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被骗600万,聊聊暴富的认知问题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6 13:32 2

摘要:在短视频平台上拥有三百万粉丝的"海鲜大魔王"消失两个月后,突然发布了一条黑屏视频。画面里只有他沙哑的声音:"兄弟们,我被人做局坑了六百多万,现在连工作室的租金都交不起了。"这个曾经在直播中把帝王蟹当馒头啃的青岛小伙,此刻正在城中村出租屋里吃着泡面。更戏剧性的是

在短视频平台上拥有三百万粉丝的"海鲜大魔王"消失两个月后,突然发布了一条黑屏视频。画面里只有他沙哑的声音:"兄弟们,我被人做局坑了六百多万,现在连工作室的租金都交不起了。"这个曾经在直播中把帝王蟹当馒头啃的青岛小伙,此刻正在城中村出租屋里吃着泡面。更戏剧性的是,坑他的"商业教父"王总,正是三年前手把手教他打造"土豪人设"的幕后推手。

这场荒诞剧的剧本早在他端起第一碗鱼子酱时就已写好。2020年疫情刚解封时,戴着大金链子的王总在海鲜市场"偶遇"正在拍摄的博主,随手甩出五万现金包下整个帝王蟹池子。"小兄弟,你这拍法太寒酸,得让人隔着屏幕都闻到钱味儿。"这句话像魔咒般开启了他的网红之路。当他在镜头前用路易十三漱口时,屏幕外的王总正在跟人打赌:"看这傻小子能撑几个月。"

这场精心设计的财富幻觉并不新鲜。北京798艺术区的网红咖啡厅里,至今流传着某个千万粉丝博主的传说——他每天在落地窗前拍摄的"总裁日常",实际上是在蹭别人包场的场地。那些看似随意的名表特写镜头,都是按小时计费的租赁道具。更魔幻的是当他真正接到奢侈品代言时,品牌方提出的第一个要求竟是:"请继续保持您视频中那种漫不经心的贵气。"

这种集体癔症正在制造惊人的认知扭曲。我认识个做二手车的小老板,自从在某音刷到"成功学大师"的课程,突然把店面改成"名车汇客厅"。他穿着借来的阿玛尼西装,对着镜头摇晃红酒杯:"昨天刚出手三台大G,给兄弟们抽个华子。"评论区里没人知道,他口中价值百万的豪车交易,其实是帮朋友代卖的三辆五菱宏光。更讽刺的是,这种荒诞的表演反而让他接到了本地楼盘的广告合作。

杭州某MCN机构的运营总监给我看过一份"人设打造指南",里面详细标注着不同价位对应的装X套餐:5888元的"轻奢体验"包含五星酒店下午茶和跑车摆拍;28888元的"顶配方案"能安排游艇出海和私人飞机航拍。最畅销的却是中间档位的"商务精英"套餐,客户多是些小企业主,他们需要这些素材来维持商业伙伴眼中的"实力形象"。

这种全民cosplay正在摧毁正常的价值判断。去年参加某个互联网大会,我亲眼看见两个"区块链新贵"在洗手间互借劳力士拍照。更荒诞的是其中一位后来真的拿到了风投,投资人给出的理由竟是:"戴得起绿水鬼的人,资源整合能力不会差。"直到项目暴雷大家才发现,那块表是他在华强北花八百块买的复刻版。

在这场盛大的假面舞会里,骗局与机遇的界限早已模糊不清。深圳华强北有个神秘的"道具供应链",不仅能提供全套爱马仕包装,还能定制各大拍卖行的落槌证书。某二手奢侈品店主透露,他店里90%的客户都是短视频博主:"他们不问真假,只关心镜头效果。有次有个姑娘非要给香奈儿包包喷漆,说要打造'被遗忘在车库的限量款'既视感。"

这种扭曲的财富观正在制造危险的投机漩涡。上海陆家嘴某私募经理跟我聊起个典型案例:有位三农博主靠"回村继承百亩果园"的人设走红,结果真有人带着五百万找他合作有机农业项目。"那傻子连韭菜和麦苗都分不清,但投资人就认他视频里那种'土地主'的气质。"后来项目当然黄了,但博主拿着分成在县城买了三套房,现在转型教人"如何打造乡村IP"。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套玩法正在向传统行业渗透。朋友的表哥在山西做煤矿生意,去年突然开始热衷参加"高端论坛",朋友圈全是和各类"大师"的合影。他最新动态是张站在私人飞机舷梯上的照片,配文"和馬云聊了一下午区块链"。直到要债的人堵上门,家人才知道那架飞机是太原机场的付费拍照项目,半小时收费五百。

在这场全民参与的财富cosplay中,最吊诡的莫过于"假戏真做"的黑色幽默。认识个在北京跑龙套的小演员,因为常年在短视频里扮演"霸道总裁",竟真被某个县城开发商请去当楼盘代言人。开发商老板的原话是:"你这派头镇得住场子,比我们之前请的过气明星好使。"现在他成了老家婚庆市场的抢手司仪,主持词永远以"感谢各位老总赏脸"开头。

当真实的商业逻辑被虚幻的人设碾碎,骗局就成了必然的副产品。"海鲜大魔王"至今想不通的是,那个带他入行的王总,三年前确实运作成功过几个网红案例。那些光鲜的履历、高端的场所、真实存在的饭店,构成了完美信任链。就像他视频里那些天价食材,观众明知有表演成分,却依然愿意相信镜头背后的"实力"。

这种群体性的认知失调,在经济学上有个专业术语叫"柠檬市场效应"。当市场上充斥着真假难辨的信息时,优质内容反而会被劣币驱逐。某知识付费平台的产品经理跟我吐槽:"我们精心打磨的课程没人买,倒是那些喊着'三天赚百万'的野鸡大师卖爆了。"更讽刺的是,他们后来调整策略推出的"暴富秘籍"专栏,首月营收就破了纪录。

解开这个死循环的关键,或许藏在义乌小商品市场某个档口。那里有家专门生产"网红同款"的工厂,货架上摆着镀金冰墩墩、塑料红酒杯、仿鳄鱼皮笔记本。老板说最畅销的是某款成本三块钱的"总裁签字笔",购买者多是中小公司采购:"客户看见老板用这种笔签合同,会觉得公司有实力。"这种自欺欺人的游戏,每个人都既是演员又是观众。

夜幕降临时,"海鲜大魔王"的直播间又亮了起来。背景换成了某海鲜大排档,他正对着镜头啃烤鱿鱼:"家人们,今天教你们怎么用三十块吃出三千块的排面。"在线人数比之前涨了三倍,弹幕里飘过无数"真实不做作"的赞美。没人注意到他手腕上新添的绿水鬼,表盘在路灯下泛着塑料质感的光泽——这次,或许连他自己都分不清虚幻与现实。

来源:极致之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