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是中国足协,几乎没人再关心它的存在,哪怕偶尔上热搜,也只是成为群嘲的对象。与此同时,文旅性质的苏超,却被国内球迷追得火热。央视直播、热烈讨论战术,比起关注本土联赛,似乎更让人心安。
最近两个现象,耐人寻味。
一个是中国足协,几乎没人再关心它的存在,哪怕偶尔上热搜,也只是成为群嘲的对象。与此同时,文旅性质的苏超,却被国内球迷追得火热。央视直播、热烈讨论战术,比起关注本土联赛,似乎更让人心安。
另一个是吴京,他的新片票房远不如预期,社交媒体上的讨论焦点却不是电影本身,而是各种段子和恶搞。昔日“战狼”的硬朗形象,突然变成了众人手中随意揉捏的笑料。
足协与吴京,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有着相同的命运:他们都成了公众情绪的“替身”。
这一幕,并非第一次出现。几年前的昆明泛亚事件,至今仍让许多人心有余悸。那是一场关乎十几万家庭的金融漩涡,财富蒸发的速度远远超过任何解释的到来。投资者等待回应,却始终没有得到真正的答案。最终,留下的不是解决,而是沉重的沉默。
当出口被堵住,人们就会转身去寻找可以承载情绪的对象。泛亚之后,许多投资者不再奢望“结果”,而是在生活的细碎里发出隐约的叹息。今天,人们对足协的冷嘲、对吴京的调侃,也并非真的关心足球,或者真的在意电影,而是在借这些符号表达某种难以说出口的心情。
足球可以不看,电影可以不买票,但讽刺与调侃却不能停。这不是针对某个人、某个行业,而是一种更普遍的心理:当真实的诉求无法得到回应,人们就会把力气花在看似无关紧要的地方。
所以,吴京的遭遇其实和足协一样。他并不是本质问题的制造者,却成了公众“捏软柿子”的对象。因为他身上承载的叙事太过明确,太过具有象征性。于是,当人们无法直言某些不满时,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借用这种符号,把笑声、嘲讽和冷漠投射过去。
这并非针对某个人,而是一种“代偿”。笑吴京,骂电影,本质上是在嘲讽一种话语方式和背后的逻辑。
来源:唧唧歪歪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