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有什么用?为什么我们还要执着于治沙?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1 23:30 4

摘要:最近一个新闻: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3046公里绿化带建成,标志着我国“锁边固沙”战略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最近一个新闻: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3046公里绿化带建成,标志着我国“锁边固沙”战略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但与此同时,一种质疑声也冒出来:沙漠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有它独特的生态价值。你们这样“围堵”沙漠,不就是破坏自然环境吗?

这个问题听起来挺有道理。沙漠到底有没有用?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来说,我们现在还远远没到“嫌弃沙漠太少”的阶段。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沙漠的生态价值、沙漠化的危害,以及中国治沙的智慧与收获。

在很多人印象里,沙漠只是“不毛之地”,炽热、荒凉、干旱。但从全球生态系统的角度看,沙漠是非常重要的自然调节器。

气候循环的引擎


沙漠昼夜温差巨大:白天吸热,夜晚散热。这种热量交换不断将能量注入大气层,推动全球气压分布和降水循环。比如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上空的热低压和副高压系统直接影响西非季风,甚至牵动欧洲和大西洋的风暴路径。

洲际养分循环的关键节点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撒哈拉与亚马逊的“跨洲供养”。

亚马逊雨林号称“地球之肺”,但土壤却异常贫瘠,原因在于亚马逊河巨大的水量带走了大量营养元素。以磷为例,每年流失约2.2万吨,按理说雨林早就该枯萎。

然而,自然给出了一种奇妙的平衡:撒哈拉沙漠的沙尘跨越大西洋,正好把差不多的磷输送到亚马逊,维系了雨林的生命力。

NASA的数据更直观:撒哈拉每年有1.82亿吨沙尘被吹起,其中2770万吨跨洋到达亚马逊,携带的磷含量几乎与流失量持平。可以说,撒哈拉就是亚马逊的“供血心脏”。

同时,那些飘落在大西洋的沙尘,富含铁、磷等营养,为浮游生物提供养料,间接支持了全球渔业链条。

所以,沙漠绝不是“无用之地”,它在地球的气候和生态循环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既然沙漠这么有用,那为什么中国还要拼命治沙?

关键在于要分清楚——天然的沙漠和人为造成的沙漠化。

全球沙漠里,只有约10%是健康沙漠,它们是地质和气候长期演化的产物,比如撒哈拉核心区、塔克拉玛干腹地。这些沙漠生态系统稳定,拥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剩下的90%是退化土地,本质是人类过度放牧、滥伐、过度开垦等导致的沙漠化。比如治理前的库布齐沙漠,每年向黄河输送1.6亿吨泥沙,不仅淤积河道、增加洪涝风险,还让农田减产,形成“沙进人退”的困境。

因此,我们治理的不是“自然沙漠”,而是“沙漠化”。治沙的本质,是在修复被破坏的生态。

要说治沙,中国是全球的典范。

三北防护林工程


1978年启动,横跨13个省,406.9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国土面积的42%。计划持续到2050年,是一场长达70多年的接力长跑。

它的目标,就是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干旱带,建起一道巨大的绿色屏障,遏制沙漠化扩张。

草方格奇迹


塔克拉玛干是全球第二大流动沙漠,沙丘像海浪一样移动,传统植树法难以奏效。这时,“草方格”技术横空出世:用芦苇、麦草等编成一米见方的格子,插入沙地15厘米,减风固沙。

这种方法让沙子逐渐沉降,形成“碗状洼地”,能够蓄水蓄沙,再配合耐旱植物播种,逐渐把流动沙丘变成稳固的绿洲。如今,中国每年净固沙面积约1980平方公里。

因地制宜的造林模式


在降水量相对丰富的地区,比如东北过渡带,治沙者种植樟子松与杨树混交林:深根固沙,速生成荫,既锁住沙土,也构建了防风屏障。

可以说,每一片沙地的治理方式都不同,“因地制宜”是关键。

过去,人们常常认为治沙只是“投入”,很难看到回报。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治沙正逐渐变成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

光伏治沙:在库布齐沙漠,光伏板下种植甘草。植物固沙、增收,绿植还降低板温,提升发电效率,实现1+1>2。沙漠养殖:在塔克拉玛干盐碱湖区,科研人员模拟海水养殖海鲜,鱼—藻—贝类形成生态循环,甚至培育出高品质珍珠。经济林带动增收:新疆红枣、核桃种植面积达600万亩,年产值超过200亿元;宁夏枸杞、苹果产业带动了30万农户,人均年增收超5000元。

这些尝试让治沙从“环境工程”转型为“绿色经济”,真正做到生态与发展双赢。

根据联合国数据,过去十年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1/4来自中国,其中30%以上归功于治沙工程。

经过47年的努力,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已从5.05%提升到13.57%,累计造林保存面积超过3014万公顷,相当于4.5个台湾岛。

这不仅改善了本国的生态环境,也在全球气候治理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沙漠确实有用。它在气候循环和营养输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当沙漠以“沙漠化”的形式侵蚀土地时,主动治理才是对自然真正的尊重。

中国的治沙之路告诉我们:

治沙不是消灭沙漠,而是遏制沙漠化;治沙不是一代人的工程,而是几代人的接力。

在向黄沙要绿洲的过程中,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绿色的防护林,更是生态文明与人类智慧的结晶。

所以,当别人问起“沙漠有什么用”时,或许最好的回答就是:

它教会我们,人与自然可以共生,而治沙,就是我们对未来的承诺。

来源:青梅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