是一个鲜明的Yes,但对这个答案,显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尤其是死者的家属。

目前斯劳的家属正在要求英国外交部与瑞士当局调查,质疑帕加索斯诊所是否严格执行了政策。

对此,帕加索斯的回应显得十分官方,说自己始终严格遵循了瑞士法律,并且以后也会如此。但针对外界的种种舆论,帕加索斯还是决定再次收紧政策:

如果申请人有在世的亲属却无人陪同,他们将不再接收,除非提供亲属的护照复印件,并和工作人员进行视频通话。

算是把斯劳开创的“邮件漏洞”堵上了。

自从上次瑞士“自杀舱”的新闻爆火之后,民间关于此类事件的讨论越来越多,帕加索斯的做法是否符合伦理,可能要很久以后,才能有一个合理的回答吧......

来源:英国那些事儿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