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景点不是工厂!涉茶非遗工坊凭什么成乡村振兴C位?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6 14:00 2

摘要:文旅部的定义是:指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带动当地人群就地就近就业的各类经营主体和生产加工点。

近日,文旅部非遗司发布公告,公示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推荐名单。

安徽祁门红茶,福建永定万应茶、福鼎白茶,广西六龙茶、贵州石阡苔茶等5个涉茶典型案例上榜。

而2023年公布的首批66个案例中,江西萧坛云雾茶制作技艺非遗工坊河南赛山玉莲茶非遗工坊光荣登榜。

什么是非遗工坊?

文旅部的定义是:指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带动当地人群就地就近就业的各类经营主体和生产加工点。

同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一样,非遗工坊亦是从县区级、市级、省级到国家级,构成一个完整的非遗体系,每一层级都是一座“富矿”。

它不是简单的手工作坊,而是集文化传承、技艺创新、产业融合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综合体”

其核心在于将老手艺变成“摇钱树”——通过生产性保护,让老手艺“活起来”,借助市场化运作,让文化价值 “亮出来”

茶本来就是一枚致富增收的金叶。每一个茶非遗工坊里,都蕴藏着乡村振兴的“密码”

河南信阳光山县赛山玉莲茶非遗工坊通过“非遗 + 产业 + 科技”三驾马车,实现“造血式”乡村振兴。为抢救、保护赛山玉莲茶的手工制茶技艺,工坊先后组织组织进行赛山玉莲茶非遗制作技艺培训4000多人次,并培养了非遗传承人50余名。

茶农们在采制赛山玉莲茶的茶青(图源:河南文旅厅)

通过非遗技能培训,加大手工炒茶宣传力度,开发手工制茶产品30余个,增加手工制茶工种岗位,带领茶农家门口灵活就业,累计提供就业劳务10万人次。

工坊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工坊”模式,吸纳11个茶叶专业合作社、2个茶叶家庭农场、36个茶叶加工大户参股经营,带动 6个村1500多人增收致富,带动茶农累计增收2400万元,增收1.6万元。

赛山玉莲茶茶园(图源:人民网)

位于福鼎太姥山下的绿雪芽非遗工坊,与福鼎白茶母树同名。带头人林有希、蔡善峰,切实发挥高技能人才引领带动作用,将老手艺变成”金饭碗”。

通过开展培训传统白茶制作技艺、茶叶种植技术指导,让当地农民解锁新技能,带动357人参与就业,人均年收入达6.9万元,有效促进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绿雪芽非遗工坊(图源:福鼎绿雪芽白茶庄园)

非遗工坊还将生态旅游、自然科普、文化体验、白茶品鉴等融为一体,探索“茶业+旅游业+文化体验”的生态观光茶园茶旅融合新模式。

绿雪芽白茶庄园(图源:同上)

在“中国苔茶之乡”贵州铜仁石阡,石阡苔茶夷州贡茶非遗工坊通过“公司+协会+合作社+茶农+院校”的模式,不仅传承了非遗技艺,还通过提供茶园管护、茶青采摘、茶叶加工及销售等培训,帮助茶农提升技能,实现稳定增收。目前,工坊已带动发展基地15000多亩,惠及茶农5200多人。

茶农们在接受石阡苔茶手工制作技艺培训(图源:石阡网)

广西南丹县六龙茶非遗工坊则展示了温柔而坚毅的“她力量”。

3820亩茶园,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为当地妇女提供就近就业务工岗位,并带动她们把家里的茶园重新种起来。

每年组织开展茶园管护、茶叶加工等培训十余次,成功打造出国家级绿色食品、地理标志产品等“金字招牌”。截至目前,已累计带动200余名妇女增收,年收入从2004年的2000元跃升至如今的2.1万元。

身穿民族服饰的妇女在采摘六龙茶的茶青(图源:奇美南丹)

截至2024年,各地共建设包括制茶技艺在内的非遗工坊9100余家,涉及1721个县域,直接吸纳27万余脱贫群众实现就业,人均年收入超3.6万元,帮助当地群众依靠“两个巴掌”创造像花儿一样绽放的幸福生活。

当福建永定万应茶的茶饼变成时尚手信,当赛山玉莲茶成为直播间的“断货王”,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全国各地的茶非遗工坊正用一片芳香的树叶书写乡村全面振兴的新传奇。

福建永定采善堂万应茶饼(图源:永定文体旅游局)

文 | 右然

编排 | 玖捌叁

审核 | 吴少宇 杨巍

来源:海峡茶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