攒了40年连环画,今天一看,全成了废纸一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1 17:19 2

摘要:家里放在哪?三只牛皮纸箱,外加一个两米多的书架。上中下三层,塞到变形。套里套外,塑封、牛皮纸、干燥剂,一样不落。夏天怕返潮,冬天怕干裂。为了它们,我搬过两次家,还专门买过除湿机。掰着手指头算钱,不敢细算。几块、几十、上百,一点点加起来,几万就没了。别提时间和精

连环画攒了四十年,今天一翻,真心话,像一堆废纸。不是骂自己,是认栽,也算给后来人提个醒。

家里放在哪?三只牛皮纸箱,外加一个两米多的书架。上中下三层,塞到变形。套里套外,塑封、牛皮纸、干燥剂,一样不落。夏天怕返潮,冬天怕干裂。为了它们,我搬过两次家,还专门买过除湿机。掰着手指头算钱,不敢细算。几块、几十、上百,一点点加起来,几万就没了。别提时间和精力了,周末本该睡个懒觉,我在那儿翻书、晾书、抹灰。

家里人也不接纳。孩子没兴趣,翻两页就放下,说画风老。孙子更别提,手指在平板上比我翻页还快。老婆每次收拾屋子都要唠叨:你这堆小人书,留着占地方?我嘴上硬,心里虚。吵两句,最后还是把箱子推回角落,门一关,当没看见。

为什么会这样?说白了,连环画是量产的。那会儿印得多,需求也大。印数动不动几十万、上百万。现在有人跟你说稀缺,说首印首版,听着唬人,其实大多数就是普通货。成套难凑,被讲成门槛;品相难保,被说是收藏学问。都是话术,都是成本转嫁。

先看使用价值。以前买一本,地铁里、床头边,翻着玩。现在手机在手,随时随地什么都有。孩子不看,朋友不借,书脊一歪,纸张一脆,翻两次就掉毛边。使用价值,没了。

再看审美。经典当然有,画得好的也不少。可印刷粗糙是真。有油墨味,颜色发灰,大块网点一眼能看见。放在今天的眼光里,很多只能叫“怀旧感”。怀旧能卖情怀,但不能无限卖。你说它艺术价值高?高在少数,落到我们手里的,十有八九撑不起“高”这个字。

最后是市场。平台上标价一个比一个高,成交记录却冷冷清清。真正能卖出去的,不是被大砍价,就是搭一堆“凑单”。寄出去还怕磕角,回头邮费占了小半。你以为它涨了,其实是你在慢慢出清自己的库存。流动性差,交易成本高,这是硬伤。

有人拿“稀有”压你。说这套只印了多少多少本。我就问句实在的:超过一百的,还能叫稀罕吗?更别提那一茬一茬的再版、影印、重绘、拼封面。把版本学当护身符,绕来绕去,就想让你高价接盘。

当年为啥全民攒小人书?那会儿选择少,娱乐少。几毛钱能换一下午的快乐,谁不乐意?我们也想着留给孩子,还觉得能升值。时代变了。短视频、动漫、游戏一上来,阅读习惯彻底变样。主力读者变老,市场就变薄,这叫无情但真实。风口过去二三十年了,接盘的人越来越少。

更闹心的是品相。纸是活的。潮了起斑,晒了褪色。角落里被虫子咬一口,整本就不“满分”。我曾拿牙刷轻轻刷灰,边角起毛,一下心又凉半截。后来学乖,戴手套、放干燥剂、拉窗帘,还是挡不住老化。收藏靠天吃饭,这饭,真难嚼。

顺便说一句,抽屉里还有一堆磁带、VCD。播放器都坏了。有时候我在想,东西不是没情感,是时代不等人。你留得住的是记忆,不是介质。

当然,也不是一点价值都没有。原稿、作者签名、真首印、顶级品相,或者成色罕见的全套,这些有空间。但老老实实讲,落到我们普通人手里,十有八九是大众版本。光靠“故事”,撑不住价格。把情怀当理财,多半要吃亏。

我后来明白了一个理:凡是可以大批量生产、容易复制、还不耐放的东西,保值都难。越需要讲故事,越说明它缺硬价值。真正稀罕的,不用多解释。

来源:美妙食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