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异常膨出,虽未破裂时可能无明显症状,但一旦破裂会导致致命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死率高达30%-50%。对于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日常护理中需严格规避以下5类高风险行为,以降低破裂风险。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异常膨出,虽未破裂时可能无明显症状,但一旦破裂会导致致命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死率高达30%-50%。对于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日常护理中需严格规避以下5类高风险行为,以降低破裂风险。
一、避免血压剧烈波动
血压骤升是动脉瘤破裂的核心诱因。收缩压每升高10mmHg,破裂风险显著增加。患者需每日定时监测血压,将收缩压控制在120-140mmHg区间,若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目标值需更严格。
具体措施:
1.遵医嘱服用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或ACEI类药物(如依那普利),避免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
2.规避可能引发血压骤升的行为:如搬运重物(超过10kg)、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便秘患者需使用缓泻剂(如乳果糖)或开塞露,避免屏气用力。
3.冬季注意颈部保暖,避免冷空气刺激引发血管收缩;夏季空调温度不宜低于26℃,防止温差过大导致血管痉挛。
二、避免高强度运动
剧烈运动时心率可升至120次/分以上,颅内压随之升高。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应完全避免举重、冲刺跑、拳击等爆发性运动,推荐选择低强度有氧运动。
科学运动方案:
1.运动类型:散步(速度≤5km/h)、太极拳、八段锦、游泳(水温≥26℃)。
2.运动强度: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以下,例如60岁患者心率不超过96次/分。
3.运动时长:每日30分钟,可分2次完成,每周累计150分钟。
4.禁忌场景:潜水(水压变化导致血管壁应力增加)、高空跳伞(气压骤变风险)、高温瑜伽(核心温度升高引发血管扩张)。
三、避免情绪剧烈波动
焦虑、愤怒等情绪可使交感神经兴奋,短期内血压升高。患者需建立情绪管理机制,降低心理应激对血管的冲击。
情绪调节方法:
1.每日进行10分钟正念冥想,通过呼吸训练降低皮质醇水平。
2.避免参与争论性活动,如股票交易、竞技游戏等易引发情绪波动的场景。
3.家庭成员需避免在患者面前争吵,创造安静和谐的居住环境。
4.若出现持续失眠或焦虑症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短效苯二氮䓬类药物。
四、避免不良生活习惯:阻断“血管损伤链”
吸烟、酗酒、高脂饮食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使动脉瘤壁弹性下降。
生活方式干预:
1.戒烟:尼古丁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吸烟者动脉瘤破裂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3倍。可借助尼古丁贴片或伐尼克兰等药物辅助戒烟。
2.饮食调整:采用DASH饮食模式,每日钠摄入≤5g,增加钾摄入(香蕉、菠菜),补充ω-3脂肪酸(深海鱼、亚麻籽)。
3.体重管理:BMI控制在18.5-23.9kg/m²,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五、定期随访
初始发现动脉瘤后,每6个月进行1次头颅MRA或CTA检查,连续2年稳定后可延长至每年1次。
若出现头痛、视力模糊、眼睑下垂等预警症状,需及时就医进行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需同步监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7%)和血脂(LDL-C<2.6mmol/L)。
药物治疗患者需定期复查肝肾功能,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需监测肌酸激酶水平。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护理本质是“风险控制”,通过规避上述5类危险行为,将日常管理转化为生活习惯,同时保持与医生的定期沟通,在科学监测下实现长期安全共存。(郑州人民医院总部院区 神经外科介入医学科 司晓雨)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