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印痕|杨春龙:金石为骨 笔墨生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6 13:29 1

摘要:篆刻,是镌刻于方寸之间的文明密码,是中华传统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融文字之美、金石之坚、匠心之巧于一体,以一刀一笔勾勒山河气象,以朱白相映传递文化精魂。正如陈振濂先生所言,篆刻艺术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厚重基因,而湖上印社的诞生,

名誉社长

李刚田 童衍方

顾问

吴静初 赵 熊 孙慰祖 崔志强 徐利明

郭 强 许雄志 范正红 高庆春 王宏伟 陆元峰

指导老师

沈继良 沈鼎雍 管凌 江继甚 张炜羽 蔡毅 李砚

社长

李 早

副社长

徐凤超 翁志强 李 卓 来炜烽

秘书长

来炜烽

刀笔承古韵,方寸见乾坤。乙巳新春、湖上风来,让我们以敬畏之心,邀您共赴一场跨越千年的金石之约。

篆刻,是镌刻于方寸之间的文明密码,是中华传统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融文字之美、金石之坚、匠心之巧于一体,以一刀一笔勾勒山河气象,以朱白相映传递文化精魂。正如陈振濂先生所言,篆刻艺术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厚重基因,而湖上印社的诞生,正是西泠文脉的延续与升华。我们以刀为笔、以石为纸,搭建起传承与创新的桥梁,让印学精神在交流中焕发新生。

社长李早先生曾言:"不问何所至,但问耕耘否。"湖上印社的社员们,正是秉持这样的初心相聚。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因对篆刻艺术的赤诚热爱而同行;他们以刀石对话历史,以方寸丈量文明,在传承中求索,在切磋中精进。每一方印章,不仅是技艺的凝练,更是匠心的独白,是对"金石永寿"的当代诠释。

今日,我们借网络之翼,将社员们的潜心之作呈现于方寸屏幕之间。这既是对传统的致敬,亦是对未来的期许。愿这一方方朱白印记,能让更多人触摸中华文化的肌理,感知篆刻艺术的魅力;更愿湖上印社成为一盏明灯,照亮印学传承之路,让千年金石之声,响彻时代长空。

刀石无界,匠心永传。让我们携手同行,以方寸之印,刻写文明的新章!

——湖上印社

杨春龙 湖上印社社员

字云飞,斋号端翼草堂,1977年生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东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东书法家协会会员,湖上印社社员,岭南印社理事,龙口东莱印社社长。龙口市级篆刻非遗传承人。家传传统书画装裱、字画古籍修复。2000年跟刘玉玺老师学习篆刻,2015年跟聂凤老师学习传统山水画 。2019年西泠印社黄尝铭篆刻工作室研修班进修。2020年童衍方名家研修班进修。2021年东莱印泥非遗传承人。2023年代表东莱印社参加西泠印社120周年庆典并组织东莱印社社员参加西泠印社海内外联展。2023年全型拓技艺传承人。2023年参加岭南篆刻艺术节刻有主题印章被贵社收藏,并组织东莱印社社员参加金石之约篆刻展览。2023年入选龙口教体局中小幼劳动实践教育兼职导师。2024年结核病防治健康科普作品设计大赛中获龙口市一等奖烟台市二等奖。2025年龙口市篆刻非遗传承人。

暮色漫进端翼草堂时,杨春龙正俯身摩挲一方青田石。刻刀游走处,石屑如雪纷扬,在他靛蓝的围裙上落成星子。这方寸之间的刀耕不辍,已持续了二十四年。

从刘玉玺手中接过刻刀的青年,如今已成长为手握四门非遗技艺的守艺人。篆刻刀锋里藏着家传装裱的经纬之道,全形拓的蝉翼宣上洇着古籍修复的千年呼吸。西泠印社的月光曾照亮他案头的印谱,聂凤笔下的山水又在他的刻刀下化作金石云烟。那些在岭南篆刻艺术节上被永久收藏的朱文印,每一道折笔都凝结着从黄尝铭工作室到童衍方讲坛的求索轨迹。

但这位龙口汉子最动人的作品,不在博物馆的展柜里。当他在劳动实践课堂上握着孩童的手感受石纹肌理,当结核病防治海报上的篆刻纹样让艰涩的医学知识变得温润,当东莱印社社员们的作品在西泠庆典上连缀成星河——那些沉睡在古籍里的金石魂魄,便在现代生活的土壤里扎下了新的根系。

杨春龙总说自己是"传统文化的接线员"。修复残破字画时,他用糨糊连接断裂的时光;教授篆刻技艺时,他以刀锋传递文明的基因。2023年组织金石之约展览那夜,他特意将明代"东莱书院"的旧匾拓片悬于展厅,灯光下,残缺的拓痕与社员们的新作遥相呼应,恰似一场跨越六百年的雅集。

斋号"端翼"取自《文心雕龙》,意为端正羽翼以待高飞。这位非遗传承人的双翼,一翼是入古的定力,在0.1毫米的误差里守护千年法度;一翼是出新的勇气,让古老技艺在医保海报、劳动课堂甚至抖音直播间里长出鲜活的肌理。金石铿锵声中,我们听见文明传承最本真的韵律——那便是手艺人掌心温度与时代心跳的同频共振。

编辑:兰洪海

审核:来炜烽

来源:丹青潮

相关推荐